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平台聚力 跨越式人才凝心

来源: 哲学系 匡鑫华 丁一 2024年12月05日 作者:

今年,川大哲学系2024级新生在开学典礼上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第二辑《思问》辑刊。《思问》是国内首本设有独立学生编委的综合性哲学辑刊。学生编委会在哲学系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参与刊物组稿、编辑和出版工作,这集中体现了四川大学哲学系在教育改革中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思问》学生编委会

《思问》辑刊的成功得益于背后的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编委会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思问》辑刊编委会由四川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与教师共同组成。学生编委负责初步审阅稿件,检查文章学术规范、核心论证与选题意义,给出基本评价与修改意见。在初选后,教师编委负责进一步筛选入围稿,审查稿件学术创新性等,遴选出最终的稿件。通过两轮筛选,稿件会被确认收录于《思问》辑刊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文工作就此结束。依据两次筛选的审查意见、预先确认的入选稿件的体例修改与格式规范,学生编委会会与作者直接沟通,给投稿者提供及时细致的回复与成熟合理的建议,以便投稿者修正论文的核心论证与论证思路、并完成最终正式出版的论文定稿。

除论文的编辑工作之外,学生编委还需负责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思问》辑刊的出版工作。在稿件修改前,编委会必须与四川大学出版社的相关人员确认适于印刷与出版的论文格式。为保证《思问》的良好观感,必须确认封面、纸张、字体等一系列可能影响阅读体验的因素。在这之后,编委还需协助完成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审查等一系列正式的官方程序,才能获批出版。借助辑刊出版,哲学系形成了出版社、编委、投稿者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学术训练平台。通过细致工作,编委成员深入了解了学术书籍出版的全过程。

2016年,在院系支持下,《思问》由学生自发承办。2016年以来,《思问》以年刊形式汇集学生中的优秀论文,回顾系内重要活动。2023年,《思问》辑刊获得ISBN号,第一辑于当年10月正式出版。同期,思问哲学社正式发布全国征稿启事,开始筹备第二期《思问》的出版。2024年,每一位来到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新生都在新生见面会上收到了《思问》第二辑……

哲学系学术人才培养

2023年出版的《思问》辑刊共收录文章21篇,2024年出版的《思问》辑刊共收录文章22篇。从文章来源上来看,《思问》辑刊的稿件主要来自本校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给《思问》辑刊与“疑思问辩”论坛的中英文投稿,而本校投稿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自主投稿、教师荐稿与优秀毕业论文。《思问》稿源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哲学系学术人才培养工作对《思问》的支撑作用。

全面的课程体系。基于丰富教研资源制定的课程培养计划为本科生学术培养提供了深厚基础——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与创新开设的写作课程、以精读文献为主的原著研读课程、各方向的专题性选修课程。毕业论文是学生学术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各教研室会推荐优秀毕业论文并进一步评选,《思问》则从中择优收录。

丰富的学术实践。除上述方式以外,《思问》辑刊中收录的学生稿件还来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优秀成果。借助系内社团、工作坊等平台,本科生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之下,围绕哲学理论探讨与哲学的现实实践,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基于这一自主训练产生的优秀成果会汇集在《思问》辑刊之中。

“疑思问辩”哲学论坛。基于“疑思问辩”论坛的收录稿件更为特殊。2023年10月28日至29日,四川大学哲学系举办“疑思问辩”主题论坛。论坛主题有关但不仅限于形而上学、实践哲学或政治哲学相关方向。其中,不乏论证有力、思路清晰、富有洞见的由本科生撰写的学术论文。这一部分的优秀稿件也被收录到了不同板块的《思问》辑刊之中。

如今,《思问》辑刊已成为川大哲学系的一张明信片。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每位同学都收到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思问》辑刊,这是《思问》自2016年创办以来的惯例。这不仅是对哲学系过往成绩的证明,更是对每一届新生的殷切期盼。在哲学系的招生宣传与基本情况汇报中,《思问》都是被反复提及的名字。哲学系“爱智、包容、笃行”的精神具象化为以《思问》辑刊出版为中心的一系列事务,这使得《思问》的意义远不止于其自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