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课堂内外齐发力,一心一意创金课

来源: 2019年05月15日 作者:张洁

五四青年节期间,记者专访了四川大学2018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文学与新闻学院青年教师李果。他的课堂,公认“有魅力”。到底魅力何来,今天就来认识下李老师吧!

专注教学

课堂内外齐发力

“每门课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课程性质不同,授课风格也各有差异。”李果老师讲授的现代汉语与《马氏文通》精读课堂氛围截然不同。

现代汉语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课堂上常讨论具体的语言现象。讲到成语“一衣带水”,李果老师讲述了隋文帝“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的典故,请大家品味外交辞令中“一衣带水”的深意。讲到俗语“南人吃米,北人吃面”,他皱起眉说“这个我不同意,我是北方人,也爱吃米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教材中“接风的饺子,送行的面”存疑,他特意找来《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片段,佐证送行煮面条才是“不懂规矩”。

平时李果老师也很注意了解学生生活并吸收到教学中。赵本山小品《拜年》涉及的歇后语,电影《绿皮书》涉及的语体色彩,用国际音标拼写易烊千玺等都会出现在课堂的教学中。

《马氏文通》精读则主要面向高年级同学,学术性较强,相对严肃。李果老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马氏文通》中的韵律语法,将项目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到教学中。课上,李果老师不仅介绍学术前沿,而且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立体的学科印象。还以抽点学生朗读文本的方式督促学生预习,以“模拟学术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深入探索,交流学术问题。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李果老师也常活跃在课程群里,与大家线上交流,答疑解惑。看到学科相关的资讯、讲座笔记、研究心得等,也忙不迭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了解语言学,对语言学感兴趣,投身到语言学这门学问中来。

教师开放日当天,李果老师早早坐在了文科楼咖啡厅,等待学生到来。“科研任务很重,但有空就来和学生们交流。”他独自静坐时显得很疲惫,但学生一到立刻来了精神。几个研究生与他进行学术交流时,提出对语法中“最小词”与“韵律词”的概念问题的困惑,他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学术疑点,建议“是不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切入?”“把你这个想法梳理一下,试着写出来。”大三的同学立志钻研语言学,他则一一介绍各老师的具体研究方向。

学生中流传着李果老师的一句名言,“我希望你看到一句话,就能用国际音标把它拼出来。”这是李果老师在现代汉语课上讲授国际音标时对学生的期望。虽是半开玩笑,但也表达了李果老师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对知识应用的重视。“希望大家不要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割裂开,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带出一抹专业色彩来。”

征战赛场

锤炼教学基本功

教学竞赛不仅是检验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锤炼基本功、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2018年,李果老师代表四川省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丰硕的成果离不开艰辛的付出,每一项荣誉都饱含着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从5月到8月,整整四个月,李果老师一直处于紧张忙碌的备赛状态。“平时教学、科研、行政的工作都要正常做,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忙竞赛,常常熬夜到很晚。”

根据竞赛要求,原有的教案和课件都需要推翻重来,重新整理教学思路,重新筛选例证和图片。从校赛到省赛更是“时间紧任务重”,短短半个月需要补充16小节的教案和PPT。材料提交的前一晚,他还在通宵打磨教学设计,第二天早上去食堂吃饭“走路都打晃了”。备赛过程中,李果老师共新写了5、6万字的内容。

教学材料提交后,李果老师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试讲。“最主要的就是时间的把控,要反复练才能准确控制时间。”教学竞赛的时间卡得非常紧,从打开教室门就开始计时,一旦超时立刻扣分, 20分钟的时限,最理想的状态是控制到19分半。为了争取这几十秒的时间,李果老师每节课最少试讲2-3遍,有的教学片段甚至反复讲了10遍。

“长达四个月的备赛,光凭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完不成的”,学校、学院相关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是他最强大的后盾。备赛期间,学校先后组织两次培训,邀请富有教学经验、参赛经验的老师讲解教学竞赛的注意事项。语言学教研室的雷汉卿老师、李宇凤老师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生命科学学院的杨军老师还专程到江安校区听他讲课,在教案撰写及教学内容引入等方面给予帮助;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的鲁力老师多次为李果老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指导意见;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甘启宏老师也一对一帮他完善课件;文新学院王晓路老师、王红老师指导他调整教学仪态、教学内容的切入。一同参赛的几位老师也相互鼓励。省赛提交材料的前一晚,几位老师都在熬夜整理材料。李果老师笑着说,“撑不住了就在微信群里问‘还有谁在吗?’,群里老师回复‘我们还在写’,然后大家相互打气,继续投入工作。”

最终,李果老师获得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对这个结果,他坦言,最初对竞赛结果并没有什么预期,只是抱着“不辜负学院、学校的期望”的心态往下走,但走到最后还是有点遗憾。“还是自己准备不够吧。”教学竞赛告一段落,而比赛中学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被李果老师应用到新的教学实践中。

精益求精

转益多师是我师

在李果老师看来,“上好一门课”,一是要让同学们能充分掌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二是要让其他同行对本课程产生思想的共鸣。但要想有高质量的“输出”,必须先有高质量的“输入”,李果老师的秘诀是——转益多师。

他常去旁听学校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学习有益的教学技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闫钢教授建议,在每堂课的最后要留出一点时间带着同学们复习一下本堂课的关键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李果老师立刻采纳并应用在了课堂中。

他和校内、校外的同行聚在一起时,也会聊起各自上课的方式、方法以及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学习。李果老师表示,“在咱们川大,有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像外国语学院的张露露老师、生命科学学院的杨军老师、我们学院的雷汉卿老师、王红老师等,我在教学上的许多方法都是向这些老师学习的结果。”

李果老师从2015年到川大任教,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先后获得四川省高校第24届新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优秀学员”、四川大学文新与新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奖、四川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第四届四川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文科组三等奖。

成绩皆来自认真和执着,这就是“李果课堂”魅力所在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