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心灵的临时安慰剂

来源: 2019年04月10日 作者:李欣哲 陈玉 孙铭泽

近日,各高校涌现出一批神奇的“夸夸群”。

顾名思义,在这个群里,大家做的事情就是“互相夸赞”,无论你做了一件小事儿,比如吃了顿饭、捡了张纸,还是一件蠢事儿,比如睡过了头,忘了带手机,都可以得到大家“角度刁钻”的夸奖。在“夸夸群”里,不论你的日常多普通、心情多丧,群友们都能让你体会到“众星捧月”的感觉。

据了解,夸夸群的前身,是成立于2014年8月的豆瓣互夸小组,现在群内成员已超10万人。求夸者在群中可以毫无顾忌地倾诉烦心事,不必苦心设置议题,也不需要喝心灵鸡汤,更不用担心杠精开杠,他们在群内只会被夸夸夸!从考研成功到减肥失败,各式各样的“事迹”都能在小组得到夸奖。与此同时,寻夸者能从倾诉中释放压力,夸人者也能得到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随着需求的增多,部分夸夸群已逐渐开始商业化。三八节时,就有淘宝店家推出夸夸群服务,有店家称:现代人缺少夸奖,羞于夸奖,我们只是帮顾客表达内心的赞美。

川大,

也有自己的夸夸群

近来,夸夸群这阵风也吹进了高校,比起网络上的其他夸夸群,高校夸夸群更注重同学之间的互动。

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专属夸夸群。这个群创建于2019年3月8日,宗旨是“专注提高我川学子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群公告中的4条群规来看,夸夸群要求“大家的发言一定要积极正能量,注意语言的精简以及不要大规模水群”。

在川大夸夸群中,同学们聊学习、夸缺点、唠日常、诉烦恼……话题应有尽有。在群中参与夸奖有一个固定格式:发一句自己想要被夸的事,然后加上一句“求夸!”,就有其他成员从各种角度用各种语言就这件事进行夸赞。

夸夸群的聊天记录中,闪烁着川大学子的智慧。夸起学英语的同学来,他们说:“为日后出门看世界,学习多样的国外文化,建设美丽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夸!”对于学微积分学到难受的同学,他们说:“学微积分说明你已经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去探索拥有求知欲望的心,甘于追寻知识的灵魂,相比在生活中你一定是一个奋力拼搏,努力学习的人。”对于觉得自己贫穷的同学,他们说:“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经济状况,非常有经济头脑!理财一定日进斗金吧!我想和你学习理财。”

从川大夸夸群的聊天中可以看出川大学子“求夸”话题的多样性和夸人的艺术感,整个群中充满了积极的夸赞,满屏目不暇接的溢美之词。看了这些精彩发言,让人不由得为川大学子的斐然文采和多样创意折服。

为什么加入“夸夸群”?群中发言比较多的几位同学给出了答案:“互联网上有时候戾气有点重,难得遇到一块没有杠精的地方,感觉充满了正能量。”“因为觉得自己很会夸人,而且夸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很快乐,就加了群。”“看过豆瓣的相互表扬小组,听说川大有个相似的群就加入了。”大部分同学都觉得,能在互联网上看到正能量满满的夸赞,无论真心假意,都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心理专家说:

享受好处,警惕风险

川大“夸夸群”的存在到底有没有意义?会对同学们造成什么影响?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王英梅老师。

王英梅对于川大夸夸群的现状总体表示赞赏。她表示,“夸夸群”这一新鲜事物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原理,这也是夸夸群火暴的原因之一:大家在这里都会觉得很安全。“所谓安全,就是指在‘夸夸群’的交流中,不会有人际上的压力。”王英梅说。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别人交往,难免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作何评价;而在‘夸夸群’,进群之前你便已知悉它的目的:夸赞、正向、鼓励。因此“夸夸群”能起到安慰、安抚的作用。从普通的人的心理来说,得到别人的表扬总是比听到批评更高兴,‘夸夸群’流行原因之一,就是其符合了人们这样一个轻松的心理特征。

同时,‘夸夸群’里的‘夸’也是很考创意的。日常生活中沟通时,人们不会挖空心思去做那么多创意的东西出来。久而久之创意少了,人们难免觉得无聊。而‘夸夸群’里很多奇葩的主题都拿出来求夸,也确实能看到一些很独特‘夸’的视角,这是对大家创意能力的锻炼。”

但同时,王英梅也指出,“夸夸群”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表示担忧:“首先,‘夸夸群’违背了人类理性的一面。人是有理性的,‘求夸’解决的是人情绪化的一面,但人总归是生活在理性世界里。‘夸’并没有解决现实的问题,痛苦只能得到一时的抚慰,但是令人痛苦的事实还在。而求安慰的原因,如考试挂科、失恋等,都是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实际影响的事情,‘夸夸群’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没法改变现实。就好比说成都现在很冷,你跑去云南晒了个太阳,但是回到成都还是冷。人总归是要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其次,‘夸夸群’里没有深度沟通,不会建立持久关系。人获得自信、获得认可、获得社会接纳,是自己的人格、人性、品质等方面从外界获得认可,这需要深度的交往,而不只是表面化的,显然‘夸夸群’无法做到这一点,除了一些创意有趣好玩的感受之外,它很难建立一个内心的碰撞。

最后,当大家为了新奇而新奇,话题就不免趋向浮躁、流于表面。例如有的人把吃方便面的照片放在群里,为了噱头而求夸,这样的行为未免无聊。而这种现象一旦多了,整个群就会流于浮夸。”王老师说,这样实际上不符合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因为对于一个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这种与‘挠痒痒’无二的行为并不能得到精神上的养分。

对此,王英梅的建议是,“夸夸群”不要太多的话题噱头,不要流于庸俗,也不要将其当作一个解决解决现实问题的渠道。

“因为‘夸夸群’里的夸赞是一个临时性的安慰,就像临时解渴。‘夸’其实是一个临时安抚,对愧疚痛苦的情绪是一个阻断,使人不必一直陷在这个情绪里。但是回到现实,痛苦还会来。同时,群里的回复的时间线也十分受限,持续性很弱,虽然及时、实时,却也短暂,不能深度、客观地解决实际难题,对人心来说只是一个临时的调剂。‘夸夸群’就像一个临时的避难所,幽默一下,放松一下都是好的。”王英梅说。

对于高校“夸夸群”,王老师还提醒说,校友之间能有一些精神共享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大学是一个精神的家园,创意是良善的、好的,但是一旦商业化就失去了它的初衷和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