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面容清瘦文雅,态度温和;常年衬衣西裤,衣着朴素;讲课声音平缓,娓娓道来。但这样一位看似“平淡”的老师,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男神”。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一位颇有教育大家和古代西方哲学家风范的老师。这位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就是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利民。
■ 教无定法的好老师
刘利民的课堂仿佛有某种魔法。大家都觉得很枯燥的语法课,他上起来却是堂堂学生爆满,很多听过的同学还会回来旁听第二次。很多课堂上没人坐的第一排,在刘老师的课堂上不提前来抢是绝对坐不到的。刘老师教过的本科生梁玉迎告诉大川,她们当时星期四第二大节上刘老师的课,然而常常是上一节课还没下,教室的前后门就都围满了人,等着下课铃一响就冲进去抢好位置。
要弄清楚刘老师为何如此受学生喜爱,还要先从他的课堂讲起。
课堂上,刘利民常常使用一些贴近学生的教学手段,比如在《小苹果》大火的那段时间,他拿来歌词请大家翻译,同学们在饶有兴趣地翻译一句句“神曲”歌词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便学到了地道的英文表达,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
刘利民的研究生李茜告诉记者,她得到最重要的改变就是知道了做学术可以很有趣,“刘老师的课内容专业但是又易懂,因为他很擅长通过学生懂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这也使得上过他课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对学习语言更有兴趣。”
寓教于乐、从实践中学习……无论是从学生的反馈还是教学的成果来看,刘利民的教学都是很成功的。但刘老师所认定的教学理念其实只有四个字——“教无定法”。
刘利民还记得,38年前大学毕业留校刚成为老师时,他并不擅长教学,于是向学院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求教。前辈告诉他,并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老师,自己的教学方法要靠每个人自己去琢磨。“教学这项工作与工人、农民很像,你教出来的学生好,就好比用心生产出来的产品、种出来的庄稼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刘利民说。
■ “心理医生”&“人生导师”
在美国留学时,刘利民取得了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我从事教育工作很有帮助,当学生有一些调皮捣蛋的举动或者情绪低落时,我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我理解这些行为并且知道如何去关怀学生。”刘利民说。
他对一个三十年前教过的男生印象十分深刻。当时,这位平时成绩优良的男生突然看上去很憔悴,上课也无精打采,刘利民观察到了他的异样,便在课后专门询问了其情况。男生一脸沮丧:“老师,我要死了。我看了一本《性格心理学》,上面说B型血的人性格不好,而我就是B型血。反正我都要死了,何必学习呢?”
刘利民大吃一惊,他进一步询问后得知,影响男生的这本书竟然是一本来自地摊的油印本小册子。到此,刘利民心里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立即回家取了自己书柜上的专业心理学教材拿给这位男生,并告诉他:“请你把第八章翻译一下吧。”
原来,这本专业心理学教材的第八章正是讲的人的性格,里面明确地说明了人的性格与血型没有关系。这位男生一边翻译一边学习,最后翻译做得差不多了,心病也好得差不多了。
“作为老师,我最希望的事,就是能帮助学生们成人。”刘利民说。
“大学时期是人成长中内心变化比较大的一个时期,大学生刚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不久,能够设想出一种理想状态,但因为还缺少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因此大学生的这种状态往往太过脱离实际,这也就是心理中常说的‘Youth hypocrisy(青少年伪善)’。处于这段时期中的大学生反叛着,同时却又迷茫着,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刘利民把人生的教育融入到了专业的课堂教育当中,他在课堂上会有意识地针对同学们的人生困惑,通过举例子等不经意但又浅显易懂的方式,与同学们谈论人性、现实与理想,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很多同学对刘利民的课堂着迷,都是因为 “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懂得很多人生道理。”
■ “人就是目的”
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把刘利民的生活填充得满满的,但刘老师却总是能够在繁忙的间隙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各种方面的关心。
李茜告诉大川,在刚开学时她对研究生生活适应得不太好,常常晚上睡不好,“细心的刘老师注意到我在上课常常打哈欠,判断出我没有调整好,便主动帮我排忧解难。每次刘老师也都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关心学生的发展问题。”李茜笑着说:“宿舍的同学都羡慕我能选到刘老师做导师。”虽然收获许许多同学的感谢,但刘利民却摆摆手,觉得不值一提:“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就是‘把学生当人看’。”
对此,刘利民这样说:“孟子说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不要把学生当作容器,而要把他们当作人,要想到他们是有想法、有感情的。如果一位老师真的能从心底里做到这一点的话,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的眼神都会不一样。”
在课堂上,刘老师会格外留心学生的状态。“如果发现学生的眼神茫然,或者眼睛向上看,那就是他们没能很好地理解我讲的内容。”这时刘利民就会马上换一种更清晰、容易明白的表述方式进行再次讲解,直到学生露出表示理解的神情。“同学们神情上的变化很细微,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很好地捕捉的话,就能够上好课。”刘利民说。
课堂外,不管是正式的导师会还是与学生间的聚餐,当师生的交流进行得差不多时,刘利民就会很贴心地提前离开:“因为同学们自己还要交流玩耍,有老师在他们可能会觉得拘束。”
刘利民对学生的诚挚和认真,也为他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刘老师的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刘大大”。
在刘老师眼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虽然在教育系统中,老师处于传授和指导的地位,有权决定学生的分数,但是在法律和人格上,学生和老师应该是完全的平等。学生也是成年人,不需要特别的灌溉和关爱,只要平等地对他们,就自然会有流畅的交流。”
“康德说‘人就是目的’。”刘利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