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寒假里,四川大学各学院志愿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紧密围绕“青春践行十九大·接力奋斗建新功”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展开了各类形式广泛而内涵丰富的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回家乡看变化,展望美好未来”主题活动、“学子母校行”大学文化宣传活动、“助爱回家”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活动、创新创业专题实践活动、挂职锻炼活动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等。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共有近五千名志愿者参与。他们分别来自我校32个学院,活动区域以川渝地区为核心向全国各地辐射,实践足迹遍布黑龙江、天津、新疆、广东等22个省份,重庆、北京、上海、天津4个直辖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4个自治区直辖市及自治区。
深入基层社区,宣传会议精神
隆冬季节,吉林省珲春市老年养护中心的老人们迎来了四川大学商学院“量变与质变”团队的志愿者们。同学们在养护中心陪伴爷爷奶奶的同时,与他们共同学习十九大精神。大家不仅收获了老人们的欢笑,自身也体会到了被需要的幸福。
据统计,在寒假里,川大共有28支志愿者团队开展了 “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奔赴我国东部、南部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多地,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当地不同年龄阶层的群众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回首家乡岁月,展望未来蓝图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和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组成的“京畿重地”口述历史调查队志愿者,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口述历史访谈活动。他们去到了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乡大激店村,通过采访退休村干部和当地村民的亲身经历,获知政策变迁对当地乡镇企业与文化建设产生的具体影响,感受当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京畿重地”口述历史调查队是参与四川大学“回家乡看变化,展望美好未来”主题活动的队伍之一,川大共有18支队伍参加了这一活动。各实践团队回到家乡,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文件以及走访所在地的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等多样形式,围绕精准扶贫、科技兴农、产业调整等各类主题,对近年间家乡的变化进行资料搜集和社会调研,形成多份详实而深刻的调研报告。
利用专业知识,步入创新创业
寒假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创业专题活动”也受到了同学们的青睐,共有28支实践队参与。各实践团队把创新创业实践同专业、学科知识相融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思想认知相结合,借鉴双创思路和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他们或就近就便,调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市郊区产业转型中基层典型文化现象;或实地走访全国六个省市,调查智能康复物联网平台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与消费意愿;或依托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筹备“挑战杯”四川大学“模拟诊所大赛”及创新型口腔诊所调研规划。其中,电气信息学院“电气‘敢死队’”成员就于2018年2月25日来到了蓬溪电力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学习,通过了解电力运营经验来促进创新实践。
走近挂职锻炼,融入社会实际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志愿者们,利用寒假的时间,去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开展导医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引导患者挂号就医,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工作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知识,锻炼能力。
在这个寒假,像华西临床学院志愿者们这样进行“挂职锻炼”的同学还有很多。据了解,全校共有39支志愿者队伍进行了寒假“挂职锻炼”。各实践团队前往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以就业见习的形式,在亲身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他们或走入农村,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体验基层工作;或踏进政府部门,感受当下各项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或迈向企事业单位,应用专业知识,发挥学科优势。
邂逅传统习俗,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艺术”类实践活动是另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川大社会实践项目,共有22支志愿者团队参加了此项目。各实践团或奔赴祖国多地,展开针对不同地域和人群对方言使用与保护情况认识的社会调研活动;或实地走访苗乡侗寨,贴近传统文化,保护民族瑰宝;或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响应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探究景区环保与“绿色出行”的出路。
其中,华西药学院“载玄载黄”团队的队员们对家乡的蜡染文化进行了探访活动。小队成员们参观了蜡染工厂中各式各样的模型、仪器,同时邀请到了部分蜡染人家为队员们详细地讲解了蜡染的历史及制作手法,队员还在师傅们的指导下,切身体验并制作了一份自己的蜡染作品。近距离的了解和体验,让同学们不仅更加了解了家乡的蜡染文化,也体味到了家乡的蜡染之美。
在长达两个月的寒假社会实践进程中,川大学子不仅实地走访活动,更积极总结思考,还涌现出大批优秀团队和优秀志愿者。其中,计算机学院惠宁团队赴家乡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玉潭镇开展“爱心联动,扶老助残”——关于家乡残疾老年人养老实践调研活动,受到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和正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