中共四川大学委员会主办  四川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801/G  总编:韩芳

四川大学胡畔博士: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是重要的传播命题

来源: 2022年04月01日 作者:

近日,四川大学胡畔博士的专著《传播学视域下的四川藏羌彝非遗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相关政策研究和文献的深入研究,从传播学视域,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纳入传播学视阈,借鉴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结合中国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四川藏羌彝非遗的本土化传播的现实意义、相关对策和可行渠道。作者认为,无论从民族文化的生成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的扩散、交融与认同角度以及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文明的建设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无疑都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命题。

四川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民族记忆,促进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四川作为藏羌彝非遗本土化传播,能更深入更广泛地挖掘非遗文化精神内涵,以更多元有效的途径展示非遗的丰厚内容与形式,为非遗的现实生存增强活力,有力推动非遗的交流与活态传承。

目前,大众传播与少数民族非遗结合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还没有对四川藏羌彝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题成果。本书的研究是在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将四川藏羌彝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纳入传播学的视域,从文化的本土化传播切入,对四川藏羌彝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地位、文化特色与重要价值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时代意义、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

本书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从传播学效果研究的视角出发审视非遗本身以及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与效果,从而发现其本质与规律,总结得失与经验。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全新媒介环境与全球化、跨文化进程中,探索民族文化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的优势路径,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承继创新、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存在的问题,这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确认与再确认过程,更是积极的文化反思与价值重构的过程。民族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一个本土传播的现实课题,同时也是跨文化传播中,我国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条:“阳光奖学金”创设人赵阳:愿如阳光暖新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