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呼吸病学70年:传承不息 创新不止(下)

来源: 2021年04月13日 作者:医师报

现如今已经88岁的陈文彬教授依旧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许多曾辗转多处就诊的病人,到了他这里就能安心下来。救治过的病人无数,他不能一一记住病人的脸,但是对每一名病人的片子却都印象深刻。看到片子他就知道对应的病人情况,什么时间来过,他不认脸但认肺。

优秀的前辈对后辈总是会产生神奇的感染力。在这样的机缘下,李为民在心中明志,一定要为呼吸科做点什么。在日后的数十年中,他跟随着前辈们的脚步,虔心于影像学创新技术的研发以及临床研究的开展。

呼吸师带徒,

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

2013年,李为民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作为这数十年来华西的中坚力量,李为民也早已成为后人坚实的脊背。在冯玉麟看来,他既是呼吸的继承者,也是传道者。

勤奋、坚持、有毅力,是学生刘丹从李为民老师身上看到和学到的东西。李为民成为院长后,日常管理事务繁多,但只要他有一点时间,就会组织他的学生进行读书报告会。他会参加并整理每一个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哪怕很多时候他是边吃饭边听学生们讲。即便再忙,李为民在研究生毕业论文这件事上也毫不松懈,最后一遍把关他都要亲自来。让刘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李为民带着十几本论文去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在无需外出的难得空闲之余,他把这些论文都看了。

“作为院长的学生,各种评审更是得达标才行,不够条件就什么也不要想。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会有优待措施,但其实李老师从不会让我走绿色通道。他知道作为院长坚守公平公正原则意味着什么。”

记得有一次,刘丹因为实验没有做完,无法去病房管理病人。她跟老师请假,但李为民马上就回绝了。在李为民看来,科室的医疗工作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耽误的,他自己不能破坏规则,更不允许学生破坏规则。现如今已成为科室教学主任的刘丹常常以此警示自己,也深刻认识到了老师眼中团队工作和科室工作优先的原则。

作为一院之长,李为民对优秀后备力量的培养和管理制度的重视亦有着深刻的理解。

李为民认为,培养优质的后备力量要最大程度做到科室的和谐,必须协调各方的关系,合理安排好每一个人的位置。呼吸专科往下细分,亚专业十分庞杂,但越是细分,就越是专业。每一个人在每个细化的专业里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样每个呼吸专科人就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平台。因此,对于构建医疗团队来说,合理细分亚专业至关重要。

而在科室管理方面,其原则便是公平公正。世界上的运行法则可能有千万条,但对于医学来说,公平公正一定是最基础且最便捷的方法。要在科室内建立规章制度,让每个人都公平地参与并且执行,有规范才能成方圆。

科室的继承者,

尽取前人管理之精华

冯玉麟教授通过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改变了老师带徒弟的体制,成立了医疗团队,为学科建设开创新领域;陈文彬教授临床功底深厚,敏锐捕捉前沿信息,为科室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李为民教授无论身处何地,都坚守公平公正原则,并将呼吸学科发展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科室前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不仅延续着华西文化,也因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形成了科室独特的文化,影响着科室后来的每个人。

梁宗安是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今的“掌舵人”, 他认为,身为科室主任既要发扬老一辈的精神,又要弥补不足,改革创新。

科室发展的良好势头让如今的每位科主任都如履薄冰,他们深知肩负重担,应潜心管理。梁宗安管理科室的首要奥义是包容。要站在科室成员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事情多维化,同时兼顾众人的利益和想法。

梁宗安认为,华西医院身处西部地区,有着先天劣势,但要优化资源仍需做更多努力。因而科室发展需取前人管理之精华,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摒弃陋习。对于如何发挥各人长处,梁宗安颇有心得: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工作特点,因人制宜,而在管理原则、用人制度等方面则不过分拘泥,减少障碍,让每位成员能愉快地完成想法,实现个人价值。

竞争与合作,指标与公平,梁宗安正在让这个永恒的管理话题,变得清晰而简单。

但梁宗安在管理上也不是没有遇到过难题,例如在科研论文这件事上,梁宗安既要鼓励大家申请课题,撰写文章,把这些成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又不能一刀切,忽视努力与出成果的关系——想要平衡这二者,实在难上加难。但幸有前辈们的经验指导和帮助,他顶住了压力,并带领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走向全国顶尖科室之一。

