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大家可以看出来。第一,我还是第一次看张林副校长这么西装革履,说明他是很重视的。昨天晚上大概九、十点钟的样子,我路过他办公室,发现他还在改今天的PPT。第二,今天是建国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张林副校长作报告,这是很少见的。第三,今天这个会我们这里是主会场,还有几个分会场,包括江安和华西分会场,还有学生代表参加,可惜没有把他们的现场画面投影到旁边,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在认真听没有。
同时,今天这个会实际上是学校年初确定的今年“3+6”项重点工作中的一项,所以我们今年上半年必须要推进。实际上,张林副校长他们从去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以后就想开这个会,就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因为一般都是这样一个规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10年一次,每个学校评估一结束就在开始谋划第二个10年学校的本科教育到底怎么搞。像清华就是每四年一次全校大讨论、每两年一次工作会。所以,我觉得这个会不仅仅是我们今年“3+6”项重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是一个工作启动会,就是要启动为期半年的本科教育大讨论。
另外,张林副校长今天的这个报告我和书记也反复看过、改过,我们班子大家也集体讨论过。实际上,他讲的4个方面是非常全的,特别是第3个方面里面包括了6项关键内容,每项关键内容里面都有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抓这一条),然后怎么抓,抓了过后可能有什么好处。6项内容每一条都很丰富、很全面,待会儿建国书记还会提具体的要求,我就不说了。我就在张林副校长所作的报告的基础上,从我的理解再来抓重点,我们川大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本科人才培养、本科教育工作到底哪些是纲举目张的、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第一个,到底国内外对一流本科教育是一个怎样的认识,标准是什么。大家都在说办一流本科教育,没有学校说要办二流本科教育,到底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是什么。第二个,在新时代我们川大面向未来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思路和主要任务到底是什么。去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过后,我们现在就是一个新起点、新阶段。第三个,我们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之后,体现我们人才培养目标最关键的就是核心课程体系。没有核心课程体系的课程建设都是东拼西凑的,有了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进到川大来了,他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泡菜坛子”,4年过后一拎出来他就有这个味道和特质。这就是靠核心课程体系,而不是靠几十门、几百门课程,靠多少个学时去堆积的。这些核心课程体系的课必须都是金课,上课的应该都是好老师,那是耽误不得学生的。有些课大家是可以都去上、甚至轮流上的,但是核心课程体系的课那不能是水课,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上得了的。同时,除了我们狠抓45分钟课堂这个人才培养主阵地以外,其实人才培养在大学里面,对于十七八岁、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第二课堂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第二课堂该怎么丰富活跃,你怎么培养、怎么抓、抓什么。我们开会时经常讲,人才培养不只是教务处的事,本科人才培养更不只是教务处的事,而是全校育人、全员育人,特别是我们要跟学工一起、包括跟研究生贯通起来抓,整个学校尤其是学工队伍辅导员是抓第二课堂的主力军、也是生力军。第四个,就是在我们前面这些四个问题的基础上,怎样进一步形成新时代下川大的一流本科教育。现在哪个都说自己是一流,到底川大下一步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我们与别人不同的在哪里?过去几年,可以说川大做得非常有特色,我们川大的各位老师、一届一届的领导都抓得非常好,所以才成为了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的标杆学校,去年以谢校长为带头人又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所以我们开玩笑说,实际上今天这个会,就是讨论在特等奖之后,我们下一步的本科教育该怎么办,既然已经把我们推到非常高的位置了,川大再出发还要形成什么特色、还有什么与人家不同的,但我们也不是为了追求不同而不同。下面我就讲这几个问题。
第一,就是到底一流的本科教育和本科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什么。关于一流的标准,大家都是各说各话,这样那样都对,每个人的解释都不一样。实际上简单来说,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就是看你培养的人才是不是一流的,如果你培养的出口是一流的人才,那当然你的本科教育就是一流的,简单说就是这样。那么我们衡量什么是一流的人才呢,你培养的人才是一流、二流、三流,国内外都有不同看法,但是国际上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学生要思想好、能力强、知识广、身心健康。国外也要讲思想好,也不是只有中国讲,中国更加讲又红又专,我们怎么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实际上,我们在思想品质、在知识广博、在身心健康上,每个学校大同小异。但中国大学跟国外大学相比,实际上最主要的差距就是我们的能力培养这一块不太行。前段时间一篇文章中有人说过,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力培养主要就是三个过程:第一个,人一生下来到幼儿园,七、八岁之前首先要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幼儿园要教他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洗脸,这都是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二个,独立思考能力就是从中、小学开始培养的。