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翁故乡来到华西的文学教师包明

来源: 2021年03月11日 作者: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戚亚男

2020年5月14日,远在英国的川大华西校友萧冰女士发来一条让人悲痛的消息,原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外文系英文教师包明(Barbara Bowman)5月11日在英国去世,享年97岁。包明1949年到华西坝教授英国文学背景和英文写作两门课程,1951年离开成都回英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包明作为志愿者又来到华西坝讲学,谨以此文怀念华西老教师包明女士。

在华西坝上讲英国文学

包明非常热爱中国,她的父亲是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上海)的会计。包明1923年4月27日生于上海,14岁回英国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业。1947年年仅24岁的包明受英国公谊会招募,作为志愿者回到了魂牵梦萦的中国。当年包明的父母在利物浦送她上了澳大利亚皇后号,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她才顺利到达香港。那时到内地四川交通是很不方便的,包明先在香港乘船到上海,再沿着长江乘船到重庆,最后乘飞机于10月24日从重庆飞到成都。

包明来到成都后,于1949年起担任原华西协合大学的英文教师,讲授英国文学背景和英文写作两门课程。包明当时是华西坝上最年轻的教师,她性格开朗、活泼,与师生关系很融洽,她不愿意住在外教职工宿舍里,她要住在中国教职工的家庭里面,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融入到中国的社会中去,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现在川大外国语学院退休的罗义蕴教授当年就是包明的学生,她曾告诉笔者包明那时年轻漂亮,发音很好听,讲话时显得活泼可爱。包明时常与同学们一起到街上的面馆吃面条,她最爱吃豌豆尖儿。罗义蕴就是这样知道豌豆尖儿的英文怎么说的。包明讲课总是显得十分谦逊,但她依然十分严格要求学生。罗义蕴回忆道,那时包明批改学生写的英文片段写作十分认真,哪怕是英文字母大小写的错误,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写错了,她都要纠正过来。大家都喜欢上她讲的文学入门课,喜欢听她讲文学小故事,比如希腊神话、罗宾汉传奇。她讲课的特点就是逻辑清楚,极有条理,比如讲英语语言的三个阶段变迁,她就从一世纪的拉丁语到五世纪中叶古英语,再到1066年以后的融合了的中古英语,她都在黑板上依次画好图示,每一个时期举一些词语做例子,然后给大家讲其中的历史。

包明在华西坝教书期间正值临近新中国成立之际,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但这也不影响她时刻思考如何给学生上课。当时成都市晚上灯火管制,一些女学生晚上在宿舍里休息很害怕,出于安全的考虑,包明晚上带领学生到教学楼里去休息。她也不忘记第二天还要给学生上课,她借同事的手电筒躲在楼里的大书桌下备课,第二天照常给学生上课。1951年包明送走了当年的毕业生后离开华西坝回到了英国。据说她后来又受英国公谊会招募,作为志愿者去非洲从事英语教学,直到退休才回到英国。

再次回到华西坝讲西方文化

包明第二次来到华西坝讲学已是30多年后,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华西医科大学有几批公派人员去了英国,见到包明总是邀请她回学校来教英语。那时学校急需外教帮助学校培养出国深造的老师,由于一些条件限制,她不能来。但是她对此事念念不忘,到了1986年,包明就以个人的名义,利用学校放假期间来华西免费讲学。这一次,她应该又算是一名志愿者。包明两次来中国教学都是志愿者的身份,只不过这一次她不代表公谊会。

当时学校开办了一个高级英语班,学员多数都是学校的中层骨干,基本具备出国条件,笔试多数都能过关,或者已经过关。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日常英语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差了点儿,正好让包明去给这个班的学员讲课。谁知头几天学员基本听不懂包明讲的内容。教学效果差,怎么办?请外教不容易,这次包明来上课可是意外的好机会,切不可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学校就派预备出国的教师罗俊荷去包明的班上,在外教与学员之间搭桥,在起到助教作用的同时,也让她获得一次学习机会,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

罗俊荷回忆说:“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上课的情形,师生见面问候后,包明第一句话就是‘Let’s make a circle of desks and chairs for class’。不了解西方学校上课的活跃形式,大家根本想不到上课可以把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打乱围成一个圈上课。所以,他们即使听懂了“围个圈”,也想不到老师的意思,想不到就听不懂,听不懂就想不到!即使在我的帮助下,这个“围个圈”的行动还是费了不少周折才实现,因为我事先就与包明沟通好了,坚持不用中文帮包明给学生解释。那天课堂上包明情绪非常高,反复地讲授这个班的学习任务及学员们应该掌握什么,沮丧了几天的学员们的学习情绪也大大提高。”

独特的教学方法

这次包明讲课的方法很独特,她是以讲她自己的故事的形式授课。从讲自己1951年以前在中国的经历,到她回英国后的生活状态来给学员教授日常英语及西方文化背景。

那时候包明的体力已经不是很好了,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传授知识,还要考虑学员能跟上进度,所以她总是在课前就做了很好的准备。她先把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上课的时候一段一段地放,一段一段地讲解,并应没有听懂的学员的要求反复回放,然后提问,既培养学员的英语技能又了解学员掌握程度。录音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的,讲得缓慢,并随着角色和故事情节而变化语调,让听者有亲临其境之感。很多都是讲她自己的经历,她朋友的经历,以及当时西方的状况。从而给学员们讲了西方的生活习惯、礼仪等知识。当然更让大家学习了如何用英语表达的技能。

包明的录音讲了1949年她第一次来华西坝教学,那时候成都没有冰箱,华西坝的外教却有一个防止食物腐败的办法,就是把食物用篮子装好,用绳子拴住篮子,并且把这个篮子固定在水井里面距离水面最近的地方来保存食物。这就是他们在中国适应中国生活的一个技巧。她还讲到1949年她到华西坝不久中国就解放了,在新中国的华西坝,他们经常被召集到一起,听共产党的宣讲员给他们讲新中国的政策,很快她就接受了这些思想,她更爱中国了。

包明的录音还讲到她回到英国后的有趣故事。她有一位亲密朋友,年龄相仿,那个朋友像包明一样,也是受公谊会招募,作为志愿者去非洲教学,她到退休才回到英国,她的奉献让她在白金汉宫得到了英女王颁发的教育奖。包明会开车,有驾照,但是没有车。那位朋友有车,但是没考取到驾照。因此,她们两人常常搭档配合开车出行。最常去的地方是她们在镇外的养鸡场,她们去养鸡,收集鸡蛋,然后在礼拜日把鸡蛋拿到教堂去,义卖给去做礼拜的教友们,最后把义卖鸡蛋的钱捐给教会用于公益事业。

这些录音故事教材,涉及到了生活、政治、经济及改革开放等知识,短短的包明义务教学高级英语班大大提高了学员们的英语水平,大家都对出国后如何应对西方习俗等在国内没有实践过的问题有了信心。

罗俊荷说,34年过去了,当年包明教的那个班的20多位学员,大都回忆不起了,但是远在天边的包明却深深地留在她的记忆中。她说包明是一个生在中国,热爱中国的非常普通的英国人。她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她的人生非常平凡,却有闪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