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

来源: 2019年12月27日 作者:09级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友 杨文强

在成都求学四年,感恩老师谆谆教导,常思校园山河池湖,可是最惦念、难忘的还是那伴我两年多的江安图书馆。

第一次知道江安图书馆,是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画面上的图书馆高踞在明远湖上、长桥之旁,正面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装有玻璃,里外透明,显得高端而富有青春气息。一想到自己以后就要徜徉其中,心中禁不住紧张和欣喜。

入学后,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长桥是一个观赏图书馆整体景观的绝佳位置。明远湖面平如明镜,湖面上雾气氤氲,如少女般温柔委婉。而图书馆体量硕大,棱角分明,那稳如泰山的气势正如男儿气概。而长桥正如一条纽带,勾连着它们。一桥一湖一馆,设计浑然天成。

曾记得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这样说过:“最能改善人的气质的莫过对各种诗歌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研究,她使人产生一种怡人的忧郁感,这种情感最能与他人为善,与他人为友。”图书馆里成千上万册文学、艺术类的书籍给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当时我阅读了《永别了,武器》《初恋》《追忆似水年华》《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以及有关古希腊、古罗马雕塑和绘画的一系列书籍。这些书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构建着我的精神世界。比如《永别了,武器》就让我看到,爱情除了有一见倾心这种形式,还可能是一个不断培养和建构的过程,这样形成的感情同样刻骨铭心。古罗马雕像那流畅的线条和对身体比例精确的把握,培育了我的审美意识,让我能够自觉甄别生活中的美与丑。

也许是得益于书籍带来的“忧郁感”,我不仅喜欢读图书馆的书,也喜欢读图书馆的景和人。

馆内设计颇具现代风格,内部灯光明暗搭配合理,整个室内景观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氛围。在天晴的时候,可以选择一处靠窗的位置,接受阳光的抚慰;在内心孤寂的时候,可以跑到大厅中央灯火辉煌处;在渴求独处的时候,可以选择一处优雅的角落,喝一杯奶茶,慢慢咂摸知识的滋味。

我最喜欢在天晴时坐在靠窗的位置上读书。伴着阳光的温柔,去品读白纸黑字,生活的满足感从心底洋溢出来。这让我想起了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的情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有江安胜景,吾与古人同享静雅时光!

在眼睛疲劳的时候,还可以透过玻璃品味远方的景色:目及之处,湖中央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浅水处天光云影共徘徊,湖畔常绿树木郁郁葱葱,这时一两只鹭鸶拍打着翅膀缓缓划过水面,整个场面犹如一副西洋油画。

馆中的人也颇具研赏价值。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戴着老花镜一边翻看厚厚的工具书,一边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做笔记;有孜孜不倦的学霸,面前摆放着厚厚一摞书,专心致志地学习,丝毫感觉不到身旁同学起身坐下……

如果说图书馆还有什么亮点的话,当属闭馆音乐。每当深夜降临,《your smile》《magic winds》等世界名曲不绝于耳。每次,我都会恋恋不舍地在门厅处逗留一会儿,只为享受这最后温柔的话语。

如果说江安校区是一幅国画,图书馆就是那最飘逸优雅的一笔;如果说大学生活是一首歌,在图书馆的生活就是最动听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篇散文,在图书馆的岁月就是一段值得着重书写的一段词句。

当回首往事,对于那段在图书馆的岁月,用一首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可以最好地概括我的感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

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