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

来源: 2018年11月15日 作者:杨文强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在《老干部百科全书》上看到过有关都江堰的文字与图片,知道它是秦时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儿子负责建造的伟大水利工程,后来有幸拜读了余秋雨先生写的《都江堰》。在他的笔下,都江堰对于中华民族的功绩是要超过万里长城的,长城到了现在只是一个旅游景点,形同摆设,而都江堰则几千年来一直为蜀中百姓造福,于是我心里就很向往这个地方。

在2010年的一个炎热的周末,我决定坐车去看一看这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成都到目的地还需要很长时间,途中路过青城山,本来也可以看一看,但是由于地震后封山,加之当时更渴望去看一些人文色彩浓的景点,于是直奔都江堰。到站时,已经临近中午,我顾不上饥肠辘辘,赶紧向景区走去,几分钟后,一眼便看见了都江堰景区的大门,它和其他传统建筑一样,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但也有川内独有的风格,比如说使用的主色调是不同于北方的棕黑色调,屋檐更加尖耸,仿佛鸟儿振翅欲飞,门前的石兽体量较小,生活气息很浓,欣赏了须臾,我一路小跑买票进了都江堰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很多大盆盆景,夹杂在其中有些流水景观,盆景的苍劲古朴与流水的灵动顺畅相辅相成,堪称佳景。

再往前走,便到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伏龙观,汉代流传下来的李冰石雕像正襟直立,气宇轩昂,当年勇敢果断的风采略见一斑,这座石像本是在河道中,后来被人们发现,出于对李冰的敬仰,便把它安置在这里。就在凝望着李冰雕像出神时,两个带着山东口音的人打破了静默,他们正在一个导游解说员的带领下走向都江堰主体工程,在微微细雨中我跟随他们走出了伏龙观。

都江堰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鱼嘴分水堤很长,在上面转一圈得花很长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于细雨飘洒时在上面漫步是一种既优雅又健康的养生方式,当时我很享受。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通过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设计使内江分得六成水用来灌溉,外江分得八成泥沙用来泄洪排沙;飞沙堰则保证了在洪水到来之时将多余的洪水溢到外江,阻止洪灾的发生;宝瓶口是凿山开通的水通道,滚滚长江水通过宝瓶口注入各条灌溉水系,滋养着万顷良田。正是在李冰“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古代劳动人民才得以成就这样的旷世伟业。

本来想去看看二王庙,由于地震造成了损毁,只好作罢,但从老百姓把李冰父子供奉成神这一举动看来,的确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政一方就得为民办实事,官员做的牺牲,老百姓都看在眼里,铭记在心里,李冰父子是全国所有公务人员的榜样。湛绿的江水奔流不息,父母官的功业也随着江水传遍大江南北,被民众喜闻乐见。

游览了几个小时,我从另外一个门走出了景区去坐公交车返城,道路一旁高山林立,上面长着很多藤条和野草,清幽朴实,惹人喜爱。到了车站,我遇到了一位老爷爷带着小孙子,我们闲聊起来,我得知他是四川人,女儿在济南工作,前一段时间去济南游览过,很喜欢济南三大名胜,这真是机缘巧合。我一直觉得在路上能够遇到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感受都跟自己的心灵有关,你热爱家乡,便在旅途中有老乡相伴,你心里热爱生活,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会体味到幸福。这是机缘也是规律。

这次都江堰之行,我收获颇多,有幸见到了大山大河,也增长了很多历史及科技知识,我永远感激这场饕餮盛宴,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去游览一番,我们共同探讨。路未央,心未凉,强哥永远在路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