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格林教授
刘格林教授是我在原华西医科大学读书时的学长,我俩像兄弟,又像师生,几十年来,我都习惯称他刘老师。刘老师是我们很多学弟学妹的偶像,为人谦和,才情过人。如今成就斐然,贡献卓著,更是我的榜样。数十年来,刘老师除了倾心于大学的“正务”,书法也是笔耕不缀。是故,若干年来,刘老师佳作层出,或刊布于媒介,或为海内外友人、藏家、机构所珍藏,或制成碑匾立悬于寺庙、大学校园而彰显于世,又著书立说,可谓人生从容而充实!记得当年刘老师毕业时,我路过他的寝室,瞥见他床位的墙上依然贴着一副宣纸写的对联:“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叹其书法之妙,欣然揭去,珍爱有加,至今依然是我听溪斋重要珍藏之一。此联的境界似乎很贴合刘老师书法艺术的境界,乃至他的人生境界……
刘老师是书法多面手,各书体兼擅,但尤擅行书。我认为刘老师书法气质的最大特点是“儒雅”,不激厉,不急躁,不浮滑,寓灵动于稳健,寓秀雅于浑朴,寓方于圆,寓动于静。行笔磊落,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分寸自有其度,不做作,不扮怪,眉目清分。所谓书如其人,书之儒雅,源自人之儒雅也。想当初,我等学弟学妹,与作为学长的刘老师相处,无不夸他象个大哥哥,待人诚恳,谦和友善,言谈儒雅,君子风范。
“淡定从容”,是刘老师的另一书法特质。与刘老师一道品茗谈艺,话语如泉,颇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觉,然刘老师之谈吐,总是淡定从容。刘老师的书风也颇为淡定从容,他数年前为我陋室所书的“听溪斋”一匾,就颇得书画同仁的喜爱,儒雅从容之书风,常使他们品味再三,不忍离去。细究之,“淡定从容”与“儒雅”实不可分也。“儒雅”者,焉能不“淡定从容”?“淡定从容”者,又焉能不“儒雅”?可以说,正是刘老师淡定从容的人格特质,成就了他作品的儒雅魅力。
数年前,刘老师来粤一聚,雅兴袭来,众书画好友欣然铺纸欲展才情,刘老师是远客,由不得他谦让,众人笑推刘老师先开笔。案前,只见眉目清秀的刘老师渐收笑容,略作思考,左手扶了一下眼镜,右手便疾书起来。整个过程,刘老师就像个钢琴师,神情专注、淡定从容,时徐时疾、时按时提,磊磊然、坦坦然,一气呵成。掷笔一刻,众人长舒一气,摇头叹服!今日想来,淡定从容是作品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也是刘老师人生多彩而怡然自得的缘由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老师书法“童子功”很深,幼时与他一起学书法,且一起“名闻乡里”的徐寒先生,现在是北大教授,也是书画大成者。刘老师与王岳川先生早在大学时代也是莫逆之交,王先生现在也是北大教授,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书法家。刘老师与他们时常探讨艺术,且一起著书立说,真是美事!可以说,刘老师书法的成功,既得益于他自幼以来的勤学,也得益于与同道中人的交流互励,更得益于对书法传统的深究细嚼。刘老师善于汲取先贤艺术智慧和艺术精神之营养,培育自身的艺术慧根,终使自己的艺术之花开得芬芳隽永。他曾临习过众多的碑帖,博取众采,如作品《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春花笑绿水,秋树舞清烟》,似有颜书浑厚宽博的精神气质;作品《飞泉鸣玉》,既有篆隶行笔的圆厚之味,又有魏碑唐楷中的某些使转之趣。师传统是必然的,然而,刘老师的书法毕竟是他个体的书法,是他人格和修养的写照,必然会打上他个性的烙印,正所谓“书如其人”。如刘老师《书韦应物诗》等某些行书作品,笔断意连,气韵灵活,通篇朗舒清逸,而又不失儒雅从容的气质,充分表现了他的个性。刘老师的书法,是源自传统书法源泉的一股清流,相较他者,虽源头一致,却是独辟蹊径地流向美的河流、美的海洋的!
