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秋日的周六,上了年纪的人们欢度重阳,而年轻的我踱步到了这个冷清的地方,边走边看,兴致却没来由地越来越浓。原来是因为这里长着一些面容冷峻的雪松和长满金黄色树叶的银杏树,我已经好久没有被这般景色打动了。
那些年轻的经历让人难忘,有时也让人不堪回首,这便是我真实的青春。记忆中的那一幕幕有很多是和这些可爱的树木紧紧交缠在一起的,让我常常在独处的时候想起。
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山东卫视在播放关于山东莒县银杏树王的节目,“好大喜功”(像几乎所有男孩一样,我小时候对于大树、大老虎、大蟒蛇之类的东西很感兴趣)的我被深深吸引,扇子形状的银杏树叶质朴雅致,金黄色的色彩更为它增添了几分可爱。看到一大帮孩子在树叶铺成的地上拾拣银杏果实,羡慕不已,心向往之。
在我的童年里,有很多像这样欢快的时刻,由于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家境还算殷实,得到了来自周围普遍的尊敬和仰慕,所以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比大多数男孩明道理、懂大义,不去惹是生非。在现在看来,那些童年的经历是如此地温馨美好,它们已经深深的融入进我的血液,永远紧紧相依、难以割舍。每当我困顿的时候,不经意间遥望的方向永远是亲爱的故乡。
第一次见到雪松是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一个真诚可爱的男孩,对未来充满自信与痴狂,满脑子浪漫想法。在实验中学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奖杯标志,下面的石头基座上镌刻着历年实验学子在世界竞赛上夺得奖项的名单。看到这些名字,当时已经自信得一塌糊涂的我内心中升腾起舍我其谁的斗志与霸气,壮怀激烈地要向世界挑战。当我回身打量周围的风景时,一棵高大肃穆、枝干向外伸展的树木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树身上的牌子上写着:雪松。就在那时候,望着这代表科学高峰的奖杯标志和挺拔的雪松,我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如雪松般高大,如比尔·盖茨那样奋斗,和所有的同龄人比拼,旌麾直指学术的顶峰!我向往的人中之杰不就是植物中最威严的雪松嘛!在考场上,在植物知识方面,有一个和雪松相关的题目,我做出了正确答案,这便是一个完美的偶遇。这份记忆没有因为当日的匆忙而被时光渐渐冲淡,而始终历历在目。
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我去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报到。其实早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在校方寄来的校园介绍上,我就知道校门口有三株高大的银杏树。由于从未见过银杏树,所以我心中充满期待。当学校的大巴开进校门口时,我终于目睹了“江安招牌大树”的风采。那是三株被移栽过来的大银杏树,高大俊朗,联袂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在以后的两年岁月里,我的命运将与这个校园紧紧联系在一起。
时光匆匆、不舍昼夜,因为学业繁忙,我没有特别去关注这三株曾经给我带来强烈视觉感受的大树,然而它们却无言地见证了我的快乐与忧愁、得意与潦倒。它们就像是一个睿智的哲人,神态安详、笑看风云变幻,等待着每一个疑惑的年轻人勇敢地迈出自救的第一步,也是从男孩转变为成熟男人的第一步。后来我逐渐明白:只要无畏地走出这第一步,后面的路会顺畅很多。
在大二那年,我飞往北京,第一次走进清华校园。我满怀期待地走进那工整严谨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长长的草坪,草坪边上种满了行道树——银杏,它们仿佛是草坪两边高端优雅的大楼的卫士,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此漂亮的景色混搭让我心跳加速、深深入迷,唤醒了我当年立志要考进清华的梦想。走到草坪尽头,在主楼后面,我发现了很多粗壮的雪松,它们的气质和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蛮契合的。清华校园原来是清朝皇家园林,雍容华贵,而这些银杏和雪松更为它增添了内涵和气度。在那几天,我想了很多,逐渐开始明白:人是不可以过分执着的,要懂得退一步来生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是所有梦想都可以实现的,人生因为有缺憾而变得多彩和完整;有时跟着缘分走便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些感悟便是清华里的银杏和雪松给我的宝贵启示。
我很喜欢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也学着像他一样观察世界,从而得到了一些人生感悟。只有多去实践才会培养出一颗丰富柔软的心灵,才能去接受自己的命运和接纳别人。在我的生命中,那些年邂逅的银杏和雪松都已经成为了我的老朋友,我感谢它们引领我获得了多彩的体验。无论以后前途怎样,我都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我的年华曾经如此地富足过,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