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暨校报研究会(简称“两会”)成立25周年,四川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暨校报研究会(简称“两会”)成立32周年。作为一名老校报人,听闻中国高校“两会”要出一纪念文集,一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其中的酸甜苦辣,又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我特别怀念为我省高校“两会”成立和运作、为高校新闻事业付出辛劳和奉献的校报人、新闻界老领导。其中,最让笔者感念的许川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对高校校报“两会”作出卓越贡献的肖鑑昌、李眉寿等老报人也在我的感念之列。
许川同志生于1929年,卒于1991年,江苏泰县人。生前他曾任济南《新民主报》、上海《解放日报》的记者。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历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编辑,《四川日报》编委、副社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四川日报》总编辑,四川省新闻学会会长、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全国记者协会副主席。
成立于1986年7月10日的四川省高校“两会”,是四川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团结努力的结果,也是作为一位党的宣传工作战线的领导干部、老新闻工作者的许川同志热忱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许川同志对四川省高校校报“两会”的关怀和支持、鼓励之情,永存四川省高校校报人心间,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3月16日,是一个明媚的日子,笔者怀揣感念之心,约会了对“两会”成立立下卓越功劳,并对成立经过非常了解的三位老校报新闻工作者李永志、张宝生、魏祥杰。
这一天,恰逢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六十周年。这天,原西南交通大学校报主编张宝生教授,原四川工业学院(现在的西华大学)宣传部长兼校报主编李永志教授,原西南财经大学校报主编魏祥杰教授(张与魏两人都曾担任过四川省高校校报“两会”负责人或同时兼任中国高校校报“两会”负责人),与笔者相约于当年红光公社境内的西华大学,共同追忆1986年高校“两会”成立前后的岁月。魏祥杰教授说,在毛主席视察过的红土地上我们相聚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真是太高兴了!大家忆起那个峥嵘岁月,都百感交集,感既万分。当谈及许川同志对四川高校校报“两会”的有力支持、对高校新闻教育事业百般关爱、鼎力相助的往事时,几位老报人无不深情地赞叹道:许川同志是我们高校校报人的贴心人,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新闻宣传工作战线上的尖兵,杰出的宣传工作领导干部,称职敬业的新闻教育工作者。
李永志教授称赞道:许川同志甘为高校新闻工作者(戏称为“土”记者)作嫁衣裳,当引路人,这种“伯乐”精神永远鼓舞我们这一代人。
张宝生教授高兴地回忆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步入了信息化时代。1986年左右,为顺应时代发展和要求,张主持工作的西南交通大学校报编辑部在学校党委行政支持下,率先全国高校在非新闻专业大学生中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选修课。校报同仁齐心协力,张光焰、张涛、杨永祺以及朱正安、马小荣等年青同志热情投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分别担任了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开设选修课,目的主要是两个,其一是为校报同志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二是顺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是教学需要一本好的、适合非新闻专业大学生需求的教材,于是张宝生教授就萌发了出版一部自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材的念头。“经过一年多努力,《新闻采访与写作》写好了。我就想恭请专业造诣深,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是新闻界德高望重的领导许川同志为我们的这本书作序”。张宝生教授认真地回忆着这段往事,他接着说:“但苦于我与许川同志无直接工作关系,非亲非故,他能应邀为陌生的我们普通校报人的书作序吗?但是我又不甘心,还是鼓足勇气找到曾是许川部下的电子科技大学校报的肖鑑昌主任引荐。肖老听了我的想法后安慰我说:‘许川同志为人亲和,关心同志,热爱新闻事业,当然也会热爱新闻教育事业啰!他一定会支持你们的工作的。我们去试一试吧,就是恳请他在日理万机之时拉我们一把!’听了肖老的话,我心稍安。于是我们很快将初稿交由肖老转呈许川同志。谁曾料到,时间过了还不到一个月,许川同志就将阅改过的书稿连同《序》一并由专人送达我们。这么快地为我们审读后写出《序》,这简直令我们喜不胜喜!捧着书稿和《序》,我和同志们激动不已!这件事折射出了许川同志关爱高校校报工作者的深情厚意,也折射出作为一名党的新闻领导干部关心支持高校新闻教育事业的无私而宽广的高尚情怀。”
魏祥杰(左)、李永志(中)、张宝生(右)三个老报人漫步在西华大学校园
