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2日晚上8点,中央电视台1套综合频道如期播出了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第10集。《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再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挖掘经典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时代精神。
这一集给观众介绍的是电影《人到中年》。上世纪80年代初,文革刚结束,科学的春天来了,全国正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作家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以尖锐的社会主题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我国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长春电影制片厂抓住这一题材在1982年摄制了电影《人到中年》。该片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女主角的扮演者潘虹获最佳女主角奖。该片还荣获了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节目除了请来了当年拍摄电影《人到中年》的主创人员,导演孙羽(已经过世)的夫人,该电影的剪辑杨幸媛,演员潘虹和达式常来讲述《人到中年》的拍摄过程背后的故事,还由演员左小青和郭晓东等在舞台上以戏剧的方式演绎《人到中年》中的经典片段。最后节目组请来了华西医院89岁的宋广瑶和90岁的谭天秩夫妇参加节目。当年潘虹为了演好剧中眼科女医生陆文婷,专门来到当时的四川医学院(现华西医院)眼科随宋广瑶医生体验怎样当一名眼科医生。宋广瑶的丈夫谭天秩是著名核医学专家,华西医院的教授。
宋广瑶曾详细给笔者讲过当年潘虹跟她体验生活的故事,当年电影《人到中年》获成功,谌容的小说功不可没,而演员潘虹出色的表演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初导演在众多国内女演员中选定峨眉电影制片厂27岁的青年演员潘虹出任影片女主角眼科医生陆文婷时,问潘虹有没有什么要求,潘虹只是要求在开拍之前到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体验生活。就这样潘虹来到川医眼科跟随宋广瑶医生体验怎样当一名眼科医生。潘虹成了宋广瑶医生的“徒弟”,每天都跟宋老师上门诊、查房、进手术室。宋老师用枕头做道具手把手教潘虹怎样开刀、怎样缝合等。在宋老师的带领下潘虹很快就熟悉了眼科医生的工作,只用了3周的时间就“出师”,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中去了。正是在川医眼科与宋广瑶医生等医务人员的朝夕相处的体验,才使潘虹能得心应手地塑造了一个眼科医生,通过出色、逼真的表演达到编导要求并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节目中,主持人问宋广瑶:“宋大夫,当初潘虹老师要演好这个角色,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她拜了你做师傅?”
宋广瑶说:“潘虹到我们眼科来的时候,我们一见如故。我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跟着看我看病人,查房,检查眼睛,做手术……慢慢就跟我成了好朋友,也是我的好助手了。我给病人检查眼病的时候,每一个动作她都认真的学习,我说的什么她都牢牢地去记忆。”
主持人说:“宋大夫作为当时医院的骨干力量,在工作和家庭的兼顾上您也一定有着陆文婷式的感触吧?”
宋广瑶回答:“两个儿子都很小,老大才8岁。每隔两天就要值一次夜班,平时白天都要照样的上班。有一天晚上,我在上夜班,当时我们这个夜班上到早上,还要看10个门诊病人才能回家,我们大儿子就跑到门诊来找我,说弟弟昨天晚上在家里哭了一夜,他也不敢带他来,我说怎么啦?他就说他的耳朵痛,后来检查发现是急性中耳炎........”
“那时候的医生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忙、累、苦、穷。我们刚毕业一个月56块钱,后来涨到了58块钱,涨了两块,两个人加起来100多块钱,还要抚养两个孩子。潘虹演的这个《人到中年》电影出来后,医护行业的人肯定都看了好几遍。因为她真正把医生的生活、工作,全部体现出来了,让大家感觉到对医生也应该有尊重。”
潘虹讲道:“宋主任她很了不起,当时她很有名。因为我们住在医学院里头,上午一般都是两台到三台手术,中午的时候她要跟我俩人一起到食堂里面去打一份饭,给她两个小孩。但是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就是我们刚过了马路,就看到一个扛鸡毛掸子,像公鸡一样的一个人,扛着在那里走。她说是自己的病人来复诊了。我心里想,连这个都知道是病人?!她冲上去以后,发现真的是她的病人来复珍。这个病人是山区的一个农民,他们没有太多的钱,都是在家里面做了很多鸡毛掸,一路的卖,然后攒够钱来复诊。宋主任就把这个山里的农民,请到食堂里面,给他专门打了一份饭,安顿好了后,一回头她儿子出现了,挂了一个小钥匙,叫了一声‘妈’。她才想起来儿子的饭都忘了,跟陆文婷一模一样。就是这个例子,让我懂得了一点,医生是什么?医生首先要心眼好,就这么简单,医者仁心!”
主持人接过潘虹的话对宋广瑶说:“的的确确就是像刚才潘老师说得那样,您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的陆文婷。”
主持人接着又说:“在电影里面让我非常感动的一点是,傅家杰和陆文婷虽然生活拮据,但精神世界依然丰盈,他们还有裴多菲的诗。”“今天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两对‘陆文婷和傅家杰’聚在一起,我们今天就请谭老,还有宋老一起上台,为我们亲情演绎《我愿意是急流》”。
最后,宋广瑶谭天秩夫妇走到台前朗诵电影《人到中年》里傅家杰给陆文婷朗诵的裴多菲写的《我愿意是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