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川大学人

来源: 2019年05月09日 作者:档案馆(校史办) 刘桥

莽莽神州,济济多士。大厦将倾,俦为干栋。悠悠国魂,飘摇靡止。谁其招之,青年学士。青年学士,无党无偏。拼将热血,主张国权。拼将毅力,挽回国权。青年青年,其共勉旃。国家于汝,有厚望焉。

——1919年四川学生救国会

《救国警告书》

五四运动爆发后,四川大学进步师生,始终站在这场爱国运动的前列,把学校变成五四运动在四川的策源地,在全国发挥着重要影响。


山雨欲来风满楼——五四运动前夕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之一吴虞

吴虞是四川法政学堂以及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的教员。他在陈独秀的《新青年》刊物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还对封建的宗法制度加以批判,击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要害,触及封建遗老痛处,也使长期受封建思想禁锢的青年学生受到振奋,特别是在五四运动高潮中,他写下《吃人的礼教》一文,并积极配合鲁迅先生猛烈抨击封建旧礼教,被誉为“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正是在吴虞等老师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青年学生站在了革命风暴来临前的斗争前列。

披露日本大东亚侵略计划

成都是西南地区的教会中心,也是军阀混战的场所,备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蹂躏,青年学生们在进步老师以及《新青年》一类进步刊物的影响下,思想不断觉悟,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蚕食中国的大东亚侵略计划被披露后,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去日的留学生,将这个计划小册子寄回了学校。学生们传阅后十分激愤,纷纷捐款,翻印5000册寄往省内各地。1915年5月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立成都高师学生又翻印7000册大东亚侵略计划书散发全川,并成立宣讲队在市内和郊区宣传,引起广大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强烈关注,对四川人民以实际行动抵抗日本侵略起到了推动作用。

成立四川学生救国会

及发表《救国警告书》

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未在四川传播,但成都高师学生已经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开始了探索。1918年6月30日,国立成都高师和四川公立外专、法专等12所学校60名学生代表,在川汉铁路公司召开了“四川学生救国筹备会”;7月7日,四川学生救国会召开成立大会,通过章程,推选国立成都高师学生为负责人,并发表了《救国警告书》,向全川父老表示青年学生奋起救国的决心,并大声疾呼“全川各级学校一致力争,群起反对,各就本地组织学生救国会,共谋国家前途。”四川学生救国会的成立和《救国警告书》的发表,是“五四”前四川地区一次较大规模的爱国学生活动,由国立成都高师向省内扩展,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是“五四”运动前的一次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还我河山壮此行——五四运动爆发

川大校友与舆论前沿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北洋军阀政府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举国震动,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消息一传到四川,立即得到成都学生的响应,站在这个运动最前列的,是国立成都高师的学生。

其实早在巴黎和会期间,我国的外交失败情形,就已经被《京华日报》记者周太玄(川大校友)、《川报》驻京特约通讯员王光祈(川大校友)的通讯和文章所报道,这些文章被他们的同窗李劼人(川大校友)刊登到其主办的《川报》上。这些报道在成都高师反响强烈,很快就“燃起了青年学生脑子里久已潜炽着的火焰,引起他们密切注视和会的动向”。

5月4日晚,王光祈将他在北京目睹的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情况,专电发回了成都《川报》编辑部,《川报》于5月7日在“紧要新闻”栏目刊登;5月17日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王光祈关于“五四”运动的详细报道,“这样一来,在成都许多人——尤其是前进的含有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的圈子中,无异是投下了一颗大的炸弹!”

四川学界外交后援会

5月17日早上七点,刊登有王光祈通讯文章的《川报》送到成都高师,正在食堂吃早饭的国文部二年级学生袁诗荛拿着报纸登上桌子,大声朗读,学生们愤怒不已,“登时似火山爆发了,群众嚷成一片,食堂变成了会场,一致通过拍发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声讨北京卖国政府,要求罢免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呼吁全国各界一致拒绝‘巴黎和约’签字”,“反对‘二十一条’”,“誓雪国耻”。高师学生联络各校学生救国会等爱国组织,成立“四川学界外交后援会”,通电全省各县,反日救国。5月22日,国立成都高师全体学生向北京有关方面拍发通电,要求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这是目前查到的四川学生最早就五四运动向北京拍发的通电。

5月25日,由国立成都高师的学界人士发起,在少城公园召开“学界外交后援会成立大会”,宣布四川学界外交后援会成立,大会由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熊晓岩主持,七位学生代表相继讲话,并慷慨陈词:“吾辈学生对此次爱国运动,是头可断,身可碎,万不可以我大中华之国土国权断送与日本!”