老师说做作业要自己做,不要抄别人的,要独立思考。在家里面,我们很多家长要把很多事情都给小孩讲,让他自己做判断,和家长一起讨论,这都是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过程。第三个,大学最重要是培养独立研究能力。其实一所一流大学,学生出来最重要的就是他独立研究能力很强、研究性很强,不是人云亦云,能够经过深度学习、深度思考之后,有独立研究的能力。我们不管他出去做什么工作,做学问、做管理还是做经济,他都是研究型的,这个人就不得了了,不同的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他的独立研究能力是不一样的。在大学里面,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通过科研,学生进来后早一点从事科研,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论文与写作的训练,学生通过不断的写作,他的研究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就会提高。国外都是这样抓的,比如北大、清华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美国MIT、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这套体系下来的,都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那么,我们说独立研究能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是人的创新能力当中最基本的素质,你没有独立研究能力哪里有创新能力呢?所以,往往人们说,这个大学是不是一流的,就看这个大学能不能原创知识,如果能够原创,就是一流大学;能够及时跟踪和模仿别人的,就是二流大学;如果跟踪、模仿都很吃力,或者干脆算了,那就是三流大学。所以,我们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标准,必须走到培养学生原创能力的这条路上来。以上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川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川大的人才培养到目前阶段,要思考我们下一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到底是什么?刚才,张林副校长分析的都非常好,我们去年下半年接受本科教学评估之前,还用的是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人才培养目标是最重要的,社会上看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就是看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还是精英人才,或者是其他什么类型的人才。去年以前,我们川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概括来讲就是“四个具有”,即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后来,学校要接受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我们反复讨论后,把人才培养目标改为“五个具有”,加上了秉承海纳百川校训,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出了川大多学科的气质。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有关心川大的人都是会去看的,社会上的人要看,校内的师生们也要看,考生和家长也会想到底川大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面向未来,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把握好两个维度:一是要看未来20—30年,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才。川大目前处在国内高校的第一方阵,我们要以此来倒推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对。如果仅仅是培养大众化的人才,显然不是国内第一方阵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人才肯定是要成为引领性人才才行。二是借“他山之石”。我们要主动去看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国内的清华大学,国外的MIT等,我举一个MIT的例子,MIT每一次人才培养的大讨论,都会使整个学校“洗心革面、焕然一新”,都会给学校发展带来大的触动。MIT是1861年创办的,起初就是一个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哪里有现在那么高大上,他早期就是为了培养机械师、化学分析师、土木工程师等实用型人才。到了1894年,美国的GDP开始超过了英国,这个时候美国国内有人就认为,以后不能再这样继续办大学,但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真正引起美国国内重视是在1928年之后。经过一战后,美国的GDP开始超过了整个欧洲的总和,这时美国开始要在全世界做“老大”了,但还都是经济总量数字上的“老大”。这个时候,包括MIT、加州理工、佐治亚理工等高校都开始反思,不能再继续只培养实用型人才,而是开始推动理科和工科交叉融合,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创新能力,才能走得更远。这些大学原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就业作为最高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份职业,没有考虑太多创新能力。到了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美国正式戴上了“世界警察”的袖标,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老大”。这个时候,美国的大学又开始思考,美国作为世界领袖要引导、引领世界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引领性人才和领袖人才,就要把文科和社会科学加上,所以,MIT的人文学院作为第三个学院在这个阶段才成立了,1947年后美国其他高校都开始跟MIT学了。