大凡文艺有建树者,总会有自己的文艺心得或思想。刘老师曾总结说:“书法是以线条来表现中国文字,而中国文字是由象形的符号和线条演变而来,有优雅和丰富的意境,所以中国书法皆有‘画’境,就像高度概括的一幅画,是具象与抽象的完美结合。”这是颇有见地的见解。我认为这段话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书、画、文字三者的联系是内在的,相互参悟,相得益彰;其二,中国书法的魅力,与汉字造型所具有的“画境”、文学字句所具有的“意境”有关联。是故,中国书法艺术只能存在于中国汉文化里,不能脱离汉字载体以及汉文学。如果没有对书法精髓的深刻见地,难以想象他有今天的书法成就。刘老师还在自身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了书法的“六种美“,即“线条美、运动美、变化美、节奏美、平衡美(章法美)、色彩美。”可以说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深刻地论述了书法美的问题,语言生动、形象、简洁而精彩。摘录如下——“线条美:即是书写的笔划表现出的美感。篆书遒劲有力,隶书优雅雍容,楷书庄重大方,行书潇洒飘逸,草书豪迈奔放,各具特色,表现出多姿的线条美。”“运动美:挥舞毛笔,就像舞动利剑,时而凌空,时而入纸,或行云流水,或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表现出运动的力与美。”“变化美:如果一幅作品中同一字出现多次时,应尽量变换写法,不要雷同,否则显得呆板,没有生机……同时,书法的线条有粗细之分,墨色有浓淡之别。作品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参差错落,动静不定,表现出丰富的变化美。”“节奏美:挥毫过程中,时而慢如蜗牛,时而快如闪电,有徐有急,恰似音乐的慢板与快板。这种抑扬顿挫之势恰似音乐的节奏美。”“平衡美(章法美):书法作品章法严谨,字里行间顾盼照应,通篇协作,形神兼备,红色印章首尾呼应,整体欣赏是一种变化中的对称与协调,表现出整体的平衡美(章法美)。”“色彩美:书法作品由白纸、黑墨、红印等颜色组成。白色浪漫鲜明,黑色庄重大度,红色热烈夺目。三种经典色彩的配合,能体会到纯洁、浪漫、庄重、大方、得体等美感。”十分可贵的是,刘老师作为大学教授,用横向联系的眼光,在多年教学中将书法和医学有机地联系起来,站在哲学的高度,启发学生们用整体的、联系的、变化的观念去看待书法和医学,乃至一切事物,这对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裨益良多,值得关注和借鉴!
“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是一种悠然自适、淡定从容的境界。在我看来,刘老师的书法、事业和生活,非常契合这样的境界。这很值得生活在“浮躁”“喧腾”“功利”“恶争”氛围中的人们静思。多年来,刘老师不仅在医学实践和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斐然,而且在大学远程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上至国家下至学校的褒奖。书法艺术成就同样璀璨夺目,他参加了众多国内外的书画艺术展览,并获得众多的奖项,如“文化部文化艺术博览会书法金奖”、“中国书画家世纪奖”、“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银奖等,并在第三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中获百家中青年书画家称号,众多作品为知名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机构和海内外知名人士所收藏。最令人羡慕的是,刘老师主编了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大部头著作《中国书法鉴赏》(全四卷),且又担任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百科全书》(十二卷)的编委,以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法大字海》(全六卷)的编委。可以说,刘老师是公认的学者型书法家。
刘老师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已有三十余年,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刘老师从艺术到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给了我真挚的关爱和鼓励,我也一直以刘老师为榜样,期望有朝一日能修得刘老师那样的人格境界和艺术境界!“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这幅三十年前从刘老师大学床位的墙上揭下的对联,不仅是我听溪斋的珍藏,注定也是我心灵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