许川同志在《序》中首先阐述了信息时代信息与新闻的重要关系,以及非新闻专业大学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序》中他说,大学生学一点新闻基本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传播的本领,有益于培养大学生求实精神。求实、好学、善问、敏感、善于交际等既是学好新闻的基本条件,又是培养大学生具备较强社会活动能力和获取广博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基本要求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和能力。紧接着,许川同志就非新闻专业大学生如何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巧(如提高语言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影像表达能力等)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序》是许川这位伯乐对高校新闻教育事业付出心血的重要标记之一,《序》承载和表达了一位新闻领导干部对高校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之情。
不仅作《序》,他还欣然应允担任西南交大新闻课程的兼职教授。他真诚地表示:自己不仅接受感谢西南交大给予自己的这个荣誉,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一名名副其实的新闻课教师。他说到做到,哪怕工作千头万绪,再忙他也要如期走上讲台,为莘莘学子们授课。他的教学深受大学生们的好评,也为西南交大校报同仁作了榜样和示范。
张宝生还讲到,在许川同志的影响和鼓励下,西南交大校报的同仁们一直坚持开设新闻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学子选修该门课,教材也被兄弟院校校报同仁认可,多所院校将该书作为培训教材之一,培训本校的校报同仁。就这样,该书多次再版。
许川热心支持高校新闻教育事业的佳话还在四川大学校园不翼而飞。
在题为《良师益友风范永存》一文中,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邱沛篁教授深情地回忆了许川同志热心支持四川大学新闻教育事业的往事。
1981年,邱教授参与筹建的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次招生。开学后的次月即10月5日,邱教授带领新同学80余人到四川日报社参观访问,得到时任《四川日报》副总编辑的许川同志的热情接待。在参观报社后,许川同志与师生们亲切座谈。他向大家讲述了《四川日报》的历史与现状后,重点阐述了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对人民负责,确保新闻的党性,即正确的政治性、导向性;二是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现场进行认真采访;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四是要努力钻研新闻理论和业务;五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正派的作风;六是要有比较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
这一年的年底,许川同志应邀到川大出席新闻专业召开的首届新闻干部专科班新年茶话会。在茶话会上,许川同志为大家介绍了他刚刚访问归来的世界见闻,他语重心长地期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切实学习掌握好新闻理论知识与实际采编本领,回到各自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希望大家重视外语学习,多一个本领多一个能力,有助于提升工作质量。
之后,许川同志应邀为川大新闻专业本科班授课,他讲的第一次课的时间是1982年9月28日,题目是《实事求是与党报的党性原则》。他以一名资深新闻工作者的亲身实践和收获,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强调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坚持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1982年后,许川担任了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职务兼《四川日报》总编辑,工作更忙了,任务更重了,但他并没有减少对新闻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注,仍然在百忙之中挤时间为四川大学的学生们授课。
邱沛篁教授回忆道,1984年8月中旬,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川大召开,许川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殷切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都来关注和支持新闻教育工作,使新闻教育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为新闻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许川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在四川这样一个大省,西南这样一个大区,创建并办好一个新闻系是非常必要的。
邱沛篁教授说,川大新闻系于1985年正式成立,学校聘任许川同志为名誉系主任和兼职教授,他更是以新闻系的一名教师的身份热情积极地投入到高等新闻教育事业中。当年开始,他连年为新闻专业师生开专题讲座,如《访日见闻》、《访欧之行》,并作大型的国际形势报告。其间他总是提前到达课堂,从不迟到。
