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楚(1877—1961),字先乔(仙樵),斋名空石居,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是著名的文史学家。向楚师从赵熙,是“赵门三杰”之首;他潜心于教育与学术研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向楚著述颇多,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所编纂的《巴县志》,是优秀的地方志书;其诗集《空石居诗存》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向楚与大师赵熙的师生情
向楚1877年生于四川巴县,他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八岁入私塾学习经史子集,二十岁那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重庆东川书院,受教于赵熙门下。时任荣县县长,兼任东川书院山长的赵熙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赵熙对“诗古文辞”颇有研究,有独到之处。他对勤奋聪慧的向楚很是赏识,精心指导。向楚诗词书画样样擅长,很为出众,与同学周善培、江庸一起,被称为“赵门三杰”,向楚是三杰之首。1898年,赵熙提拔向楚为书院的斋长,第二年,他“入京参预明年例转御史廷试”,向楚也一同“从学赴京”。跟随恩师多年,亦师亦友,向楚受到的影响最深,他继承了赵老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以及对于书画的大家风范。
赵熙主持书院以“治学当为古今中外之学,不以耳目尺寸之学”为宗旨,以“读书之根柢在通经,通经之根柢在通小学”为基础。这种打好扎实基础,博览群书的做法对向楚的影响很大,对他之后的治学生涯也有指导性。
赵熙是晚清的书法名家,“初出于颜(真卿)赵(孟),中年以后端严劲重,上追唐贤,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养性情使然”,尤其是对碑帖的领悟和应用,形成了独创性的“赵字”。在老师的影响下,向楚对书法、画论都颇有研究,尤其潜心碑帖,并将碑学的精髓融进帖学之中,形成一种碑帖交融的书法风格。“访碑踏遍大荭山,便作戎州界石看。认取金轮新造字,好扪烟墨洗苔瘢”(《又题伯希新得武周石刻》)。他还与黄宾虹等人创建了蓉社,后来扩大为蜀艺社,并为诸多入蜀的书画家题画,其中包括为张大千、董寿平等大家的题画诗。向楚文字功力深厚,字体清雅脱俗,也是著名的书法大家。
赵熙与向楚年龄相差不过十岁,他们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一直为后人所称赞。从向楚的几首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厚的师生情谊。“世路饱经为客久,师门老觉负恩多。羽毛又被风吹力,愧读平头六十歌。”(《六十生日香宋师宠以长句赋谢》),时为大家的向楚,在恩师的面前,还是十分的谦虚。向楚经常和老师相聚,随四川大学迁往峨眉,也邀请老师畅游峨眉,“念乱可忘师友乐,凌云一醉定何如”(《峨眉重阳雨中寄怀香宋师》)。向楚曾写《重阳赴荣县祝香宋师八十一寿》(赵熙也号香宋)一诗:“秋高木落雁南翔,晓发轻装向旭阳。四角车尘分野色,十年韵事续慈香。长星酒意心先醉,九日花期菊有芳,天为吾徒留此老,儒林文苑鲁灵光。”那时的向楚已经七十一岁高龄,不顾路途遥远,亲赴荣县给恩师祝寿,从内心深处感到十分的幸运与快乐,师生情谊深厚可见一斑。
向楚在四川大学的教育实践
向楚和四川大学的渊源深厚,在此从事教育工作长达二十余年。1924年初,他被成都高师校长吴玉章聘为国文部教授兼主任;1926年至1927年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两校的教授以及国文系主任;1927年至1931年任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院长,并代理四川省教育厅长;后为学校文学院院长(长达二十年)、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被推选为四川大学的代理校长。向楚有着刻苦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文史功底,是蜀中的一代名家,他的教育理念值得现代教育家借鉴。
关爱学生,胆识过人
1932年,向楚在担任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时,发生了一件十分危急的事情。时局动荡,军阀混战,为了争夺皇城内煤山这个全城最高点,四川军阀刘文辉与田颂尧在成都市区开展枪战,而学校文学院是在旧皇城内原成都高师的旧址里,一时陷入枪林弹雨之中。被围困在皇城内的四川大学师生员工,纷纷躲藏在墙角或床下躲避枪弹,几天几夜无法喝水吃饭,部分寝室也被洗劫一空,学生也有伤亡,弄得是人心惶惶,胆战心惊。这种情况让向楚十分担忧,为了师生的安全,他亲自给刘文辉和田颂尧打去了电话,呼吁停战半个小时,好让学生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刘、田二人十分惊讶,同时也为向楚的过人胆识所折服,双方停止了枪火。枪战刚停,向楚就立刻带领300多学生离开皇城,步行到了位于南较场的川大理学院避难。向楚临危不惧,指挥调度镇定自若,受到了师生们的赞扬:“向楚一介学人,却凛凛有武人之威”。
在教学中宣传进步思想
早在1906年,向楚就加入了同盟会,在其后的教学生涯中,也积极宣讲进步思想。他利用讲课或者自习指导的时间,与学生讨论古今形势,介绍学生阅读进步报刊,如《民报》《国粹学报》,以认清国内外的形势;还讲授明代顾炎武、黄宗羲等的著作,唤醒学生们的民族思想的觉醒。除了向学生宣讲进步思想,向楚还与学校领导者密切联系,交流治学之事。向楚受聘于成都高师时,与当时的校长吴玉章交情很好,经常讨论进步思想,并积极配合吴玉章的革命活动。吴玉章在学校创建进步组织,关心学生进步社团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向楚与吴玉章的思想保持一致,在教学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鼓励学生参加进步社团,推进新思潮在学校的传播与扩展。向楚在成都大学、成都师范任职期间,与校长张澜私交甚好。张澜经常去向楚家中看望,共同讨论国内形势、治校治学等大事。
聘请名师,临危受命代校长
向楚在四川大学两任校长,1927年任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川大前身)校长,1949年任国立四川大学代理校长。
