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近年各类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人们不再满足于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生活,接受别人的评论和点赞,而是成为一名人气爆棚的“达人”或“主播”,以期有朝一日名满天下。
于是,“流量为王”便成为个中趋势。
各路英豪为了在茫茫网络中脱颖而出,可谓使尽各种手段,有为了博得关注而在寒冷冬日一丝不挂地跳河显示勇气的,有为了迎合网友趣味而在摄像头前假装轻松地大快朵颐而食道破裂的。那些自媒体平台也乐见其成,或者默许纵容:既然有人愿意为了博取关注而丑态百出,我便只管坐享其成就好,毕竟点击率就是生存力,所以,那些作出天际的人,那些妖出花样的人,由他们去吧——这仿佛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人都有一夜爆红的权利和机会,人人都是价值巨大的金矿和宝藏;你可以为了成名而默默努力,也可以博得出位而没有下限。
但无奈上天分给众生的蛋糕总是有限,那些想红而不得的人,便会郁郁不得。倘若自己没有足够才华,又不屑于哗众取宠,自然就会失去“流量”眷顾。好在这个时代没有规定你不允许借助别的方式成名,自己没有流量,可以想方设法去“蹭流量”——如果你原先并没有名气,蹭着蹭着,也便有了。
就像被众网友冠以“大师”名号的沈巍,当他在街头分拣垃圾时,当他在灯下默默读书时,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也会成为“热点”,成为一个让人千里迢迢奔赴上海只为借他东风的网红。
沈巍的走红,本身便有些戏剧性的味道: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者,出口成章谈吐不凡;一个居无定所的拾荒汉,文化经典信手拈来。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故事性的人物时,不免被勾起额外的兴趣,关于他的身世,关于他的经历,都成为人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不凡之人总该配上惊天故事,于是各路好事者便为“大师”精心编排出令人唏嘘的故事:有说他是因投资失败而精神错乱的,有说他是因亲人离世而自我放逐的,有说他是名校毕业而流离民间的。
总之,要成为“大师”,就一定要有与其般配的故事。
终于,面对众多网友的好奇和追问,“大师”不再沉默,他亲自澄清自己并非妻离子散,也没有天降横祸,自己如今的这副模样,只是他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而已:他觉得垃圾分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便亲身践行。至于他的文化素养,是因为他从小便喜爱文科,只是在读大学时迫于压力而学了会计。如今终于自由,他当然可以选择自己想读的书。
但对于如此奇人,热衷制造和寻找热点的人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一条条的视频接踵而至,无一例外都冷峻而唏嘘地配着“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文字,仿佛他们每天都在为华夏文明担忧不已,如今终于找到世外高人。
且不论沈巍先生本身学识究竟如何,即便其真是在流浪中的“大师”,为何那些身在“殿堂”之人,就必须是“小丑”?
我虽鄙陋浅薄,但也颇知道在当下这个时代,有许多人他们或兢兢业业育人,或竭尽全力治学,在各自领域默默奉献辛勤付出,即便离“大师”尚有距离,也不至成为“殿堂”上的小丑。诚然,近年来高校各类学术丑闻频出,所谓“专家学者”的言谈也让人跌破眼镜,“知识分子”的公信力仿佛成了一个笑话。我们不能否认,在当今学界确实存在一些乱象,一些徒有虚名的人也确实“德不配位”,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不能冷言热语地道一声“小丑在殿堂”,因为在那些喧嚣浮华背后,多得是你看不见的坚持和信仰,多得是你不知道的牺牲与无私。
当人们逐渐对“殿堂”之上的“小丑”失去耐心的时候,就愿意去塑造新的文化偶像,沈巍先生的谈吐气质,顺理成章地使他成为全民仰慕的“大师”。但归根到底,这种追捧和炒作,都根源于现象和概念上的不匹配,任何事物,一旦有了落差,人们就愿意蜂拥而至、一探究竟——在许多人的眼里,一件事情的价值,仅仅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猎奇心。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一个博学之士即便不是气质卓越,至少也要衣着得体,但沈巍先生偏偏蓬头垢面流浪街头,当这样一个拾荒者左言《论语》右说《春秋》的时候,人们自然大为惊诧:人生落魄至此,定然是需要救助的,怎么可能出口成章呢?于是他的人生也被附会上各种传奇色彩,“大师”之名也随之而来。
对于这样的称谓,“大师”本人倒颇为淡然,他一再强调自己并非什么“大师”,只是喜欢读书而已。“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面前,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够。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沈巍先生常在地铁、路口等人流聚集之地安静读书,目的就是为了提醒那些忙碌的白领:无论多忙,都不要忘记读书。
他从来就没想过成名,事实上,他已在那一带游荡多年,甚至已与周边居民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不会给邻居添麻烦,邻居也会在他确实需要帮助时予以关心。即便他的行为方式有些争议,他也只是在践行自己的理念,他没有伤害谁,也没有招惹谁,唯一使他异于常人的,就是想号召人们重视文化,认真读书。
但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那些想要一炮而红的“达人”显然不能领会沈巍先生的良苦用心,他们从全国各地奔赴上海,将沈巍先生置于各种长枪短炮直播设备之下,只为蹭着他的热点,让自己火一把。
一位主播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这不是在尊重人,归根到底,我们是在牟利,是想蹭他这个‘热点’来为自己带来关注,只要你说‘流浪大师’,想不火都难。”甚而有一位中年妇女以“师娘”自居,转而在网上开直播、卖商品。
对于这些嘴上高呼膜拜“大师”而胸中并无点墨之人,“大师”本人倒也淡然:既然你们来耍猴,那我就索性当“猴”给你们看。闹够了你们就回去罢——此时,在文化层面便悄然完成了一次角色转变:“大师”还是“大师”,但之前那些痛心疾首的民众,已成为他们自己口中的“小丑”。
在利益驱使下,那些“网红”已成小丑而不自知,或者他们就是想成为“小丑”,又或者只要能红就算去做“小丑”也不足惜,这就是我们无可指摘的了——毕竟,人人都有为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
只是,闹剧终归要落幕,乱象总归要收场,此事最新的进展是,“大师”已沐浴更衣,剃须剪发,并去公安局补办身份证,重返世俗生活。从此世间无“大师”,“小丑”也无流量蹭。
只是此事带给我们的思考,应不止于此:民众自愿而将一位谈吐儒雅的流浪拾荒者封为“大师”,并为之倾倒,这是否足以令我们正视和反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那些“专家学者”,是否真正担起了他们肩头的道义和责任?他们是否真正起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该起到的作用?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在当下这个时代,衡量和定义一位“大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再者,沈先生本意是倡导读书,加强修养,是想提醒在这人间匆忙赶路的人们,要记得停下脚步,丰盈自己的内心,但到头来却被来势凶猛的网络流量所裹挟,最终改变自己的生活轨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当一个真正虔心重视文化的人被现下的流行文化反向消费,我们至少可以讨论一下:这是否是一种健康的文化生态,这是否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风气?
但也许,他们会义正言辞地捍卫自己:谁都无权指责我们为自己选择的生活。
小丑从来多作怪,大师籍籍默无名。
人间一向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