邱沛篁教授说,作为一名老报人,许川同志强调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作为兼职教授,他注重深入师生,与大家共同探索教学、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他的脚迹遍布川大校园,他的精益求精、求真务实、创新开拓的教风学风,永远领航着新闻系的师生们。他多次对邱教授等系领导说,新闻教育就是要坚持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让学生牢固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又沉到新闻单位参加实习实践,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在游泳中学游泳达到知行统一,才能让学生学得牢,成长快。1990年后,学校成立了新闻系咨询委员会,以便新闻系更好更通畅地与社会加强联系,尤其是与社会新闻媒体的联系工作,使之形成制度化、经常化。此时,他亲自出任首届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主持召开工作会议,落实工作措施,在他和许多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川大新闻系办学有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立体育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推动了新闻系的建设和发展。
许川同志关心支持新闻教育事业,真是呕心沥血。令邱沛篁教授至今感动不已的是,就在许川同志病重处于弥留之际的1991年3月3日,在病榻上他还艰难地口授一封信给邱教授,信中说:“这些文章(指汇集许川同志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探索之声》)专著中的论著)均可提供给广大师生、新闻工作者、新闻理论工作者参阅。”并嘱咐邱教授把样书分赠给有关同志。这封口授的信,是许川同志一生中写的最后一封信,写了信的三天后,许川同志带着对新闻事业的依依不舍之情,对新闻教育事业百般关受之情溘然长逝。他对新闻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热情、深情、激情,象一把雄雄烈火燃烧在川大新闻专业师生心中,此情此精神,是那么的令人动容啊,呕心沥血的老领导许川同志与川大人的殷殷深情,真是难舍难忘啊!
就在许川同志逝世后,他的儿子许晓舟发起和捐资设立了“许川新闻奖”。这个在四川大学众多奖学金中为数不多的以人名命名的奖学金用以奖励立志从事新闻工作并且新闻实践丰富的优秀本科生。奖项设立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学金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奖学金评选要求颁发。一等奖学金每年一次,每次3名,奖金额度为每人每次人民币5000元整;二等奖学金:每年一次,每次6名,奖金额度为每人每年人民币3000元整;三等奖学金:每年一次,每次20名,奖金额度为每人每年人民币2000元整。
许晓舟是成都丰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川之子。在第三届“许川新闻奖”颁奖典礼上,他说,父亲许川一生热爱新闻事业,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做记者。他表示,设立这个奖是对父亲的一种纪念。他还说,父亲是个记者,更是一个榜样。
许川对工作和事业的勤勉和敬业精神,一往无前的执着追求真实的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他的同事和师生尊称为“最值得尊敬的可亲可敬的良师益友,总编辑”!许川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3月23日,连续几天阳光明媚的成都突然阴沉了脸,微风刮来还有几份凉意。然而这个气候并没能削减笔者按时出门拜访电子科技大学原校报主编、离休干部肖鑑昌老师的热情。在细雨纷飞的路上,我仍然一脸阳光,因为肖老会向我讲述许川同志关心、支持四川省高校校报“两会”成立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为肖鑑昌老师和他的老伴陈老师
肖老师听力下降,但是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如故,虽然已94岁高齡,他还患有糖尿病,但是他乐观开朗,生活作息有规律,因此至今他精力充沛仍笔耕不缀,应邀为电子科技大学校报以及多家社会老年类读物撰稿,他尤以撰写杂文为长,他是四川省高校和社会报界享有较高声誉的杂文家。他与李眉寿(原华西医大校报主编,已故)、吴坦(原重庆建院即现在的重庆建筑工程大学校报主编)、李永志(原西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校报主编)、杨绍甫(原泸州医学院校报主编)、陈先赋和周洪潮(原成都中医学院校报先后主编)、张宝生(原西南交大校报主编)、陆上钧(原成都气象学院校报主编)、左华玉(原自贡轻化工学院校报主编)、陈小平(川师大校报负责人)、郭小川(原川北医学院校报负责人)、余林华(原西华师大校报原主编)等以及四川多所高校的老一辈校报人共同努力,多方争取,终于获准四川省高校校报“两会”的成立。
这一天上午大约十点,我如约叩开了肖老家的门,开门的是他的老伴,一位开朗、善良的知识女性陈大姐(已86岁,神清气爽,声如洪钟),在她的爽朗的笑声中,我踏进了宽敞、明亮、整洁又散发着花卉幽香的客厅。陈大姐笑呵呵地告诉我,知晓你来访的目的后,肖老和我非常高兴,因为他说,今天我终于有机会把藏在心中几十年的心声吐露出来了,能籍此表达四川省高校校报人对许川这位最值得尊敬的新闻领导干部的崇高的敬意。肖老与老伴商量,今天不是节日胜似节日,中午留我午饭(他们一般不留客人吃饭),陈大姐主厨,肖负责买点美食助兴。我听了之后好感动啊!
