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校园里的时光

来源: 2019年12月27日 作者:经济学院 蒋宜纯

在新中国这腾飞的七十年里,在新中国这风雨的七十年里,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又有多少举世瞩目的荣耀,有多少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又有多少遭人诽谤的辛酸。祖国既像我们一直敬仰的父辈,予我们以依靠,又宛如相伴我们成长的孩童,永远充满朝气。因为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所以当他被人践踏时我们会奋力反击,当他被别人夸赞时,我们会无比喜悦,这种息息相关的祖国情结在血脉里奔涌,呼啸出一场场炽热无畏的青春。

在秋夏交替之际,青翠的叶片变得干枯,变得羸黄,仿佛正经历着生命的轮回,仿佛宣示着世界亘古不变的规律,每一个向往着新生的事物总要经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磨练,物如是,人如是,国家又何尝不是?

我漫步在还不曾开始喧闹的校园深处,听风声在耳畔低吟,既想要伸手抓住溜走的时光,又开始憧憬未来的景象,这样懵懵懂懂地走过二十载春秋,突然地,想要聊聊新中国成立70年来那些藏在校园里的时光,国家之志在少年,很想知道在那些峥嵘岁月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是怎样一番景象?

回到建国初的那些年。教育是人一辈子很重要的事情,但在当时的中国,教育同样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个怀揣校梦想的青年都能实现这个愿望。但秉持着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原则,中国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依然加大投入,完善、发展教育事业,一路高歌,不曾停下。

六十年代,中国不仅正在经历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还同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自然灾害,没有人定胜天的勇气,就换不来幸福安乐的日子,那时每个人的心里都盼望着过上“好日子”。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国家培养出了一群甘心无私奉献,以社会为己任的人才。为了办高等教育,国家承担所有教育开支,减轻供学家庭负担,因为青年是当时国家发展最急需的新鲜血液。

穿越回那个质朴的年代,一支钢笔就是学生学习的全部装备,衣服里缝着生活费,手提袋装着换洗的衣物,最精美的装备便是个木制的箱子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却有着最简单的快乐,有着那个年代成为知识分子的那份荣耀。一身梅花运动服,内套海魂衫,脚踩回力胶鞋,再骑上飞鸽牌自行车,就这样,开始了青葱岁月,开始了陪伴祖国成长的那些年。

经历过建国前的磨难,他们把希望看得弥足珍贵,多了些奋不顾身,少了些犹豫徘徊。对他们而言,所有个人的幸福、爱情和追求都只有和一个伟大的祖国联系在一起才会显得有意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他们担起了建设祖国的重担。他们在不知道未来是何种境况时就选择了投身建设祖国、奉献祖国。当时人才缺乏是中国一个重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就马上投入到一线的工作上,一步步,一天天地亲眼看着祖国越变越好,看着家园越来越温馨。

时间就这样流逝,一批大学生走向社会,又一批新生进入校园,在那些匆匆的更替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了。

八十年代,恢复高考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欢欣鼓舞。他们的命运与国家运势一同起承转合。他们在每个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都经历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因为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新的思想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因为这种机遇,他们身上有着特殊的历史痕迹,他们不再盲目信仰,不再大声喧哗,有了时代赋予他们独有的厚重与沉稳。

他们赶上了始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将理想揉进了现实。他们也是对变革最渴望、最重视的一代。他们有着上一代人的坚持,也有着投身改革的勇气。没有他们的年少轻狂,就没有那一个个成功吹响改革冲锋号角的弄潮儿。少年时期的生活磨砺迫使他们寻求改变,肩负着更加鲜明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时代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真诚的他们总抱有一种感恩的心。他们是清醒的一代,也是勇敢的一代。

?当时,国家挥起了“四个现代化”刻苦攻关战的旗帜,旗下便是举国奋起的年轻一代。教室墙上贴着“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标语,像是刻在时光里的烙印,再回忆起来已经是融入骨血的品质了。他们是最有梦想,也是最敢想的一代。而那时大学毕业,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很多那个年代的人在回忆往事时都会感慨自己是幸运的一代,没有就业的压力,也没有住房的忧虑,国家为他们提供了安稳的生活,也给了他们更多的可能性。?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当那些过往都变成了一张张老照片,当那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了中流砥柱的中年一代,祖国也不知不觉走过了数十载春秋,二十一世纪初的校园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每人自己带饭盒打饭,丁零当啷的碰撞声成为了学生时代的伴奏乐,小平爷爷的南方谈话带来了加快改革的讯息,当铁饭碗不再坚实,意味着一种生活模式的消失,新潮事物不断涌现,录像厅热、音乐热、呼啦圈热、金庸热……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大学生自然是时代的弄潮儿。各种新事物将中国社会催化到沸腾,这燎原之势的激情,在大学的校园里更是蔚为壮观。

在突如其来的开放面前,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小日子”。文学爱好者投入到卧读武侠小说的队伍中,而床板上的张曼玉和钟楚红,也和金庸、古龙一起,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情愫。那时的大学生活就是那个年代社会的缩影,有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喜怒哀乐,百味杂陈。古朴的校园既有着历史的芬芳,又有着新颖的元素,交融碰撞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也许正是因为时光的匆匆,我们才会在回忆时不经意就湿了眼眶,当祖国在这静默流淌的峥嵘岁月里记录下一双双清澈求知的双眼,一张张永远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时,故事终于来到了我所在的时代。

仿佛昨日还在幻想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转眼间,我已经在这座校园度过了两载。现在的我们有整洁舒适的寝室,有智能先进的教室,还有伙食丰富的食堂。我们的父母常说,时代不同了,和他们当时截然不同。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要感恩我们的祖国。因为国家的强大,因为教育强国的伟大政策,我们成为了未来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深刻地思考如何去适应当今这瞬息万变的时代。

也许,每一代人都会认为自己正好经历着中国最巨大的历史跨越,但换个角度来讲,是他们,也将会是我们,一起改变这个世界。如果说淳朴属于六十年代,勇敢属于八十年代,新潮属于零零年代,那么自信便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名词。

当无数中国大学生的面孔出现在国际视野中,当他们站上领奖台,站在镜头前,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他们身后立于强国之林的祖国,更深深扎根在他们对祖国赤诚的热爱里。“如果中国说不行,才是真的不行。”这句话曾是在大学生群中流传很广的一句,因为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快速腾飞,我们也正在亲身经历随之而来的诸多质疑与诋毁,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上的责任不仅仅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地向世界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在我们的大学时光里,也不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里探索,同样我们站在国际的舞台上,用国际化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个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肯定并且赞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属于国家的荣耀对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是莫大的激励,支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几年里,用一个个成绩证明我们并不是浮躁的一代,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站出来反驳任何对中国的不实的言论。我们能侃侃而谈中国博大精深又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也能如数家珍地列举祖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祖国一切的一切都融进了我们一天又一天的日子里,绽放出一片希望的花海。

发展从来不曾停下脚步,因为停下意味着倒退,只有拼尽全力的向前奔跑才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真正的姿态。

现在,我们或许在图书馆里伴星夜读,或许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但我们的心里都装着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和谐的祖国。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当飘摇不再,风雨未歇之时,我们面临的不是惊涛骇浪,而是暗潮汹涌,不是明枪易躲,而是暗箭难防。从校园到社会,我们正等待着蜕变的磨砺,不畏惧象牙塔外的挑战。中国故事还在继续,更多空白的篇章等待着我们来书写。我们也在等待属于我们的机会,我们时刻准备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