实际上,高校的发展是与国家发展的阶段相结合的,一所大学和她的人才培养都不是空想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是要根据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崛起来调整的。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未来一、二十年左右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那么在这个大目标下,川大肯定要走在前面。所以,我们要根据以上这两点,来思考川大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路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第三,川大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我们有了培养目标,如何去实现呢?关键就是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体系不分文、理、工、医哪个学院和哪个专业,只要学生考进川大,就要有这个“烙印”,这就是川大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通识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我们要把这些课程一门一门建设好,这就是核心课程体系,然后再加上文理工医的模块,也就是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的模块,因为核心课程体系不外乎就是人文、社会科学、音乐艺术,还有自然科学等四大部分。一般来说不应该有新理科的提法,因为理科是往纵深走,本身不存在新和旧,有新文科、新工科,没有新理科,就像我们说的有总工程师,但是没有总科学家,哪个人敢当总科学家哦,你能把所有科学都管得完了吗?学生走到川大来就像掉进了泡菜坛子一样,他身上就会有这样一股味道,就会有这样一个基本的素质、基本的修养,就像一个知识分子、就像一个文人、就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受过川大教育的学生。
此外,课外的活动包括我们大川视界对学生视野的开拓、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全球胜任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怎么活跃,包括怎么让学生能够志存高远,在这方面我们有短板,总的来说我们川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方面偏弱,学生应该更有志向、目标和追求些。当然,我们川大本科教育也是很有特点的,去年本科教学评估的时候,专家组组长程建平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讲有一个学生在川大读了本科过后再到清华读研究生,读完了就问他川大和清华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个?他说还是喜欢川大的,因为川大的教育更加自由,更加宽容,更加多维度的评价学生,更多以鼓励学生为主。当然,清华一直是我们的标杆,但听了之后我们心里还是窃喜的。
最后一点,就是川大的本科教育怎么办才能更有特色。关于怎么凝练我们本科教育的特色,我们在上次本科教学评估的时候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多学科交叉应该是川大最该抓的,还要深度挖掘;还有川大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全国500多所高校都来考察学习,那不是浪得虚名的,人家一说出来都是很肯定的;还有我们的双创工作、教师激励机制等等。实际上,最本质、最核心的还是多学科交叉,这个是我们最应该继续深入抓的。不只是交叉,关键是要多学科融合,只有融合了学生才有气质,因为多学科交叉如果只多学了几门课是不一定有效果的,只有融合了,才有化学反应,学生才有不一样的气质。
最后,我们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是要有情怀的,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细说了。其实研究型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能解决“从0到1”的问题,否则都是解决“从1到2、2到3、3到4”的问题,那个用处不大。对本科教育和本科人才培养,我们各个学院的书记、院长一定要亲自抓、一定要班子一起抓。学校刚刚成立了教指委,这是非常及时的,教指委要按文、理、工、医分版块来抓,各个学院要按纵向来抓,各个专业都要对标一流本科专业来讨论、来理思路,显然这不是由几个老师自由讨论就抓得了的,一定要学院班子静下心来,组织教授们逐一梳理分析才行,然后我们会根据大家讨论的情况,由学校教务部门再来汇总,最后我们党委会形成一个未来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学校行政会形成一个四川大学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这样就基本上靠谱了。
其实,大家可以看看清华的做法,本科审核评估完了就开会,去年是第25次本科教育大讨论,4年前的那次会他们认为是开得成功的,开得成功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把清华的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为三个方面:就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第一次把知识传授从前面的排序调整到了第三位,把价值塑造放在了第一位、能力培养放在第二位。第二点是大家都觉得清华第一次把写作与沟通作为核心课程,原来叫写作课,我仔细研究过是哥伦比亚大学在1919年第一个把写作课设置为核心课程,后来不断往里面加上历史、人文、音乐、艺术、自然科学,今年刚好是哥伦比亚大学抓核心课程100周年,学校要抓核心课程,其他课程都由学院去抓,学校主要是要守住核心课程。实际上沟通能力很重要,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大的问题都是沟通能力不太行,所以把这个加上去,我觉得非常好。然后清华另外加了一门游泳课,他们把游泳课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课,主要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实际上我知道游泳课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好多年前就开始抓的。所以,我们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我们川大就是要向好大学、甚至向国外的好大学多学习。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