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畅:《权游》原著译者的“冰与火之歌”

来源: 2019年06月13日 作者:成博 黄轶群

2019年5月20日,史诗奇幻大剧《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结局,这也标志着这部持续热播8年的电视剧完结。

看完大结局,屈畅没忍住,在微博吐槽道:“看完我的真实感受,和电视剧最后一集里的琼恩一样。茫然。”

这位说出众多“权游”粉心声的博主,正是十六年间持续进行原著小说中文翻译的译者,也是在川大求学七年的屈畅。

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兴趣也可以成为事业”。


屈畅第一次读到《冰与火之歌》是在川大。在他2000年来到川大时,望江校区里还散布着数十家书店。在一家书店里,他无意中发现了台湾译本的《冰与火之歌》第一部。

这部由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至今尚未完结的中世纪史诗奇幻小说,因美国HBO电视网自2011年起开播的改编电视剧《权力的游戏》而广为人知。

译字幕依托小说译本译出的“君临”、“高庭”、“凛冬将至”、“强取胜于苦耕”等,被观众评为既贴合原意,又体现出了气势上的波澜壮阔。观众不知道的是,这些简单、流畅的词句背后,是屈畅和他的合作者们成倍的付出。

“大学能有时间自由地看书”

“因为我对高中那种艰苦的学习状态非常厌倦,所以很希望大学能有时间自由地看书。”相比于此,屈畅对大学具体学什么专业反而不是那么在意。所以在2000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选择了川大的行政管理专业。

上大学后,图书馆成了屈畅最常去的地方。他喜欢读历史类的书,也喜欢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按照当时川大图书馆规定,学生单次最多借10本书。他每次都会达到这个上限。

屈畅也对西区食堂附近的书店印象深刻。当时那里有一整条街的书店,他常去那里租漫画。大二的某一天,他从其中一家店里发现了台湾译者谭光磊翻译的《冰与火之歌》。“读了大约三分之一后,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坚信它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奇幻小说。”在那之前,他已陆续读过《龙枪》《黑暗精灵》《哈利·波特》《魔戒》等各类奇幻小说。

不同于很多奇幻小说由主角人物带队友打怪升级的叙事模式,《冰与火之歌》的每个章节都由一个角色的主观第三人称视角写成,借由各个角色价值观的冲突与体验,拼出一条十分广阔的故事线。

在《冰与火之歌》的众多人物中,屈畅最喜欢詹姆·兰尼斯特和珊莎·史塔克。在他看来,伴随着小说的推进,这两个角色身上所包含的情感逐渐复杂化,也尤其体现出了人在历史面前的身不由己,“这使他们更接近于真实的人”。

促使屈畅投身小说翻译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冰与火之歌》广阔的中世纪背景。“我对欧洲中世纪比较感兴趣,但当时市面上关于中世纪的书非常少,而且选点比较零散。读者只能自己去拼凑一个完整的中世纪图景。”也是出于对中世纪的兴趣,本科毕业的屈畅,选择在川大历史系继续深造,师从王挺之教授进行文艺复兴方向的研究。

“我的确没过英语六级”

一开始,翻译《冰与火之歌》只是屈畅的自发行为。在读完小说第一部后,他开始通过网络渠道寻找剩余部分的英文版资源。小说中“琼恩镇守长城”和“红毒蛇对打魔山”两个章节深深触动了大二的屈畅,他开始尝试对小说进行翻译,并把译稿贴在“龙骑士城堡”论坛上。

就这样翻译了十几章后,重庆出版社的编辑联系了他,决定翻译并出版这部小说。2003年,屈畅正式开始翻译《冰与火之歌》的前三部。

原作每部动辄800多页、上百万字的体量,对屈畅来说是不小的工作量。为了专心从事小说翻译,那年冬天,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楼顶花园搭建的房子。“那个冬天,我在那里完成了冰火第一卷的最后修订,本意是想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结果时常冷得浑身发抖。”那时他基本一天翻译一章,在中英文间反复比对,仔细思考,长的章节要花费两三天。

在如今的媒体报道中,屈畅英语六级没过的事经常被提及。他也坦言,自己确实曾经以玩乐的心态参加过一次六级考试,最后差了几分没过。

但他并不认为英语能力是自己翻译小说的障碍。“我的英语基础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累的。”早在1994年,屈畅就有了第一台电脑——386。那时的他,热衷于在电脑上玩足球类或RPG(Role-playing game 角色扮演游戏)类的游戏。上大学前,他的游戏光盘就有上千张。

“当时为了玩游戏,必须去读里面大段大段的英文,”屈畅说,90年代的电脑游戏基本没有汉化版本,自己被逼着去直面英文。这段经历让他从此不惧怕阅读英文,“这甚至让我在个别领域有了非常大的词汇量,只是这些词汇在英语考试中没有什么用处罢了。”

