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蜀学堂旧址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社会里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组织,在北京的会馆除款叙乡情,接引考生外,更是联络同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京师宣南一地会馆林立,近代以来著名人物多寓居其间,如康有为策划集会在粤东会馆,鲁迅《狂人日记》创作在绍兴会馆等。四川会馆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有诸多作为,于此创办的蜀学堂成为在京蜀人维新活动的重要场地,同时以办学形式培养出许多新式人才。惜有关京师蜀学堂沿革及人物的文献搜集多年,得之甚少,或如沧海一粟般难以打捞,至今所获的重要资料为谢兴尧《题戊戌变法时蜀学堂通知旧札》,此通知单涉及入学章程和教员人物,还有75位参与者学习名单,其中可见不少文化名士。后又得阅胡光麃《震撼清廷的三次炸弹案和北京蜀学堂》专述蜀学堂人物清末轶事风云,为了解蜀学堂的又一资料,其描述追忆蜀学堂人物参与刺杀清廷官员,可谓轰轰烈烈。
回忆起来,我曾四度前往寻访蜀学堂旧址。最初2005年夏又赴宣南访旧,想起四川会馆未访,于是顶着酷热,进入宣南腹地,这片区正是旧城尚未改造殆尽的老北京韵味所在地,虽是破旧,着实温和,东转西寻,迷失方向,只得垂询街边休憩的人,他们热情招呼着我如何前往,一路树荫浓郁,胡同错综,怅怅前行着,突然一个储库营胡同的名字跳入视野,不禁惊喜万分,连拍数张。
步入17号,旁一路人告诉外面尚存的上马石是昔日旧物,于是回头打望。进入后却见为一大杂院,穿行于窄促巷道里,面对阴凉的墙垣、寂寞的小花、突兀的屋檐感叹不已,到最里面尚可看到几间清式旧屋,房主告诉前几日还有人来拍过,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希望政府来改造破乱院落,此会馆对他们来说只是暂居之地,附近已有不少地产渗入,不知几年后是否仍存,我也只能暗自怀念昔年的四川会馆风云,带着无言的失落离开。
北京四川营胡同
北京历史地理上出现过大量胡同,构成其城市特色里鲜明突出的胡同文化,尽管历经旧城改造,如今仍还保留许多历史街区,成为寻访者驻足之地。
我在寓京近十年间,多次前往南城感受昔日老北京风韵,行走于那些充满历史掌故的胡同时,常会生发出许多莫名的惆怅。
其中四川营胡同的寻访是段寻找巴蜀在京文化史迹的重要行旅,并先后去过四次,最初那次穿行于尚未拆除的上棉花胡同,至1号方止,这里就是著名的老四川会馆所在地,有载四川乾隆进士罗江李调元“题四川会馆名联”颇为壮怀,录如下: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嵋秀,巴江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其址原塑有明朝巴蜀女将秦良玉像,乃因此地为秦良玉驻兵地,故接连上棉花胡同的胡同名为四川营胡同以示纪念,如今还保留旧貌近一半的老房子,另一半不复存在。
行走半边胡同,可看到有四川营胡同社区铭牌及许多深红旧宅木门,或许这里是仅存的以四川命名的胡同,另有储库营胡同则为新四川会馆所在地,他如川东会馆、川西会馆等已不存,而四川营胡同又承载这段珍贵的历史,唯冀剩余部分不被拆掉,而空成为记忆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