落座后,陈大姐又亲自为我泡上一杯绿茶,我真有些不敢受用不好意思受用,然而看到大姐一脸的笑意和透出的真诚,我起身忙接过热气腾腾的茶杯,一路的寒意顿时被驱散了。也赶走了我在路上忐忑不安的拘束感。大约过了一刻钟,肖老手提着美食而归。虽满头银丝,却精神饱满;虽不是走路如风,但也是腰板硬朗,气不喘,声音洪亮,一看就是一个健康老人。我不由得赞美道:“肖老,你真的不象一位耄耋老人,你身板硬朗,思维敏捷,好啊!健康就是福啊!祝福你和陈姐和和美美、健康长寿!”但是因为肖老听力下降,肯定没听清我说的话,因此他一个劲地笑眯眯地对我说:曹大姐,欢迎你的来访!我今天要敞开心扉,讲述许川同志关心、支持四川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校报研究会的事迹,以褒扬他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的精神和品德,也算是表达我们高校校报工作者对许川同志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听了他的肺腑之言,让我的心更加温暖,我被这对热情的恩爱老人感动得不时双手合十向他们致以谢意。
肖老回忆说,在许川部长的亲切关怀下,四川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暨校报研究会(以下简称高校“两会”)于32年前的1986年7月10日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这个结果是来之不易的啊!因为当时有关领导部门以种种理由多次拒绝不予批准,是许川同志亲自关心和干预才获准成立的。“两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事实证明,兄弟省高校校报“两会”如雨后春笋。不久,中国高校“两会”也成立了!
当时,全省(包括重庆)37所高校校报的7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四川省新闻学会会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许川同志以及成都市新闻学会会长、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成都晚报》总编凯兵出席了成立大会。
许川部长代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和省新闻学会向四川省高校的新闻工作者协会暨校报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就校报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发表了讲话。
许川同志在“两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左一为华西医科大学校党委副书记、两会理事长陈钟光同志
肖老用倒叙的方法向我讲述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高校党委行政日感校报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是恢复校报,有的是新建校报。可以说四川这个大省(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的校报象雨后春笋,那段时间成渝两市的高校几乎家家都组建了校报。但是,校报仍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与外界交流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高校校报的发展建设和提高。难以做到“有为”,就得不到学校“有位”的认可,校报也就“形同虚设”,还有的高校有极个别校领导叹息道:“这样的校报作用不大,有你不多,无你不少”。这窘迫境况怎样才能改善呢?成都地区几所高校校报负责人如肖鑑昌、李眉寿、张宝生、孙思涛、李永志、魏祥杰、陈先赋、陆上钧、李越江、陈小平、李荫华等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大家一拍即合,“两会”的筹备工作以成都为发源点,有序而紧锣密鼓地进行。很快得到重庆以及川南川北等地区高校校报同仁的响应。可是,有主管部门以各种理由不予批准成立报告。同志们并不泄气,因为当时已有兄弟省(虽然少,但已有先例)成立了校报“两会”,因此大家并不恢心丧气,而是另寻通道,信心更足,热情更高,受托人肖鑑昌和李眉寿不负重托,多次往返在申报的途中,其艰辛自不必说,但有一次的暴风雨之行至今令肖老难忘也引为自豪。
肖老回忆说,我们决定寻求四川省新闻学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支持和帮助,请秘书长甘泉代我们转呈了成立省校省“两会”的申请。我们预感会获准的,因为其主席、会长是由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许川担任的,他也是记者出身的,又担任过《四川日报》的副社长、副总编辑,而今还兼任《四川日报》总编辑。我们相信这位深受党的新闻工作的优秀领导人是个“明白人”,一定会批准我们的申请!
