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研支团见证“悬崖村”欣喜变化

来源: 2020年10月11日 作者:校团委

本报讯 今年“五一”前后,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昭觉县“悬崖村”的80多户群众与全县其他20多个乡镇、92个边远和高寒山村同时开始实施搬迁,这是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四川大学第21届研支团亲眼见证并参与了这项在凉山脱贫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易地搬迁工程。

5月12日上午,“悬崖村”牛觉组所有搬迁户和土特组、勒尔组部分长期在山下的26户村民,正式搬入昭觉县城集中安置点。5月13日至14日,住在高山上古曲洛组的搬迁户则采取“人走钢梯、行李走索道”方式下山。三天时间,“悬崖村”84户贫困老乡全部搬迁至县城安置点居住。 5月13日,在“贫困户搬迁入住志愿服务站”,作为志愿者的川大研支团成员们接待了来自“悬崖村”的老乡们。研支团成员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为“老乡们”进行了安全教育和入住培训。培训结束后,志愿者们又帮助村民们整理了新家,将政府免费提供的家具安装到位。当问及对新家感受如何时,老乡们激动地说:“习总书记卡沙沙!共产党卡沙沙!”(“卡沙沙”为彝语“谢谢”)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地,是四川省最后七个将要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悬崖村”名叫”阿土列尔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中,从山底小学到山顶村庄海拔高差近1000米。在过去,村里通向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越过13级由藤条和木棒编成的17条“天梯”。

近几年来,“悬崖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悬崖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直牵挂着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心。

2017年,四川大学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就多次来到“悬崖村”,对当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进行调研,为青年们开展“移动团课,邀你与青春对话”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感受彝家人民朴实、坚强的品质。

2018年,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悬崖村”开展了“情暖彝乡,爱汇昭觉”暖冬行动。支教团广泛联络社会力量,为悬崖村下的7个学校的学生送去棉衣、棉被等暖冬物资近10万元,千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2019年,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悬崖村”开展了主题团日活动。支教团的成员们顺着钢梯爬上悬崖村山顶,实地调研了解“悬崖村”现状,感受到国家扶贫政策对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担当,在脱贫攻坚中贡献新时代青年力量的决心与信念。

从修建钢梯取代断壁藤梯,再到如今的搬出大山、开发旅游,“悬崖村”的变迁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是精准扶贫的切实成果。对当地的村民而言,国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优秀的扶持政策,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同时,也面临着转变思想、适应新环境的严峻挑战。因此,让村民从“安居”到“乐业”,更需要将“扶志”、“扶智”的深度结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坚定践行者,将积极配合好当地政府,宣传扶贫政策,讲好扶贫故事,做好服务者的工作,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为国家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