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学一座城——记老川大迁址望江与成都城市发展

来源: 2019年06月13日 作者:校史馆 刘乔

1937年之前,老川大的校址主要是在皇城(也就是现在天府广场旁的省科技馆处),后迁至望江公园旁,并将校址固定下来至今。老川大迁址,在当时是学校规模发展以及支持成都城市建设的结果。八十余年来,老川大在望江公园旁,见证着成都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发展;成都市也为川大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分和巨大支持。

■ 迁址缘由

八十年前,老川大的校舍主要在皇城,还有一部分在南较场以及外东白塔寺,不仅分散,而且年久颓败。川大农学院的教室和寝室长有几尺高的树;理学院的屋顶常有倒塌,实验仪器是不敢搁在外面的,只能在破烂的教室将就做实验。这样的校舍虽数次整修但仍破败不堪,根本无法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校长任鸿隽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谈到了校舍的问题:“川大校舍一部分在皇城贡院旧址,一部分在南较场旧址。所有建筑,多属三十年前旧物,而且屡经兵燹,残破不堪,其甚者至于不蔽风雨……”。校舍的破败,连外来参观者都颇有看法。《大公报》记者张季鸾对老川大就很失望,他认为川大校舍不及国内各国立大学,连私立大学都赶不上;水利专家李仪社参观后也评价川大远不如陕西大学。川大这所历史悠久的国立大学,给人第一印象确实不好,这样的大学校舍远远不适应现代化大学的发展需要,也无法达到建设西南文化的目的,校舍改建迫在眉睫。

老川大的选址,提过很多方案,最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应该保有皇城内的校址,在旧址上建设;一种认为迁址乐山;还有种观点则主张在城外新建川大校舍。斟酌了各项方案后,当时的教育部认为将新的校址确定在成都更好,也希望通过老川大新校址的建设来促进西南文化的发展,而西南文化的中心就在成都。

学校在旧址重建和城外新建两种方案中权衡:皇城地处城市中心,基址规模限定,无法扩充,而城外地多宽广,将来学校扩建发展不会受到限制;城内嘈杂,城外环境优美,清静的环境更宜于学生安心学习;更主要的是,川大迁往城外,可以将市内昂贵的地皮出售用于修建商场,再以售价去购买城外土地,这种方案极具商业价值,当时的省政府是极其主张与支持的。省政府对老川大的迁址给出建议:校址迁往九眼桥边的望江楼附近,政府收回极具商业价值皇城校区,拨划望江楼附近圈地近两千亩作为交换,并承诺帮助修建校区和给予补助经费。有了政府的支持,任鸿隽决定将校址定在九眼桥边的望江楼附近。

■ 迁校望江

老川大望江校区的建设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省政府计划拨2000亩土地给川大,先划拨500亩土地以便开始动工,其余部分在之后两个月内完善手续;省政府还负责修建环校马路及沿校一带的河堤,并保证在新校舍建成之前交付使用;建筑工程进行中如果有土地纠纷则由省政府协助处理;川大校外治安也由省政府担任,必要的时候川大可以商请政府派兵驻守。因为学校搬迁费用巨大,省政府补助川大工程经费66万元,先拨8万元,同年五六月再拨5万元,之后一年内每月各拨2万元,余下部分在皇城校址的土地分期定价标卖后,陆续补给。

有了土地与经费的支持,1937年6月16日,川大新校舍开始动工。最先建设的是图书馆(即现在的校史馆)、数理馆、化学馆,这三大标志性建筑于1943年夏正式竣工。为了躲避日寇的轰炸,避免无谓的牺牲,学校从1939年6月南迁峨眉办学,1943年3月搬回成都望江新校区。至此,学校校舍正式结束了四分五裂的状况,进行集中建设,校址最后确定为:东起雷神庙至白药厂上河边,西至新村和培根火柴厂后面,南起白药厂,北自培根火柴厂、后面经白塔寺、农学院至雷神庙,均由川大树立界石。至此,老川大的校址正式固定下来,学校面积合计2270亩。破烂不堪的老川大校舍,已经被规模化、现代化的校园取代,这样的规模不仅在四川少有,在国内也属罕见。老川大走上现代化之路,开始朝着“文化策源地的综合大学”的目标努力,这一切都为现在的新川大奠定了基础。

■ 皇城改造

老川大搬迁后,省政府开始了成都市中央商业区的统一规划与建设。首先清丈皇城范围内私有房屋水井粪池,依据规则进行迁移,这些花费约3000元;其次清点并保留皇城原有建筑物,及砖瓦木石等材料,以供公共建筑或者标卖之用;最后,制定《成都市中央商业区出放土地投标规则》,拟定皇城分三期放地,进行土地招投标。

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后,省政府对成都市中央商业区进行了统一的市政规划与分项建设。

首先是道路建设。马路分特种以及甲乙丙四种标准,文连路是特种路,车道宽十五公尺、两旁人行道每边宽三公尺、一共二十一公尺;明远路、省府路、后子门街是甲种路,共宽十五公尺;东一街、东二街、西一街、西二街及至公路是属于乙种路,共计宽十三公尺;东三街、西三街是丙种路,宽十公尺。车行道用碎石来修建,这些都是由省政府负责办理,而马路两边的人行道则由房主负责修建,当然标准必须按照政府统一标准进行。

其次是排水道的建造。排水道的位置大小由政府规定,人行道下有排水道的每隔三十公尺距离做一个沉淀柜;人行道边沿条石侧面每隔十五公尺距离留进水孔一个,以便路面水流入排水道中;排水孔用铁窗罩上;各路转角处人行道均用圆角型。经过人行道及房屋地基下部分的建造费用是由房主来承担,其他费用均由政府拨款。

市政工程统一规划后,政府又统一进行建筑规划。商业区沿马路门面房屋一律规定是两楼一底,房屋的外表一律用灰色并盖上青瓦,不准使用一切目标过大的颜色;房屋建筑转拐处的外墙基线要随人行道半径作圆形。

经统一规划的市中心商业区,逐渐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商业圈,至今,也是成都城市最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老川大搬离后,留下皇城,省政府统一规划,才有了著名的市中心商业圈的存在;而搬迁到望江校区的老川大,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也走上规模化、现代化之路,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引领者。大学依城市而立,城市因大学而盛,一座大学一座城,川大与成都,就是这样的相存相依、共生共荣,历史如此,现实如此,未来也如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