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成立至今,四川大学新长城自强社已走过了十年光阴。十年前,100名经历了5·12汶川地震的川大学子成为自强社第一批社员,而今,川大自强人已有800多名。十年风雨路,自强社为社员们,更为无数受助者搭建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十年爱心路
“你是否曾经彷徨,曾经找不到路的方向;你是否曾经忧伤,曾经盼不到爱的阳光……” 10月2日的下午,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华音乐厅响起自强社的社歌——《自强之歌》,自强的十周年社庆正在隆重举行。由“回首”、“感恩”、“传承”三部分组成的社庆诠释了自强社的十年之路,影子舞、相声、朗诵……自强社的同学们在舞台上自信昂扬,展现着属于自强人的乐观与韧性。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人的家与梦,同年11月,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的倡导下,全国第41个高校自强社——四川大学自强社正式成立,并迎来了第一批的100名社员。这个以爱心公益性质为主的学生社团,秉承“感恩、自强”的理念,以“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作为社团发展的宗旨,面对贫困地区、灾区的孩子们,走上了自己的扶贫公益之路。
2010年,自强社开始举办大型公益募捐活动——“爱心包裹”。在这个活动中,社员们走出学校大门,通过各种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日晒雨淋的困难并没有让社员们停下爱心的脚步,每年活动都如期开展,一直持续至今。八年来,自强社的爱心包裹活动已举办了13次,总共募得善款200余万元。
“爱心宿舍”、“爱心包裹探访”、支教等,自强社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公益活动。2009年5月10日,江安校区21个围合的宿舍门陆续被“爱心宿舍”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敲响,这个以宿舍旧物收集后再贩卖为筹资方式的活动,受到了围合阿姨和同学们的欢迎。志愿者们在宿舍楼之间奔忙穿梭,将募得物品卖出后收入了810元,并将善款捐给中国扶贫基金会,被用于帮扶5.12地震中的受难者。2009年至今,自强社已经开展了18次“爱心宿舍”活动,招募志愿者4036人次,累计筹款15937元。
十年陪伴情
提到四川大学自强社,一定离不开社团的指导老师卢希芬老师。她陪伴了自强社十年,也陪伴了每一届自强人的成长,社员们也亲切地称她为“卢妈”。卢老师和自强社渊源甚深,早在2005年她就遇到了新长城项目,“这是我此生最美丽的意外。”卢老师如此描述她和自强社的相遇。
美丽的意外之后,是持续的爱。2010年社团暑期爱心实践结束后,最后一批志愿者在凌晨3点到达成都,刚到望江校区的北门时,大家就接到了卢老师关怀的电话:“你们稍等我一下,我过来接你们,送你们回宿舍!”不一会儿,卢老师出现在了淅淅沥沥的雨幕中,她自己开车把两个社员送到望江校区寝室楼下,又开车把另外三个社员送回了江安校区。自强社第四任社长罗佳对此感叹道:“如果说会光着脚为你开门、迎接你回家的人只有你的母亲,那么一夜不睡等着她的孩子归来的卢老师就是我们川大自强社几百个孩子的母亲!”
回忆起自强社10年漫漫长路,卢老师感慨万千:“自强社慢慢成长壮大,现在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四川大学规模最大的公益社团。孩子们常常和我说,面对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我们有机会走进大学,追求梦想,很幸运,除了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更要承担作为大学生应该承担的那份社会责任。我想跟他们说,爱与被爱都是幸福,这份爱,与生命同在。”
在传递社会关爱的路上,自强社社员们收获了爱,更收获了成长。十年来,自强社社员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有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国际顶尖名校继续深造的学子;有在阿里巴巴、美国强生公司等国际商业公司工作的职场精英;也有走向扶贫第一线辛勤耕耘的乡村干部……
对于自强社的未来,现任社长秦永亮表示:“这是条永无止境的公益之路,我们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我们,怀揣一颗奉献的心,拥有一份真挚的情,汇聚小爱,传递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