怀着这个自信,年近六旬的肖老和年近半百的李眉寿按约定时间去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学会秘书长甘泉同志家中向省“两会”呈送申请报告。
那是1986年上半年的一个初暑湿热的傍晚,下了班草草吃了晚饭的肖鑑昌、李眉寿骑着自行车在狂风暴雨中前行在昏黄路灯下的街巷中。他们是肩负着四川省高校校报同仁的重托,到时任四川省新闻学会暨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甘泉同志家中,向省新闻学会递交四川省高校“两会”的成立申请报告,并表达大家的这一迫切愿望和要求,恳请甘秘书长转告许川部长,求得他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情急路滑,路灯昏暗,风吹雨打,肖老师不知怎的被摔倒在泥泞中。等他爬起来欲继续前行时,才发现自己右腿有些不听使唤,活动受限,还感刺痛。他低头仔细一看,右裤腿膝盖处撕裂了一道七八厘米长的口子,用手摸,还看见了膝盖上有乌红的血珠往外冒。李眉寿见状忙过来查看并安慰肖老:“摔痛了吧!值得庆幸的是仅仅是一点外伤!”平时不苟言笑的李眉寿为了缓解两人的紧张情绪,他半开玩笑地说:“老肖,你幸好没有勇敢地钻到汽车轮子底下去!若是那样的话,轻则重伤,重则危及性命啊!我咋个给你家人交待啊!万幸!万幸!”李眉寿冷静后又说:老肖,我们要不然就推着车走,不骑了;要不我们找个地方躲会儿雨,等你稍息片刻我们再走。没等李眉寿说完话,肖老接过话茬:“我还没有那么骄气哈!人家甘秘书长还在等我们呢!废话少说,赶路吧!”说完,肖老李老一前一后又冲进雨幕,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街巷。
就是此行让肖老摔伤并留下了永久的印记,但至今此次摔跤仍让肖老还以此为自豪。他说,省高校“两会”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获得批准,让高校校报人有了自己的“家”,因此我这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说着,肖老挽起右裤脚,让我看那次摔在泥水中落下大疤痕的右膝盖。嗬,这伤疤真象张开的嘴巴,好像在向我述说着33年前发生的这个“有惊无险”的雨中行故事。
因为肖老与许川共过事,还算熟人吧,事后许川还嗔怪肖老为啥不直接找他陈述。许川部长说:成立高校校报研究会和新闻工作者协会是顺应信息时代潮流,是服务高校的好事,你应该相信我是个明白人,肯定会支持你们的,你如果直接与我交谈,那样可以让我更早了解你们,“两会”成立的获准时间兴许会提前许多。那样的话,更有利于高校新闻工作的开展和高校校报同仁的交流与合作……
回忆到这里,肖老深情地说:作为一名省委领导,许川的工作千头万绪,日理万机,我怎么可以以个人私交去轻易打搅他啊!除非中间环节出问题受阻,迫不得已时我才会直接找他。由此可见,许川不是出以私心来看待这件事的,而是站在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服务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支持四川省高校“两会”成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许川部长党性强,原则性强,他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的优秀领导干部,我们高校校报同仁的知心人、贴心人啊!
