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玉平:名医生、好老师、权威杂志“御用摄影师”

来源: 2019年07月09日 作者:许春红、徐慧琳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2楼皮肤科1诊室,身穿白大褂的冉玉平教授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有些地方已经长了一些头发出来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继续坚持哦”“你要加强皮肤护理,多抹润肤霜”“娃儿是慢性荨麻疹,吃了饭之后,一个小时之内不要剧烈运动哈”……一声声医嘱从诊室里传出来。门外走廊上,候诊患者已排起了长龙。

冉玉平教授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对各种感染性皮肤病、脱发、甲病、银屑病、难治性溃疡等的诊治有丰富经验。如今虽已两鬓斑白,他仍饱含热情,在临床、教学、科研上孜孜不倦,辛勤耕耘。

做医生

“来我这里的大部分是疑难杂症”

挂冉教授门诊号的患者很多,每次会诊时,他都处于极度忙碌的状态。从既往病史、治疗状况,到生活习惯乃至婚育计划,冉教授关心与患者病情有关的点点滴滴。

“皮肤病在皮肤表面,临床特点很明显,痛苦一眼就能看出来。”冉教授认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众不同而又格外重要,“皮肤病的病因复杂,主要是外伤、环境、感染、遗传、过敏等。”由于皮肤病的治疗周期较长,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有较大的考验,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就显得格外重要。面对复诊的病人,冉教授会针对病例和既往资料为他们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冉教授的号太难挂了!”成女士每一次来都要坐4个多小时的车,她希望能改善脸颊常年发红的问题。看着皮肤镜展示出的病情现状,再调出既往病例,仔细观察后冉教授说,“红血丝退了不少,已经比上次来的时候好多啦!”。

仅一个半小时,冉教授就诊治了10多名患者,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一个多月大,最年长的已经七十多岁。“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只有一个诉求,那就是把病治好。”冉教授表示,“来我这里的大部分是疑难杂症。”

曾经有位患者产后发生30余处皮肤结节、溃疡,牙龈、下颚巨大肿块、胫骨腓骨窦道形成,病情十分危重,辗转多家医院诊断不明,冉教授带领团队通过镜检、培养和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播散性新生隐球菌病,经过联合抗真菌治疗,最终把病人从死亡的边缘上抢救回来了。

在长年累月的临床诊断中,冉教授发现了四川首例裴氏着色芽生菌病、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国内首例马拉色菌所致指甲真菌病等诸多首报病例。2002年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召开的国际医学真菌学大会上,冉教授将诊治中遇到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例作为壁报参会,竟获得大会颁发的最佳临床研究奖,这也是中国皮肤科临床医师首次荣获该奖项。

做科研

被誉为国际权威杂志“御用摄影师”

皮肤镜又叫表皮透光显微镜,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被称为皮肤科医生的“第三只眼睛”。将皮肤镜用于患者诊治上,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患者也能从中获益。“肉眼有很多观察不到的细节地方,在皮肤镜下面都能看到。同时,使用皮肤镜也有利于远程诊疗。” 皮肤镜是冉教授在治疗病人过程中最重要的利器之一,他已经获得了3项与皮肤镜相关的国家专利证书。

截至目前,冉教授已经发表了300余篇论文。因为在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皮肤病权威杂志,缩写BJD)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多次被当做封面,他有了“BJD杂志御用摄影师”的称号。此外,冉教授还担任多个国内外权威医学委员会常委、理事、编委,参与主编多本权威皮肤医学杂志和专业书籍。

在科研方面,冉教授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年度任务。他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永远保持思考和总结才是如此高产的秘诀,“把每一例可挖掘的临床疑难案例都总结成论文,这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是为了总结经验让国内外同行分享借鉴,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正是由于这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精神,冉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了不少疑难杂症的创新疗法。

冉教授团队在临床中采用伊曲康唑治疗血管瘤被誉为国际皮肤病医学的突破性进展。“治疗婴儿血管瘤对临床医生极具挑战性,目前标准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或普萘洛尔,但临床效果并不总是理想的。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婴儿血管瘤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他介绍说,2011年到2018年间,用伊曲康唑治疗血管瘤的有效率约为70%,证明了这种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因为这个重大发现,冉教授分别在第24届欧洲皮肤性病学年会和第74届美国皮肤科年会上做“最新突破专场”报告,并登上了Dermatology News(皮肤病新闻)的头条,还受邀参加第40届日本研究皮肤科学术年会代表中国皮肤科医生向大会祝贺、担任分会场共同主席。最新研究结果还在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在线发表。

做老师

“只要你努力我就会帮你”

在华西医院,临床和教学不分家的。因此,冉教授既当医生治疗患者,又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冉教授开展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也启发了他改革和探索教学模式。多年来,冉教授以优异的教学成果获得卓越教学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的课堂常常座无虚席。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冉教授注重探究式、启发式教学,心得经验丰富。其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大课教学中反响强烈并广受好评,曾两次受邀在全国皮肤科年会讲课比赛做示范教学,并多次在华西临床医学院做教学理念和实践示范,被包括CCTV-4、四川卫视等多家电视媒体报道。冉教授可谓是引领教学新方向的“弄潮者”,很多学生对他的课印象深刻。

留学生曹家璿说:“冉老师很用心,我课后查阅他的讲稿发现,很多图片都是自己发表的论文里面的,是他在临床中遇到的案例。”冉教授上课极具针对性,以案例和经验为主。“我从不照搬书上的内容,但我讲的东西都能在书上找到理论支撑。”他说。

冉教授不仅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幻灯片吸引学生眼球,而且还把“课堂无线投票器”穿插进教学环节,用来进行如投票签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难点问题当场选答、根据投票结果抽问等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互动积极,反响热烈。“我坐在最后一排,丝毫不敢走神,每一个问题都会认真作答。” 曹家璿认为课堂很好玩,“也害怕自己做错了会显示在大屏幕上。”

冉教授认为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实现师生互动非常重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将‘满堂灌’变成‘讲重点、难点、前沿’,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正是我探索互动式教学法的初心。”冉教授笑称:“把学生教好了,他就会记住你,在路上都会点头和你问好。”

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们,冉教授就略显严厉。“要想好自己来干嘛,跟着我到皮肤科肯定不会轻松。”冉教授说。对于招收研究生,他认为不能勉强,“要来就来,要走就走,有些人怕困难就放弃了,放弃了就算了,十个手指头不一样长,你不能把一个短指头拉成长指头,但是,只要你努力我就会帮你,这个不光是对学生,对任何事都一样。”他很欣赏有理想、有目标的学生,“想解决难题,解决国家的难题,解决世界的难题,我都会全力支持。”

不论做医生、还是老师,皮肤性病研究一直是冉教授的热爱与坚守,他的这份热爱深深地渗透进了日常生活中。“平时我喜欢旅行、喜欢摄影,你看我们皮肤科每个病例都是非常专业的摄影作品。”他感慨道:“我最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想做却没能做的事。时光如梭,岁月不等人,要加油让有限的职业生涯充满活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