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姚裕家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奖”,毛萌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儿科卓越贡献医师”称号。
“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奖”是中华医学会批准儿科学分会设立、授予的儿科医师行业最高奖,旨在彰显老一辈儿科医师严谨的学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年轻医师发奋图强,推动儿科医学事业发展。
“第七届中国儿科卓越贡献医师”称号由中华医学会颁发,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设立、授予的中国儿科医师行业最高奖项,以表彰长期为中国儿科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这是对毛萌教授多年来在儿科医学的医、教、研、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出工作业绩的认可和褒奖。
■ 姚裕家教授
姚裕家教授在儿科新生儿专业临床第一线工作了54年,为医院新生儿专业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多贡献。目前姚教授虽已退休,仍坚持参加新生儿专业的临床指导工作。
2000年她发起并创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新生儿学组,并担任组长至2009年,当时全国各省成立新生儿学组的也为数不多。四川省新生儿学组学术活动活跃,定期到基层会诊指导,在学组的推动下,省内各医院陆续成立了新生儿病房,推动了当地新生儿疾病的及时就医和诊治。姚教授曾担任全国新生儿学组副组长,与班子成员一起,为推动全国新生儿学术活动、临床科研的开展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她培养新生儿专业硕士和博士40余名。现在,他们已成为全国一些省市和单位的骨干、领头人或学术带头人。曾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3篇,主编和副主编专业参考书3部,参编12部,主译1部。
■ 毛萌教授
毛萌教授长期工作在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是儿科学领域带头人。她在儿童消化与营养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早期神经损伤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她主持国家科技部973课题一级分题、教育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CMB项目、四川大学交叉学科建设项目共11项。担任高教社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儿科学》主编,并获国家“精品教材”荣誉;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儿科杂志》特约编委、《临床儿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医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等杂志编委。
她培养硕士和博士近20余名。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共获资助2000多万元,建立了孕期-围生期-出生后早期发育与疾病的系统研究,创新性启动“建立中国出生缺陷家系库”研究,牵头主持"中华民族健康与疾病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在出生缺陷领域创新型业绩突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毛萌教授先后22次带领医疗队到重灾区进行医疗救援。个人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奖励,以及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省优秀医院院长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