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四川大学秉承海纳百川精神,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4月18日,学校隆重召开“四川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讨论工作部署会”,全面推动川大本科教育升级再出发。
办最好的本科
大力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探究式-小班化”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深入推进“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完善“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和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精品课程。邀请社会精英,开设“创新创业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荟萃教学名师,大力打造精品课程。汇聚多学科优势,大力建设跨学科研究型课程。持续拓展“国际课程周”和“大川视界”等国际化教育平台,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214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联合培养模式。为让每一位川大学子都能享有国际化教育经历。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大学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四川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受到教育部和全国各高校同仁高度评价。
经过不懈的努力,四川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一大批高素质拔尖人才在学校茁壮成长,积极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续写了川大这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百余年来的教育强国梦。
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2018年12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8〕21号),四川大学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独立完成特等奖成果1项、二等奖成果1项,与兄弟高校合作完成一等奖成果2项、二等奖成果2项。谢和平院士主持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了自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更改奖项设置以来西南高校特等奖零的突破,表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得到了高等教育届的广泛认可。
学校是首批入选的4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现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3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国家级教学名师14人。学校2000年以来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7项。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自1999年国家开展全国百篇优秀论文评选工作以来,我校累计有2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涵盖口腔医学、药学、临床医学、数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多个学科。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四川大学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4011项,其中国际级162项、国家级1900项。在“挑战杯”和“创青春”国赛中屡获特等奖、金奖和“优胜杯”集体奖。在近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10金5银1铜(金奖总数全国第二),连续四届获得先进集体奖,涌现出一批“双创”典型,如在青创板首批挂牌的冯军帅、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周圣涛、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机械设计创新团队和管道检测项目研发团队等。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十大标兵范云鹤,全国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得主周圣涛、全国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得主蒲伟、赴南极科考的“最牛本科生”黄加顺、入选“2017胡润百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星企业”的刘瞻、荣获“中国教育年度人物” “安永新兴企业家奖”的张邦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