讲到高校“两会”成立的初衷时,肖老说,当时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涌起大潮之时,蓉城的几所已办校报的高校校报负责人和同仁们深感在信息时代有三个问题困惑着大家,束缚着大家,而且挥之不去,若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高校校报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第一个问题,校报怎么办?即校报的办报宗旨。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谁?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第二,校报的体制问题,当时,大多高校校报是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有个别学校校报仅仅是行政或教务处下属的一个无级别的办公室,无专职编采人员),校报编辑室无法直接了解、参与校党委、行政在学校的重大部署,采访权限、时效受束缚,极不利于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建设和发展以及发挥办报育人的作用以及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贡献了。第三,校报编采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例如编采人员不足甚至无专职编采人员,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职称、待遇、办公条件、编采人员的深造提升等。这三个主要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校报专业队伍的稳定与发展,致使校报编采人员中呈现“飞鸽牌”并不鲜见,而“永久牌”人员却不多见的现状。这就直接影响校报的办报质量,也影响校报“办报育人”作用的发挥。那样的话,校报就会因无为而无位。校报要成为校党委的机关报,成为党委的喉舌和校党政联系师生职工的桥梁、纽带,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将校报办成学校“新闻信息总汇和宣传鼓动中心,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校党政的机关报,那么必须明确校报的主要服务对象,理顺校报的体制,加强校报体制和队伍建设,这不仅内部需要高校党政的重视和切实施行,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也需要营造一个良好横向联系的外部环境。成立高校“两会”,就是为解决这三个重要问题以及其他问题搭建一个平台,创建一个开放的外环境。
就在成立大会的预备会上,“两会”筹备人肖鑑昌、李眉寿、吴坦等向如期出席会议的许川汇报“两会”工作情况中,许部长插话询问肖鑑昌:你们准备怎样开?肖老回答说,先由副理事长候选人、重庆建筑学院校报主编吴坦宣读兄弟省高校校报“两会”及兄弟高校发来的贺信贺电,然后请许部长作指示。许部长点头表示赞同后,当即指定四川大学校党委书记饶用虞代表高校党委讲话,要她表态。肖老说,我们的理解是,许川部长请饶书记讲话的初衷是,不仅仅我省委宣传部要积极支持四川省高校校报和高校“两会”的工作,而且希望各高校党委行政更要理解、支持高校校报以及“两会”的工作,为全省各学校党委作个示范,带个好头。饶书记立即表态:好的好的。后来她在会上也讲了话。
在成立大会上,许部长代表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学会暨新闻工作者协会向“两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了题为《校报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讲话。他的讲话就办报宗旨、校报体制、校报的建设等高校校报同仁十分关注也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了阐述和指示,为校报同仁指明了方向。他要求校报一定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办报育人”的宗旨。
许部长在讲话中说,高校校报要始终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应该把校报办成高校的新闻、信息汇总和宣传鼓动中心,成为党委和行政领导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学校育人的又一个阵地,成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工具。
许川部长说,要使高校校报肩负起这样的使命、任务,校报本身应该是校党委机关报,校报编辑部应当是党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有条件的学校,校报应由校党委直接领导,作为统筹全校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宣传部,对校报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宣传部是代表校党委,应该受到校报的尊重。许川部长还以自己为例说道,《四川日报》是由四川省委直接领导的省委机关报,省委宣传部只是在业务上对其作些指导,两者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许川部长讲到,高校校报,是新闻报,所以新闻和信息应当摆在首要位置。新闻越多,报纸越受欢迎。他因此建议,可以考虑把高校校报办成新闻信息总汇,宣传鼓动中心——学校里的宣传鼓动中心。
