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学分课程 引发川大垃圾回收分类实践

来源: 2018年09月12日 作者:转自人民网 朱虹

四川大学商学院三年级的刘浩轩有一个出国留学的梦想,在进入“可持续城市系统”课程(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Program,以下简称“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共同学习之前,他说自己没想到一个课题研究带来的价值会远超梦想。

今年5月,在四川大学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和校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川大江安校区发起了垃圾回收分类的小范围实验。

“尽管参与尝试的同学数量少,但反馈很积极。”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王玥月同学告诉记者,经过课题组调研发现,目前川大校内的垃圾分类处于非常不完善的层面,仅有的简单分类是各区域保洁人员对纸盒、塑料瓶进行基础的粗回收,而学生层面没有任何的分类及垃圾减量行为。“希望通过学校与互联网垃圾回收企业合作的模式,让同学能有效参与垃圾回收分类。回收所得的部分收益,用于校方对口支援的贫困地区。”

7个月 找到属于川大的垃圾回收模式

SUSP是一门特别的课程,发端于2015年斯坦福大学与四川大学合作的“全球城市发展项目”。垃圾分类是SUSP课程第三期的五个研究方向之一,该课题组由来自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吴玉章学院的8位同学组成,所研究的课程内容与专业学科联系不算太紧密。他们修一门没有学分的课,为的是把川大校园的垃圾回收分类做起来。经过7个月的努力,课题组实现了垃圾回收分类在校园的小规模尝试。

“过去对环保的概念多是来自广告和宣传。对垃圾分类,只是非常模糊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 王玥月说,“在调研川大垃圾处理现状的时候,才清晰意识到‘垃圾围城’的困境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2017年11月,课题组在两个校区通过访谈的方法对四川大学垃圾处理的现状做了一个初步了解。根据SUSP2017的研究结果,从2014到2016年的数据来看,川大人均产生的垃圾数量以每年约10%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校园内的垃圾桶有分类和混合两种,但即便是区分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最终都混合运送到两个校区内的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压缩后,垃圾会运往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

据垃圾分类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0%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只有16%的调查对象会经常进行垃圾分类。

“获取数据只是第一步,难的是不知道如何让同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王玥月说,他们开始搜集国内外可借鉴的模式。然而,课题组在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垃圾回收在学校已形成了固定回收处理模式,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似乎变得不可能。

“思考如何开展川大垃圾分类回收,并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时,发现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模式比较理想。用户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分好类,交给前来收取的工作人员,随后奥北将把分好类的垃圾卖给回收厂,所得收益由奥北与用户共享。这种有反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王玥月说,“怎样让同学觉得不是简单的‘捡垃圾’,这很重要。”

“为更适合川大,我们决定将学生参加垃圾分类回收所获收益的80%与川大2012年开始对口扶贫的凉山州甘洛县结合起来。”王玥月说,这样一方面促进垃圾回收利用,创造更大价值,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大手牵小手,从垃圾分类到定点助学’活动。希望通过定点扶贫,拉近大学生与当地中学生的关系,建立一条有意义、有担当的扶贫资金线。”

不过,困难还远不止于此。在回收细节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同学参与源头垃圾分类回收的新模式会影响传统模式下保洁阿姨清洁垃圾后的收入,同时校外垃圾回收车辆定期进入校园等细节,仍需要在未来的探索中逐步完善。

5月4日,课题组与川大江安管理委员会、后勤处、保卫处、围合管理中心的老师进行了沟通,校方同意小范围试点的方案,在确定时间内让回收车驶入宿舍区。在川大环保志愿者协会同学的帮助下,发放102个专用垃圾袋给有兴趣参与的同学。5月24日和5月28 日,志愿者2次共收回75个垃圾袋,且回收垃圾都做了有效分类,未回收的则是由于垃圾数量不足。

“习惯是可以互相影响的。”环保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王雅墨告诉记者,一开始她把垃圾袋领回宿舍,舍友们参与的兴趣很小,“渐渐地大家都被我的坚持感染,开始和我一起学习分类。”

垃圾是城市矿藏 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6月6日,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带着自己亲手调研实践的研究成果去斯坦福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让学生走出去,是锻炼关注全球和本地行动很重要的一环。”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卢红雁老师说,“看到每一个学生能在这门课上经历特别有挑战、有意义的团队合作,完成自主学习,最终拿出一个让自己骄傲激动的作品,且这个作品不是藏在考试卷里的,而是可以拿来跟其他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汇报的一个成果,这是SUSP课程的意义所在。”

“大学参与并引导垃圾分类,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不容错过的环保教育契机。因为,学校和其他的机构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帮可爱的年轻人,这里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卢红雁说,在带领课题组一起与学校各部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积极性的包容和支持。她坦言,尽管收到的反馈很好,但目前并不会铺开摊子大干,还需要对整个模式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估。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大学按照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医用垃圾、实验室垃圾处理原则,推进和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具体包括,完善分类垃圾设施、优化垃圾转动方式、改造垃圾处理方式。今后将会同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后勤集团、社区办等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垃圾分类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参与到校园垃圾分类工作中。同时,探索引入先进垃圾处理设备设施方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对校园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从而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中。

“垃圾分类这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能培养出既关心国际问题,又动手去做的年轻人。将来学生能说出在校期间做了多少天垃圾分类,节约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最终有多少价值服务于某贫困地区小学的建设。他们会为此骄傲。”卢红雁说,课题组探索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并追踪垃圾回收处理全链条。

“垃圾又叫城市矿藏,我们希望让城市变成一个矿藏,变成一座森林。城市自己要有能力,把自己产生的废弃物又变成资源送回来。”在卢红雁看来,用一门无学分课程去集结各个学院的同学参与学习和探索垃圾分类,“是因为我们意识到环境保护是需要全社会、各个行业合力的推动。而环保教育对一所高校来说,刻不容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