在人才梯队的培养方面,他主张有能力者居上,不给年轻人设置天花板。鼓励他们担任医疗组织职务,参与组织日常管理。对学生要求宽紧结合,会尽力提供帮助,也注重细节培养。他认为德才兼备,才可为良医。

为帮助低年资医生成长,科室通过轮转、疑难病理讨论、大查房、读书报告等方式,促进年轻医生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提升。同时也鼓励传帮带模式,久而久之,科室内部便形成了和谐、进步的氛围。

如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形成了以1病房、18病房、结核病房、呼吸ICU、肺功能室、呼吸内镜中心、肺癌中心、上锦呼吸、睡眠中心为中心的科室布局,拥有6个医疗护理单元,合计床位283张,每年诊治门诊病人12万余人次,住院病人约万余人次。

在2020年1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全国医院呼吸科综合排名中,川大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位列第三。“科室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一是依赖于华西医院的平台好,管理佳,科研水平高;二是有赖于科室体量较大,人才储备足”。梁宗安对于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未来的发展也有着极其明确的方向感——一是疑难危重症疾病诊治的国家级中心,二是领军型呼吸人才培养的基地,三是呼吸医学创新的国家级平台。

把家国情怀揣在心里,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从弃美归国到抗震救灾,川大华西人一直把家国情怀揣在心里。百年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川大华西人的身影。在呼吸人的主战场——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疫情中,呼吸人始终冲在最前面。2020年初,自四川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以来,李为民就带领全体华西人打响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不仅要带领相关部门梳理医院各项防控流程与管理制度、制定抗疫工作整体布局,还要组织专家团队,利用5G技术与四川省内、武汉前线以及驰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的医疗队员实时沟通,并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建议。

在战“疫”刚打响时,梁宗安临危受命,担任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参与指导四川省重症、危重症病人救治,一直奋斗在战疫一线。2020年3月11日,梁宗安作为中国首批赴意大利抗疫专家组组长,携带相关人道救援物资,与专家组一道前往意大利参与救援。

74岁的冯玉麟从疫情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眉山洪雅县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中。2020年2月中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疫情暴发,冯玉麟被省卫生健康委紧急召回,临危受命担任四川省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组组长、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首席专家。对于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冯玉麟来说,这样的战“疫”并不陌生。

刘丹,作为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临时党委的副书记,所在的团队入驻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承接式接管了两个病区共80张床,主要负责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她说,每一次的救治,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上千川大华西人将 “华西模式”——华西医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到了抗“疫”前线,为武汉、为四川,为全国,也为世界新冠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前进中的华西呼吸人

从风雨中走来,在困难中求发展。华西医院从肺部疗养院开始,经历更名、改组,在几代人努力下,华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全国领先、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水平高超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和呼吸医学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卫生部首批呼吸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全国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PCCM专培基地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全国示范单位。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冯玉麟教授、文富强教授、梁宗安教授等人的相继带领下,发展迅速。在李为民眼中,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华西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第一,人才队伍更加健全,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第二,亚专业细分,如感染、肺癌、COPD、哮喘等亚专业较齐全。第三,临床服务的数量及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第四,科技创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还是国家、省部级的奖项,以及高质量的论文产出,相较过去都有所提高。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规范化,体系化。

看着医院和科室蒸蒸日上,冯玉麟倍感欣慰。如今已退休的他,仍时不时到医院给年青一代答疑解惑。忆往昔,看今朝,在冯玉麟所有宝贵的经验中,他最希望后人能学习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走下去,一代更比一代做得好。

作为当前科室的青年领导者之一,刘丹对有着近80名呼吸医生的科室未来充满着期待,“我们有一大批欣欣向荣的年轻人,干劲十足,他们的临床、科研、教学都非常扎实,未来我希望能进一步带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加强高精尖领域的创新,并在科室大规划之下,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喝水不忘挖井人,科室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艰难创业史,令人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他们在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史上留下的一笔一画都浓墨重彩,不可磨灭。

生命不止,奋斗不止,创新与成长就不会停止。前进中的川大华西,未来依然还有更优质的接棒人,也有着更令人期待的前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