许川同志对办好校报提出殷切希望:校报的内容应侧重在支持、鼓动探索上,必须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只有这样,高校校报才能办得具有思想性、可读性和新闻性,才能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许川同志还谆谆告诫同志们,不要去争高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努力,把校报办成全校公认的新闻、信息的汇总和宣传鼓动中心,成为党委和行政领导联系师生员工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成为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工具,成为党委和行政领导的喉舌,广大师生员工的喉舌。只有这样“有为”了,才会“有位”。
许川同志的讲话不时赢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老报人肖鑑昌兴奋地说,忆起当时报告会上的气氛,那才叫热烈、激动啊!大家拍手称快,一脸的满足兴奋。肖老说,许部长的讲话正面解答了校报人当时的三个困惑,对校报的办报宗旨、校报的体制等办报一系列问题作了指示,指明了办报方向,鼓了干劲,增强了信心,让高校校报同仁深感“解渴”、心情舒畅!大家会后向所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传达了许川同志的讲话精神,同仁们也在岗位上认真贯彻这些精神,很快,四川高校校报普遍进入了良性建设和发展状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例如多所高校的隶属关系明确为校党委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部门,列为学校党政的发文单位,有多所高校校报升格,或由副科级升到正科级,或由正科级升为副处级;队伍不断壮大;办报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办报经费得到保证;报纸出版周期缩短;有的校报由4开扩大为对开,出版周期也固定了(大多为半月刊,少数为旬刊)。
校报随即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校报和优秀采编人员、优秀作品、优秀版面……四川省高校“两会”积极开展的业务活动也深受同仁们欢迎。与此同时,省高校“两会”与各高校校报积极加强与地方和中央新闻单位的驻蓉驻川记者站联系与合作、兄弟省高校“两会”以及之后成立的中国高校“两会”的纵向横向联系以及行业内高校(如高等医药院校校报“两会”)的联系与合作。这些联系包括新闻采访、投稿、接待联络社会媒体来访,为他们提供工作方便,形成合作支持共赢的局面。“两会”成立后,校报学术活动开展活跃,多所高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形式多途径培训队伍,形成了以讲座培训、学术培训、专题培训、参观培训、网络式的培训。在以评好新闻代培训的一年一度好新闻评审中,担当评审好新闻的评委们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对参评作品进行新闻时效性、真实性、思想性、社会效果、写作技巧、文风等全方位评审,并对获奖作品写评语,然后将获奖作品展出供同仁们交流学习。这对提高校报质量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人才队伍建设和校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两会”的成立起到了“信息传递,资源分享;交流互助,合作共进”的作用,为高校新闻人团结、互助、共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以笔者所在的华西医科大学为例,其变化是全省高校中同仁们称羡的。在“两会”之后,校报编辑室由正科级升格为副处级,负责人李眉寿定为副处级中层干部,校报编辑室称为校报编辑部,直接由校党委领导,主管党委工作、分管宣传工作的陈钟光副书记(当时校党委书记由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顾德诚同志兼任。陈钟光后来升任为书记)担任省高校“两会”首届理事会理事长,他以及后来的党政领导吕重九、杨光华、张肇达、殷大奎、刘报晖、黄晓燕、孙新生、傅继梁、孔繁成、魏于全、周学东以及陈槐卿、李虹(后担任副校长)以及王敬贤、张玉芳等校长助理,对校报工作均极为重视。他们对校报持的观点和态度是:信任但不放任,领导但要尊重,管理但不束搏,指导但不指责。学校的大事他们让两办或秘书及时向校报通报,有的甚至由他们亲自电话告之。无论是对校报同志还是对来校采访的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他们都尊重有加,热情接待,有需要时,他们尽可能抽时间面对面与之交流。有几件小事至今令笔者感动难忘:
一是某报记者采访医院病理科,文章见报后发现文中有一处叙述完全不实,容易造成社会和同行的哗然。时任校长的病理学专家杨光华教授当时虽然很生气,但他更冷静,向参与采访写稿的我指出叙述不科学的文字后,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见我泪丧和难过,他又安慰我,随即教导我,今后这种学科性太强你们不易弄懂,说不清的问题,可以采取将稿件初稿交由有关专家帮你们把关,那样就可避免不该出的错误啊!受类似杨校长的教导,笔者和同仁们在采写学科性较强的稿件后,一般都要请相关专家帮忙“审读”把关,象吕重九、张肇达、刘报晖等校领导以及任安文教授、陈佳平教授、贾永前教授、刘霆教授,李秉奇教授、鲍朗教授、王正荣教授、杨志明教授、裴福兴教授等多学科多专业教授就无私地为笔者的新闻稿作过修改,我采写的专业性强的稿子,我都要交给采访对象审读过目,因此没出现过原则性科学性的差错和失误。对此,我非常感恩这些我永远不忘的专家和领导。
