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7日,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友人、老专家伊莎白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9月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授仪式。
在众多华西坝加拿大学校毕业的孩子们中,住在北京,今年104岁的加拿大友人伊莎白是一位特别的女士,她1933年从华西坝加拿大学校毕业后回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后回到成都。1947,应中共中央外事组的邀请前往石家庄南海山外事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并一直留在中国,是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
伊莎白1915年12月15日出生于成都,她的父亲饶和美和母亲饶珍芳先后从加拿大维多利亚学院毕业来到成都。他们在学习中文时相识相爱,并于1915年1月在中国结为夫妻。1919年饶珍芳受华西协合大学安排,接手管理该校的附属小学弟维小学(现成都武侯区红专西路小学),为了能衔接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她特意在弟维小学新设了一所幼稚园(现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饶和美则在华西协合大学文科任教。
伊莎白的家就在华西坝上,她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华西坝上度过的,每年的暑期父母都要带家人到彭州白鹿顶度假,因而伊莎白从小就喜欢田野生活。伊莎白从小就是一位活泼勇敢、敢于冒险的女孩子,她是华西坝上出了名的最勇敢的女孩,她经常带着她妹妹爬树玩耍,有时还在两棵树之间绑一根竹竿,在竹竿上玩耍,而其他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像伊莎白这样玩耍。后来学校里的一些孩子组成了蓝鸟俱乐部(Bluebird Club,简称B.B.C),而伊莎白和与她一起玩耍的女孩子用相同的字母组成了他们自己的一组,她们自豪地宣称,她们是“Bad Boys Club”(坏男孩俱乐部)的成员。当年华西坝上茂林修竹、花团锦簇、小桥流水、稻田成片,一派乡村田野的景色,伊莎白她们这群女孩子爬树,跨越小溪,在坝上尽情的玩耍。当然这与伊莎白的母亲饶珍芳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饶珍芳深知儿童的成长期的特点,因而她认同伊莎白这种其他家长不容许的玩耍方式,反而对伊莎白后来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1933年,18岁的伊莎白从华西坝上的加拿大学校完成了她的高中学业后回到加拿大,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心理学,在校期间她喜欢上了人类学,她还选修了人类学课程。1938年,伊莎白获得该学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伊莎白一心想做一名人类学家,她决定先回到四川做一项人类学调查,待有一些田野调查的实际经历后,再赴英国跟人类学奠基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攻读博士学位。
1939年,伊莎白回到成都并获得资助研究阿坝藏族部落,在父亲饶和美的藏族朋友索囊仁清(汉名杨青云)的帮助下,她来到理县从事田野调查活动。索囊仁清是阿坝理县的羌族人,精通藏话和汉话。在清末赵尔丰任川滇边务大臣时期,他也当过翻译。清政府被推翻以后,他继续用他掌握汉藏两地语言的特长,穿梭行走于汉藏两地。在理县伊莎白就住在索囊仁清的家里,与他的妹妹一起生活。在近一年的田野调查活动中,伊莎白初步掌了握当地藏语,能与人交流,写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日记,还拍摄了不少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照片。在与当地人的交往过程中,伊莎白看到他们采用很原始的方式纺线,她还特地回成都买了纺车带去教他们使用。
在这年里伊莎白还意外的遇见了她的白马王子,而且影响她一生。当时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齐鲁大学在华西坝上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伊莎白的妹妹在金陵大学教英文。有一天,妹妹生病了,正好伊莎白在家,她就代妹妹去讲课,在办公室伊莎白遇到了英国人大卫·柯鲁克。在交往中伊莎白了解到:柯鲁克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犹太家庭,18岁因父亲经营的小生意破产,他到美国发展;1934年柯鲁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36年前往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去;1937柯鲁克读了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产生了想来中国看看斯诺书中所描写的延安;1938年,柯鲁克来到了上海,无奈国民党对延安封锁得很紧,加之柯鲁克已没有路费去延安,他只好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书,不久他应聘到成都金陵大学任教。
经过更进一步交往,伊莎白和柯鲁克彼此产生了爱意,确定了恋爱关系。
