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川大的毕业证书什么样?

来源: 2019年11月29日 作者:

一纸毕业证书,纸薄意浓,对每位川大人来说,都是青春葱茏岁月的证明。沧海桑田,毕业证书的故事代代更迭,于百廿余载的川大而言,是悠悠光辉历史的见证。

让我们在变迁的毕业证书中,走进他们各自的故事,走进川大海纳百川的历史。

天府汇三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吸纳了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条支流。

原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甲午海战之后,晚清洋务派开始了中国的古代高等教育向近代高等教育的实质性转变,一批近代高等学校应运而生,作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发端的中西学堂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办的。

四川中西学堂旨在培养“通达时务之才”,初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后增设算学科暨算学馆。学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教学制度,对学生按科类,分程度编班定级,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

1902年,四川中西学堂吸纳尊经书院、锦江书院成立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图①这张百年前的毕业证书上,可见基本的时间信息与毕业生成绩。

图②这张毕业文凭来自中国哲学界专门研究西洋古典哲学的先驱——张颐。它上面不仅有学生的各科成绩,还有他们的入学年份及班级,而且落款日期用的还是黄帝纪元。

原成都科技大学

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所多学科性工业大学,也是中国八大知名工学院之一。

成都科技大学历史可追述到1944年国立四川大学建立的工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和川南工业专科学校等部分工科合并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1954年,奉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令,四川大学工学院从川大独立出来,在紧邻川大的新校址建立了成都工学院。第二年,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从泸州迁到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校名仍为成都工学院。1978年,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1994年科大与川大合并,成立了四川联合大学。

图③这张1955年成都工学院毕业证书底纹中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彰显着那个年代的特色。

原华西医科大学

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

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华西坝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采用当时牛津和多伦多大学的办学模式,目标是建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图④这张西方特色突出的学位证书中也可见这一历史特征。

1952年,学校文理哲学院,社会学系民族学,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划归四川大学;工学院划归成都工学院;农学院划归四川农学院;经济学系划归四川财经学院。1953年 重庆大学医学类专业,山东医学院药学专业,浙江医学院卫生专业调入,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校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与四川大学合并。

桃李遍天下

123年的沉淀,无数优秀学子涌现在川大滔滔历史长河中,而他们的毕业证书也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

文坛巨匠、史学泰斗——郭沫若

1910年,郭沫若毕业于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图⑤这张珍贵的毕业证除了显示了基本信息外,还记载了详细的学科成绩。后来,他在“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的四川高等学堂受到的知识灌溉滋润,使他的知识得以丰富、视野得以拓宽、意志得以磨砺,为成为中国文坛巨匠、史学泰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弹一星”院士——王方定

图⑥是王方定的毕业证书,他是中国放射化学家,1953年毕业于当时的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1958年开始从事核武器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研制了用于引发原子弹链式核反应的中子源材料;1964年赴青海负责原子弹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对核爆炸进行监测;1978年回到北京,在核工业部工作;1979年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转向放射化学的基础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被遴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

图⑦是周太玄的毕业证书,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曾写过7部科学著作,翻译过11部著作,此外还留下许多生物学论文和有关教育、妇女、哲学等方面的论述,以及诗论、诗作,被誉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通才。

双文凭第一人——干如松

据查证,干小峰与上述干如松为同一人。图⑧是他于1908-1911年在四川高等学堂以干如松之名学习并获得毕业文凭。图⑨是他1913-1917年在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以干小峰之名学习并获得毕业文凭。他是可以考证到的中国大学双文凭第一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