二是校报因各种环节难免会出些差错,但校领导说,你们不能犯方向性、政治性、导向性的差错,采访要下沉到基层,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闭门造车和无中生有。有时报纸发下去了,我们心里直打鼓,生怕电话铃响了(读者发现问题为我们纠错)我们以敬畏和知错即改的态度对待,但也不乏有个别人过于吹毛求疵。还有的告到校领导那儿。对此,我们都认为他们是在关心爱护我们,只有感恩,没有抱怨。我记得有几次,陈钟光书记就打电话给李眉寿主任沟通,他不是简单的批评了之,而是帮助分析错误的主要环节和原因。他说,责任我可以帮你们承担(有重要稿子由他终审),但具体细节你们要认真再认真、仔细再仔细啊!包括采写、排版、校对等各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这类事同样发生在吕重九书记、张肇达校长、赵小文副校长、刘报晖副校长以及几任校纪委书记陈怀志、黄晓燕、孙新生等校领导的身上。校工会主席丁继伦更是从多角度予以帮助指导我们的工作。因为有校领导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和支持,我们出错的事越来越少了,更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和方向性导向性的错误。华西医大报曾获得过中国高校和四川省、成都市高校“两会”评选的优秀校报殊荣。
三是校领导的关心爱护是我们办好校报的动力。
记得在吕重九任书记、张肇达任校长期间一到春节,他们的秘书就电话提醒,领导说要记得值此佳节给各级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对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记者寄贺年卡以表达谢意啊!吕重九书记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新闻媒体人是我们的亲人啊!秘书要我们提供媒体和个人名单,由书记校长亲自签写(不是盖个人私章)贺卡,这很让我们倍感温暖和亲切!加强了我们与新闻媒体的感情和业务联络,这在一定角度上讲,是为我们搭建了一条学习、交流、互助友好的阶梯。我们校报同志生重病住院,校领导如副校长赵小文、校纪委书记黄晓燕以及张校长、吕书记亲自到病床旁探访、慰问。校机关工会还派人去守护……同仁们感到这个大家庭真温暖啊!
四是,校领导亲自过问办报条件,特别关注如经费、设施等方面的困难,并设法及时解决,只要经论证属于合理的要求,有利于校报工作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例如办报经费问题,校党政将校报作为一个重要工作部门,视之与学校院系各处的同等待遇,作年度经费预算。主管经费的助理王敬贤还电话关怀:“小曹,经费到没有?”到年终前,若经费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不够,他们将阅批我们的申请而酌情追加,出差经费也给予照顾……。直到华西川大强强合并,本人因年龄原因不再继任负责人但仍主持一年工作。其间也遇到过如办报经费不足等困难。时任校党委书记、校长的卢铁城教授关怀有加,理解支持,当面审批校报的经费追加报告,并当即让其秘书王京友老师电话通知校财务处主管负责人江副处长立即到他的办公室,我们三人当面落实了经费,从而保证了校报工作的正常运作。现在回忆起这件往事,还让笔者对卢书记的工作作风肃然起敬,对他支持关心校报工作的情怀倍感赞叹。
今年已七十有二的我,离开校报岗位已15个年头,但对校报的那份不舍依然如故,那些酸甜苦辣也是我的一笔财富啊!
忆往昔,岁月峥嵘似金阳;思故人,音容婉在情永恒;望苍穹,校报人奋进不止;展未来,办报育人功千秋。
视愿我们的全国高校“两会”和各级高校“两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用心凝聚校报人,团结校报人,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办报宗旨,坚持新闻的原则,以更好地把校报办成信息总汇、新闻中心,以充分发挥校报在育人工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做到有为、有力、恒久,在圆梦中国中立下战功,将校报推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是梦想的季节,春天,也是我们行动的季节。“自古功名属少年”,希望我们校报人在新时期更加努力,为大学生圆梦,把他们培养成一朵鲜花,或者是一棵大树,或者是一捧绿叶。因为你们也是育人园地中的一个园丁!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感觉,有人说,幸福是过程;有人说,幸福是拼搏和奋斗!幸福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我认为,幸福对不同的人群,对每个人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对于高校校报人而言,奋斗、拼搏办好校报,办报育人圆自己的成才梦,助大学生圆成才梦,共同圆中国富强梦,这个过程都是幸福!奋斗、拼搏是幸福的使者,是青年人的箴言,是报人求索的宣言,因此,幸福首先是一个过程。幸福其二是目的,所以,祝愿在广大校报人的拼搏奋斗中,校报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幸福的春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20日上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他又指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他还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亲爱的校报同仁们,我们一定要铭记习主席的这些教导,以此勉励我们奋进,为把中国高校校报事业推上新的台阶而作出我辈的贡献!我们有信心,朝着习主席指引的前进方向,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