在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向楚“以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为己任,投入全部心力经营。”他聘杰出的历史学家蒙文通为教务主任,聘曾为《川报》社长的宋师度为学监,“合三人之力,既负责行政又兼任教学。”他还请来当时的名儒讲学,比如邀请著名的经学家龚道耕讲授经学,碑学名家及书法家余舒讲授诸子,戏曲史专家卢前讲授词曲,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徐子休讲授宋元哲学。教师阵容强大,加上学院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典籍,自行钻研,治学效果很好,教学质量很高。
任国立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向楚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魄。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南,合围成都。当时,学校校务无人负责,加上当时胡宗南想驻兵川大,学校校舍及财产严重受到威胁;还有传闻曾对川大学生痛下毒手,制造了“四·九”惨案的王陵基要血洗川大。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德高望重的向楚,临危受命,被全校老师推选为了代理校长。向校长临危不乱、处惊不变,配合地下党,领导全校师生进行了护校运动:先转移大部分同学进城或疏散在学校附近,同时留下必要的人员留守学校,并安排留守负责人对驻扎在校内的国民党士兵进行了策反工作,动员他们也来看守学校、保护学校。直到12月30日成都解放,人民解放军军代表进驻川大,时年72岁的代理校长向楚才安排通知各系同志返校,并组织了移交仪式,将川大完整的交给了军代表曹振之。向楚有担当的行为让广大师生敬佩,也让军代表为之称赞。
治学刻苦,经验丰富
在川大教学时,向楚的文学水平和教学经验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向楚在川大主要研究文字音韵学、训诂学、诗古文辞等,国学基础扎实,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强,有“活字典”的美誉。向楚高徒黄稚荃谈到先生“为学,兴趣甚博,平居于词曲、书画、小说,无不深有研究。”据向楚的孙儿向在淞回忆“(祖父)学生众多,凡有人向他请教,他都能讲所问问题属于哪一类文章、哪一本、哪一篇,告诉他们,甚至可以将某些有关段落一字不漏地背出,逐句逐字加以解释。”更为赞叹的是,向楚去重庆巴县修《巴县志》,他需要什么书,便会写信回成都请人去取,并说明放在哪一间房、哪一个书架、哪一格、哪一部中,无一差错。向楚将这些经验与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熟读深思是学习的有效经验之一,重要的书必须熟读、精读,最好能背诵其精要部分,只靠泛泛浏览是不够的。”他要求学生学而能思,读活书,反复背诵的同时理解作者的用心,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能将之运用自如。这些独到的见解,学生们很是受益,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其中知名的有姜亮夫、黄稚荃、文百川、徐仁甫、罗孔昭、陶亮生、殷孟伦等人。姜亮夫回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曾谈到“虽然这个学校外表是破破烂烂的,可是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扎扎实实的。”
见解独特,代教育厅厅长
1927年至1931年,向楚除了担任川大文学院院长外,还在四川省教育厅任代理厅长。任职期间,向楚积极促成国立四川大学的成立,即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校的合并,合并后的公立四川大学是当时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这是学校历史上著名的“三水汇流”,“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川大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
向楚对于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敢直言。在《建议改进全国暨川省教育书》中,向楚谈到“今之谈教育根本者,皆谓世界教育之第一线,先教其所以为人,所谓以此为基点是。优秀者为国士,一般者为国民。欧美日本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其教本为一线之贯……国语课本尤多荒谬。”建议“在高小时,宜节选重要简明之经训若干条,使之诵守……初中以上,可选经读。使初中学生,稍接受重要经训。大学中文系,乃请授经学”。对于各阶段的教材,向楚认为“部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有精读、略读二种。”所有教材改革的根本在于“定品行之甲乙,立人格之基础。”做人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可见向楚的眼光长远,对教育的见解独到。
《巴县志》,地方志书精品
1926年至1936年,向楚两次被聘为《巴县志》的总纂。早在清乾隆时期,巴县就开始重修县志,但是“时局多变,时做时废,”直到向楚被聘为县志总纂,才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旧志只有“建置”“疆域”等11类,新志增加了“交通”“物产”“革命军始末”“选举”“交通”等类,新《巴县志》有23卷,附文征1卷。向楚将大量的明清珍贵历史资料保留在了志书中,对云贵川军阀在巴县的苛捐杂税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亲自撰写的“事纪”与“蜀军革命始末”中,向楚将亲身经历记载下来,并保存不少辛亥革命前后的史料。向楚“取舍之间又很审慎周密,处处以良史笔法行之”,两年就完成了这部史学界好评的优秀作品。如今的学者要研究了解重庆的历史风物,向楚版《巴县志》是必不可少的志书。
向楚治学从政数十年,以个人学识与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孙中山曾亲笔书写“蔚为儒宗”四个字赠之,对他的道德以及学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向楚曾说:“若讲经学史,须严别汉代之古文今文,若通经致用,则宜择其有裨于今日国家之政教者。”这也是向楚治学生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