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来源: 2020年10月12日 作者:图书馆馆长 党跃武

一、在办学实践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为传播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期的四川大学走在时代和发展的最前列,被誉为“四川进步势力的大本营”和“西南一带传播革命种子的园地”。

(一)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氛围

在20世纪初期四川大学的办学实践中,无产阶级教育家吴玉章和人民教育家张澜等,引进新派人物,探索教育思想的转变,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营造良好的氛围。恽代英、王右木、杨闇公等一批共产主义战士和革命先驱都曾在学校任教,革命思想极为活跃,民主与科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进步组织、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以共和国元帅朱德和国家主席杨尚昆等为代表的无数四川大学学子在求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初步确立共产主义信念,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大革命时期,学校涌现出王右木、恽代英、杨闇公、童庸生、袁诗荛等25位革命烈士。

1922年至1924年任校长的吴玉章说:“我费了很大力量来办这个学校。”“经过一番整顿,学校面貌大大改观,师生员工团结得很紧密,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风。同学们有秩序,有朝气,追求知识,孜孜不倦,议论政治,意气焕发,成都高师成了进步势力的大本营。”

1926年至1930年任学校校长的张澜支持和帮助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的校友刘伯坚烈士等一大批四川学子奔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始终强调不要做“思想上的奴隶”和“为古人当留声机”,聘请了许多进步人士到校任教,体现了鲜明的革命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校友王右木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4年赴上海和广州参加党的重要会议返川途中被害。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与李大钊等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结识。1920年夏,在上海考察并会见陈独秀等人后,他建立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性质的四川马克思读书会。在四川共产主义党团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中,他发挥了重要的组织、联络、宣传和领导的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学校早期教学中,虽然没有在科目上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字样,但不少教师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讲授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内容。吴玉章和王右木为学生讲授《经济学》,恽代英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诠释《教育学》并利用业余时间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

(三)组织进步社团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在早期办学实践中,组织进步社团、举办读书会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为四川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20年秋,由王右木组织,童庸生具体负责的四川马克思读书会是四川地区最早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组织,是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创建的主要组织基础。1924年4月,吴玉章、杨闇公建立成都社会主义研究会,吴玉章在成立会上作了《马克思派社会主义势力》的演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共川西特委领导下,学校有许多以党团员为核心的进步组织,如李正恩、钱芳祥等组织的国立成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社”,张博诗、苟永芳等组织的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导社”,龚堪慎组织的公立四川大学“共进社”,袁诗荛组织的国立成都师范大学附中“新青年革命团”等。校长张澜说:“社会科学研究社学生,多笃诚君子,有志之士,有为青年,予与扶持,乃为国育才。”

二、在社会教育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1907年8月,学校校友刘师培等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研究社会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其会刊《天义》报陆续刊登马克思、恩格斯部分著作的译文。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和“五四”运动爆发后,在中国和四川才真正出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

(一)创办进步报刊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五四”运动前后,“四川人人羡慕新思想,容纳新思想,要算二十二行省中第一。”学校师生编辑出版进步报刊,成为中国西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创建的重要舆论基础。1919年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师生创办《威克烈》周报,1920年四川大学学生为主要领导的四川学生联合会创办《四川学生潮》,1920年四川大学校友为主要成员的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创办《星期日》,1920年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和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巴金、袁诗荛、吴先忧等先后创办《半月》报和《警群》,1921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生马静沉和刘先亮等创办《直觉》报。1922年,王右木主编的《人声》报正式出版,是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创建的重要舆论工具,被誉为“在四川起了不可磨灭的战斗先进作用。”1924年5月,中国青年共产党(CY)团机关刊物《赤心评论》创刊,第一期《追悼列宁纪念号》鲜明地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斗旗帜。这些报刊除了《人声》之外,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还不够自觉、全面和系统,但为深入学习、研究、传播和运用于指导革命的实践创造了条件。

(二)开展平民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

走出学校,走进工厂和农村,举办夜校等,开展平民教育,在社会大舞台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早期学校师生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手段。1922年6月,王右木率领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发起成都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运动。1921年冬,吴玉章应张澜的邀请担任川北自治讲习会的讲师,到各中小学举办政治经济学讲座,让大家看到“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1922年,王右木团结工人积极分子,在校内开办成都第一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夜校。1926年前后,袁诗荛回到母校开办民众夜校,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国立成都大学李正恩等以社会科学研究社名义在校内创办工人夜校。1927年,国立成都师范大学饶耿之烈士和廖季文等开办“平民夜校”。

三、在革命实践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创建四川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党团组织

在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党团组织的创建中,王右木和童庸生等学校师生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和贡献。

1922年4月,四川马克思读书会骨干成员童庸生等组织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1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建立,童庸生为书记部主任,王右木指导工作并负责与团中央书记施存统联系。1924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校内外建立11个支部。

1923年夏,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地方委员会成员秘密转党,经中央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一组,书记由王右木担任。这是四川地区最早的共产党组织。

1924年1月12日,由于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吴玉章和杨闇公等成立了中国青年共产党(CY),在成都、北京、重庆、武汉、广州、上海、长春都有联络人。1925年春,他们解散了中国YC团。

四川地区最早的省一级党组织是1926年春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委员会,书记是曾任教于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的杨闇公,宣传主任是吴玉章。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在20世纪初期,学校师生紧密联系中国西部尤其是四川地区的实际,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为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校长吴玉章动员学生到工人和农民中去,组织工会和农会,让四川军阀很头痛。在宣传和组织工人运动的活动中,王右木的工作最为有效。1922年夏秋,王右木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开展工人运动。1923年5月1日,成都市劳工联合会成立,标志着四川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也是王右木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果。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四川大学师生坚持“立足四川,辐射全国”,表现出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坚持“深入社会,不畏艰险”,表现出勇往直前的革命气魄;坚持“永葆初心,服务人民”,表现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他们始终秉持“与人民同甘苦,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同进步”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关注国家兴衰,心系民族复兴,站在时代前列,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文化,做出了四川大学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