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缘·乡音·乡情

来源: 2018年04月20日 作者:古籍所 尹波 教授

题记:都说血浓于水,又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交通便利了,信息发达了,但我们骨子里流淌的,仍然是浓浓的故乡情怀。

在中国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崛起的历史阶段,我们四川大学古籍所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国家社科第一个区域性项目、四川省建省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中,搜集历代巴蜀人著述,汇编历代文献资料为其编纂宗旨,为此,数度往返,多次商量,我们与台北四川同乡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乡缘

台北四川同乡会,是四川人杨森等创立于台北。1943年,为了加强在台的四川人的联系,缅怀故乡,在杨森倡议和引领下,张群、张大千、李公权等一批人积极响应而成立,搜集出版有川人著述多种,以及由四川江津人周开庆主编的《四川文献》八十多期(60年代——80年代),影响甚大。同时,在台中、台南、基隆、高雄等地,都有四川同乡会。在同乡会所在地,我们看到了一架架的图书,一捆捆的资料,琳琅满目,和风吹来,仿佛在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乡音

七十年来,同乡会理事长历经数人。理事长刘爱理女士生于自贡,长于成都和重庆,是两岸文化活动的积极推广者。那一口浓浓的乡音,让我们第一次在成都的见面把距离拉近了不少。娓娓道来,方知理事长经历坎坷,其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曾掩护和支持过川军团长、后任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的车耀先烈士。“父亲生前留下的两个记事本,上面记下多次与车耀先接触的经过,按记载推敲,父亲一直用金钱支持车叔叔的工作。”理事长本人也多次见过车耀先。回想起车叔叔1940年离开她家时,拍了拍她的肩膀给她说的最后一句话:“你是你父亲最喜欢的孩子,从现在起你应该更懂事些。”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刘理事长为大陆、为川籍的国民党老兵返乡认亲,自费往来两岸间一百三十余次。今虽已八十多岁,仍不遗余力的奔走海峡两岸,被称为“四川丫头,台湾奶奶”(出版有《四川丫头 江苏媳妇 台湾奶奶》一书),是极为典型的四川人勤苦耐劳的事例。


    乡情

最剪不断理还乱的,还是挥之不去的故乡情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北同乡会创办的天府川剧团在台湾是较有影响的川剧团,1989年,应邀来川与四川川剧界举行联谊演出,为我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成为当年全国戏曲八大新闻之一。

今天,在刘理事长的主持下,在四川大学,同乡会与四川大学古籍所签署协议,将其所藏资料捐赠于四川大学。刘理事长表示,非常开心能够做赠书这件有益于中华文化、巴蜀文化发展的事情,今后台北四川同乡会还会为弘扬中华文化做更多事情。目前,第一批捐赠书籍已经运达。

书寻旧地,叶落归根。翻着那一本本泛黄的书籍,看着那一摞摞密密麻麻的手稿,我们感叹四川人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感叹四川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永不放弃的精神。目睹着张群八十大寿时友人的一张张字帖、一幅幅书画,目光扫描着周开庆与友人来往的信函,乡亲的情谊油然而生,这是对故乡的眷恋,这是对亲人的怀念,虽历经七十余年而未改,虽历经数代而犹在。

纵使相逢不相识,乡音未改鬓毛衰。岁月的洗礼,催人衰老,但不变的乡音,凝于永恒。今天,我们承《四川文献》之余,以《巴蜀文献》之名在成都又续刊了。海峡两岸一家亲,文化盛事锦头簇,愿今后:和谐和平和为贵,乡邻乡亲乡往来。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李賾霖同学协助收集了部分资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