“我要让王者最终成为王者”

屈畅从小喜欢阅读各种历史著作,看书时会有意识地进行整理。这些习惯,成了翻译小说时无形的助益。在他看来,小说翻译是一件“三分靠英语七分靠中文”的事,外语理解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之间的转换非常重要。

“从事《冰与火之歌》最大的挑战,在于对原文里若干线索和伏笔的还原。理解单词的含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作者每句话的写作意图,要把自己的理解放到整个全文的框架中来考虑。”

他曾到外文论坛里去跟进各种讨论贴,从200万以上的回帖中挑选reread(重读)的帖子进行重点阅读。外国网友对原著提出的所有新奇观点,他都会一一记下,然后和同样地方的中文翻译对照。他希望在读到中文版时,也能使读者联想这些新奇观点,“如果想不到,那么就得改”。

他也曾到冰火资料站“学城”中,把有关于冰火的衣食住行、武器法律、纹章地理等各种设定的大全全部打印了出来。在最后的修改中,他总是捧着这厚厚的几大本打印材料,逐条对照,进行确认和修订。

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冰与火之歌》中文版修改和真正翻译的时间比,通常在2:1以上。

屈畅的合作者赵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在翻译中,两个人并非按章节,而是按角色来分工,这样对人物的把握更加精准。两个人共同翻译,还能以更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小说。为了完成这部大体量小说的翻译,屈畅先后跟四位译者进行合作。其他译者先后因为各种原因退出,只有屈畅完整参与了目前五部《冰与火之歌》的翻译。

屈畅觉得,刚接手《冰与火之歌》翻译时的自己并不是最棒的译者。“我的文笔不算很好,我的知识面有缺陷,英语表达是我的弱项,甚至我的写作经验当时也非常匮乏。但我相信,在那个时间点上,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对奇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有真诚的热情和投入,有细致的耐心和经营来做好这套书的,并没有几个人。我可以去挑战它。”

“让‘冰火’一步步地成长,一步步地接近王位”

如今,《冰与火之歌》已是经历数次再版、销售上百万册的现象级畅销书。但在译本刚出版时,屈畅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2005年,由屈畅翻译的《冰与火之歌》第一部出版,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反响。第一部的遇冷也直接影响到之后的出版计划:第二部的首印被压缩到5000册、第四部的出版连续遇阻……“凛冬”既是书中不断向七国迫近的灾难,也是《冰与火之歌》从第一部到第四部出版时的境遇。

在《冰与火之歌与我的七个瞬间》里,屈畅详细叙述自己陪伴小说从冷到热的“冰与火之歌”:第一部出版当年,他在“龙骑士城堡”论坛建立了冰火的中国区官方论坛,并担任版主,开始从网络渠道推广《冰与火之歌》。

“这个论坛最初的5000个或10000个帖子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达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登录豆瓣就直奔《冰与火之歌》的页面,观察标记“读过”的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他也曾在百度上不断搜索“冰与火之歌”,连续翻过几十个标签页,只为了找到某人博客上有新评论,这代表小说又有了一个新的热心读者。他会津津有味地看完大家博客里关于冰火的文章,直到后来相关的评论多到看不过来。“我蹲在每一个角落里,看着文化的生长。”

在《冰与火之歌》的“凛冬”中,屈畅于2007年从川大毕业,进入《科幻世界》杂志做了5年编辑。在这期间,由美国HBO电视网推出了改编自《冰与火之歌》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并很快席卷全球。电视剧以小说第一部《权力的游戏》为名。

电视剧的大热也使《冰与火之歌》的关注量和话题量都水涨船高。这证实了屈畅当初选择《冰与火之歌》时的眼光,“冰火一步步地成长,一步步地接近王位”。

2012年,屈畅辞去在《科幻世界》的工作,成立“史诗图书”翻译工作室,致力于史诗奇幻小说的翻译工作。因为“回本”太慢,一般的出版社不太愿意做类似《冰与火之歌》这种长篇的出版,或者降低翻译标准,以期节省翻译环节的成本。屈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更多优质长篇史诗奇幻作品的出版和周边的开发。

工作之余,屈畅也追剧。他也和网友一样等着《权力的游戏》的更新,和大家一起预测结局、吐槽第八季的改编。他还开设了一个网络脱口秀节目《畅聊冰与火》,讲自己对《权力的游戏》剧情的理解。

但时至今日,屈畅仍没见过乔治·马丁,通话、视频都没有。记者问屈畅最想对马丁说什么?

“可能希望他不要再拖稿了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