5月28日、30日,以成都高师国文部学生、“四川学界外交后援会”负责人张秀熟、袁诗荛为代表的学界召开了两次“国民大会筹备会”,商讨“声援拒约外交、抵制日货事项”,并通电各方:1.电巴黎公使等在和会拼死力争,不能稍有退让;2.电各国和会代表,请主张公理;3.电北京政府请惩办国贼;4.电广东护法政府,如北方不肯惩办国贼,则请征讨北方恶政府;5.邀各省国民大会组织总机会,一致行动。这些行动的结果就是促使四川督军熊克武,于5月31日发出了“拒绝欧会签字”的通电。这标志着五四运动虽然是由学生发端,推向各界民众,最后延伸到了上层人物之中。

在包括四川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北京政府罢免了国贼,中国外交代表拒绝合约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反封反帝风云涌——五四运动深入

抵制日货与反对封建军阀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表现之一是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1919年7月13日,由国立成都高师学生袁诗荛发起,国立成都高师和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的学生,与成都总商会联合组织了以学界为主体的“成都商学联合会”提倡国货,振兴实业。

成都商学联合会宣讲团活跃在成都街头和郊县,号召群众抵制日货,挽救民族危亡,并组织“仇货检查队”,对经营日货的商家进行清查。日本制造的“福州惨案”消息传到四川,更是引起民愤,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全体学生发表斗争声明,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组织学生讲演队到县城去宣传“救亡抵制仇货之妙法”。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对卖国军阀也是十分仇恨。在军阀刘存厚部队打伤并抓走学生后,30余所学校联合通电控诉其罪行。袁诗荛发表《对这次军学冲突的感言》,谴责反动军阀。教职员工也支持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国立成都高师及五大专门学校校长,联名致函靖川总司令部,抗议军阀暴行。在学生行动和社会舆论的围攻下,刘存厚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凶,调防,慰问学生。学生们团结一致,不畏强权,无畏前行。

创办进步刊物传播新思潮

五四运动最深远的影响是文化思想上的变革,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四川青年学生不满足阅读外省的进步刊物,决心自己创办刊物,传播新思潮。四川地区最有影响的进步刊物是《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威克烈》《半月报》《直觉》等,这些都是川大师生编辑主编的。

《星期日》周报于1919年7月13日创刊,它是在吴虞的指导下,四川地区“五四”以后创办最早的宣传新文化的刊物,每周星期日出版。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孙少荆为经理,编辑是李劼人。《星期日》创刊的目的是为了“在落后的四川传播新思潮,开展新文化运动”;《星期日》宣传十月革命,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并配合“五四”运动批判封建社会的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等。吴虞著名的《吃人的礼教》和《说孝》就是首先发表于《星期日》,再由《新青年》转载的。《星期日》观点新颖,语言犀利,成为全国“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之一,与《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湘江评论》齐名。

《四川学生潮》于1920年5月23日创刊,是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宣传新文化,发动学生参与的刊物。主编是国立成都高师国文部三年级学生袁诗荛等,编辑部设在成都高师校内。《四川学生潮》目的是要“先唤醒青年,再叫青年去唤醒社会的人”,是学生自筹经费、自编、自校、自己发行的刊物,主要内容涉及国内政治、社会生活、揭露军阀本质、宣传“劳工神圣”、倡导男女平等、支持妇女解放、介绍学术思想、揭露教育中的黑暗现象等。《四川学生潮》是五四时期在四川流传广,影响大的刊物之一。

《威克烈》于1919年12月创刊,是由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的学生邓奎皋、杨铭等人在吴虞指导下编辑出版的。《威克烈》突出讨论学校问题,要求实行改革,改进管理,废弃烦琐考试,男女同校,婚姻自由等,这些内容在当时是较早较新的,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

《半月报》于1920年8月1日在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出版,它是学生吴先忧、巴金等人在袁诗荛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半月报》结合当时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黑暗现状进行评论。巴金在该刊上署名发表三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I.W.W.与中国劳动者》以及《世界语之特点》。《半月报》也是川内影响广泛的进步刊物之一。

《直觉》于1920年由成都高师及附中学生刘先亮、秦德君、王怡庵、马静沉等人编辑出版的半月刊物,主要涉及男女恋爱、婚姻自由等问题,是一个文艺性刊物,其观点新颖有趣,在当时也算是别开生面了。

五四期间,这些进步刊物的主办或编辑,均是川大的师生,他们不满现实,要求改革,倡导民主,追求进步,传播新思潮,使“窒息在封建统治下的四川,到处都响起怀疑和反叛的号角”,在四川将五四运动发展深入了下去。

不论是五四运动前夕,还是五四运动爆发,或者是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进步的川大师生都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不仅使学校成为五四运动在四川的策源地,更是深刻诠释了川大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大义与社会担当。

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五大专门学校(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均为四川大学前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