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成都 ​

来源: 2018年06月26日 作者:中文系99级校友 赵阳

在成都生活过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论去到哪个城市、这个城市有着怎样的特色,总会在心底里情不自禁地和成都比较一番,然后无限感慨地说:论生活,到底还是成都啊。这应该就是一个城市的人气。生活是什么?是鳞次栉比的楼宇,是阡陌之间的烟火,是武侯祠、杜甫草堂,是串串香、冷淡杯,是锦里的闹热,是宽窄巷的悠长,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居于斯、游于斯的人。他们在这座城市里呼吸、行走、看日出、数星星、泡茶馆、听川剧,在一点一滴的况味中串起这座城市的生活片段。

生活之美来自文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不知有多少人吟诵着这样的诗句来到这里。但来到这里的人,会有更接地气的文化感受——这不是故宫,没有那高高在上的皇家威严;这不是兵马俑,没有那兵马嘶吼的宏大沧桑。千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在这座城市,渐渐地积淀成是大众所熟知并能够真实感知的生活细节:我在武侯祠见过一对父女,读小学的女儿让父亲带他去看那里的“柏森森”。“爸爸,这里的树很安静啊,我能听到它们的呼吸。”这个10岁的小姑娘在端详了好一会儿之后,说出的竟是这样一句话,我于是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是一个公交车上都写满了诗歌的城市,也明白了这种从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文化,是多么的容易走进人的生活和心灵,成为一种养分,滋养着这个城市的人们。

几个在望江公园里喝茶打牌的长者,并非太阳曝晒,但定要坐在一排竹子下面,任竹叶沙沙作响。他们不紧不慢地说着“坐到这里,才更有味道嘛”。——这味道,与其说是生活之美,不如说是这个城市用文化滋养了人们的艺术威觉,即便是在最琐碎的日常,即便是在没读过几年书的人身上。

生活之美来自味蕾。美食之都,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但这“都”,断不是北上广深,数不清的“美食城”。成都的美食,就在于它的家常。读大学的时候,老川大图书馆后面有一对做牛肉锅盔的老夫妻,他们做的锅盔定是要排长队才能买到。川大附属幼儿园和附小的孩子们,放学之后由家长领着在那里排队,就为了吃上一口不焦不嫩的牛肉锅盔。那一对老夫妻定力十足,总是不慌不忙、认认真真地翻烤每一个锅盔,而且每天定量,绝不多做。他们说“家常味,做好每一个,就好了”。每每遇到走街串巷的丁丁糖、蛋烘糕,我总会感觉这些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无时不刻的拨弄着你的味蕾,悠长着你的记忆,让你对这个城市生出千丝万缕的不舍来。

生活之美来自眼界。休闲,安逸,这是成都的标签,更是引以为傲的资本。放眼未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好”,一定是来自品质。品质有多高,生活就有多美好,这是在新时代成都这个城市应有的新坐标,更是新机遇。与十五年前的东大街、春熙路相比,如今的太古里显然更有规划的眼光和谋划的智慧,那么十五年后,我们的这座城市,应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高品质的魅力。这需要眼界和智慧,更需要我们放眼未来、追求卓越的勇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