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双一流”建设联盟研究生培养暨科研管理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 2019年12月27日 作者:数学学院

本报讯 12月14日,数学“双一流”建设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研究生培养暨科研管理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徐忠波、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质量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卢晓斌、教育部规划司事业发展处副处长房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马志明院士、国际数学联盟执委、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院士、四川大学李安民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唯临教授,以及包括联盟成员单位理事、专家在内的全国20余所院校领导共50余位代表,我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双一流”建设与质量评估办公室和数学学院的领导出席会议。

许唯临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我校数学学科的悠久历史和雄厚实力,充分肯定了数学学科作为双一流学科对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引领作用。对联盟在我国数学学科建设发挥的作用充满信心,表达了对会议促进我校数学学科的发展、国内高校数学学科的交流及数学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

田刚在致辞中表示,联盟是国内高校科学家交流的优越平台,今年国家四部委联合颁布文件支持数学学科的发展,使数学家们感到非常振奋,大家期望携手推动数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同时也要正视国家战略发展对数学学科提出的挑战,躬身于瓶颈问题的解决。此外,他呼吁国家各部门、学校领导根据数学学科的特征调整学科评价体系,去除对数学学科发展形成抑制的评价指标,用理解和包容来支持学科的成长。并希望能给予年轻一代数学人更多机会,鼓励他们担当起建设数学强国的使命。

马志明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数学同行能够汇聚力量,展现“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成就中国数学强国的梦想而精诚合作,形成“有容乃大”的气象。同时表达了对数学学科评价体制改革的殷切期望,指出评价要讲求学术贡献,鼓励大家“教书育人,培养一流人才;顶天立地,做出一流成果”。

徐忠波在致辞中提出人才培养要做到计划精准、项目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资助精准,并提倡评价体系要探索符合数学学科发展的模式,避免短平快的评价方式,以学术贡献为引导,完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完善研究生毕业标准,推动论文的实名评审,完善博士后聘用要求等。希望数学学科能够率先一步,提出评价中“破”与“立”的具体举措。

高端论坛的第一个环节由北京大学的史宇光教授主持,会议代表们围绕研究生教育和中俄数学合作展开讨论。会议提出在以下几个方面要作为研究生工作的重点:大家一致表达了对学生数量和质量的关注,针对优秀生源的外流,代表归因于目前引进人才等制度的效应,希望能够给本土的研究生平等的机会;有代表建议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还应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用自己的学术热情去感染青年一代,力争把他们吸引到科研道路上;另外,在扩大研究生出路方面,富有弹性的博士后制度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徐忠波对于大家的建议给予了认真回应,招生方面期待权威政策出台,希望能逐步推动工作的精准化;教育部相关部门会对大家提出的研究生培养、学制、奖助学金等方面认真研究,积极推动工作改进。徐忠波指出在国际合作方面,联盟内应该形成合力、协调步调,发挥各自优势,同时也强调在与俄罗斯合作的同时,与欧美、日本的科研合作也应该一同加强,循序渐进。北京大学汇报了近期与莫斯科大学合作的情况,各高校也分别通报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动态。

高端论坛的第二个环节由我校张伟年教授主持,探讨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发展及各自的评价体系。会议代表们分享了自己在数学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与思考,大家一致赞同在基础数学领域,按照国际惯例,数学论文合作者署名通常以姓名字母顺序排列,所有作者应视为贡献等同;数学论文引用率、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低,数学学科基金来源较少,资助额度较其它理工科明显偏低;数学成果的评价应尊重同行专家公开意见和学术影响等观点。在应用数学方面,代表们提出应用数学尤其独特的内涵,应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倡导学界与业界加强交流,做“与以往不同的事”,了解应用数学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联盟应该组织团队攻关,在实践中理论总结应用数学的评价指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