结束了理县的田野调查活动后,伊莎白遇见了乡村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对他们搞的乡村建设运动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940年,伊莎白参加了中华基督教联合会设立的研究项目,到重庆璧山县兴隆乡做人类学调查。伊莎白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俞锡玑两人对l497户家庭逐户做家访调查,经过近一年的人类学调查,他们完成了前期的工作。正当伊莎白与俞锡玑准备写调查报告时,由于一些其它因素的原因,研究项目被迫中断了,没有了经费的支持,调查报告也无法完成。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美、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共产国际号召凡是盟国的共产党人都应该回国去参军,伊莎白与柯鲁克决定回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而且伊莎白也可以拜马林诺夫斯基为师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随即柯鲁克加入了英国空军。1942年,伊莎白与柯鲁克在英国结婚。婚后柯鲁克到印度、缅甸等国做情报工作,而伊莎白先到一家制造子弹的工厂工作,并且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后来她参加了加拿大女兵军团。
在英国期间,伊莎白到了伦敦经济学院才知道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已经去世,伊莎白就想跟随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雷蒙德·弗思学习人类学。弗思当时还在英国海军的情报机关服役,他看了伊莎白的简历,特别是兴隆乡的调查资料之后,弗思同意在战争结束后,指导她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1945年5月,欧洲战事结束,伊莎白从加拿大女兵军团退役后获得了两年的资助,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在弗思的指导下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不久柯鲁克也从英国空军退役,当他知道退役军人和家属可获得旅费资助返回参军时的地方,他与伊莎白决定回中国,到解放区去看看。柯鲁克想了解十年前斯诺笔下的解放区现在是什么样,他与伊莎白要写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书,另外伊莎白也把此次调查作为自己的人类学博士论文项目。
1947年,伊莎白和柯鲁克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来到中国,被安排到解放区河北十里店调查采访当地的土改。伊莎白和柯鲁克俩经过近一年的社会调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正准备回英国写书时,中共中央外事组副组长王炳南邀请夫妇俩留下来为新中国培养英语人才,夫妇俩欣然同意了。1948年,中共中央在刚解放的石家庄附近的南海山村建立了一所外事干部培训学校,伊莎白和柯鲁克夫妇前往该校担任英语教学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外事干部培训学校迁到北京,随后改名为外国语学校,柯鲁克担任英语部副主任和英语教研室主任,伊莎白担任二年级英语口语教师。伊莎白和柯鲁克夫妇在从事教学的课余时间里把他们在十里店收集的资料合作撰写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一书,于19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
上世纪60年代初,伊莎白和柯鲁克夫妇打算回英国,然而,国际风云突变,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夫妇俩觉得如果在中国有困难的时候选择离开,他们一辈子都会感到内疚,而且他们也不想其他人把他们回英国同苏联专家的离开联系起来。最后夫妇俩决定不回英国而继续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英语教学。2000年,柯鲁克在北京去世,终年90岁。
伊莎白始终没有忘记她想做人类学家的梦想,古稀之年仍然整理她年轻时在重庆璧山县兴隆乡作人类学调查的资料,2013年,在伊莎白98岁高龄之际,中华书局以《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书名,出版了伊莎白与俞锡玑两人在70多年前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为我们留下了那段历史的鲜活记忆。
今年年6月25日, 104岁的伊莎白在其三个儿子的陪同下从北京来到成都华西坝,伊莎白想看看儿时居住的老房子,参观其母亲当年出任校长的小学,她读书的学校……
当晚伊莎白下榻华西坝校长居,第二天一早,伊莎白在儿子柯马凯的陪同下参观了校长居旁边的当年居住的老房子,这栋华西坝上的老房子在2016年被成都市列为历史建筑。尽管这栋小洋楼已经被许多植物包围了,已经看不出它的庐山真面,但走近了,透过密密的树叶,伊莎白还是找到了她曾经住过的闺房。
之后,伊莎白在儿子们的陪同下来到位于黉门街小税巷的红专西路小学参观,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伊莎白对学生们说:“来到这所学校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的母亲很久很久以前是这里的校长。我祝愿你们在这里学习愉快,成长得好。”
29日离开成都回北京之前,伊莎白来到华西坝上的志德堂——她的母校,也就是当年伊莎白读书的加拿大学校,这所学校是当年来四川的传教士的子女寄宿读书的旧址,伊莎白18岁就是从这所学校高中毕业的。来到志德堂楼前伊莎白非常高兴,当年她高中毕业时就在楼前与同学、老师合影留念,从此离开了伴随她成长的这栋大楼,走向了她自己的生活。如今80多年过去了,当伊莎白再次来到这里,久久不愿离去,寻找着自己儿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