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以来,华西人出川入楚,勇敢地走在战疫第一线。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所在地成都,也有一批华西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抗击疫情,不懈奋斗。现在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进行支援的薛宇就是其中一位,来听听他的抗疫自述:
疫情暴发的时候,我大年初一就回来上班了,一开始是在科室工作,每天去病房会诊,处理需要营养治疗的病人。后来,自愿报名,我报的是武汉,结果因为临时抽调,被抽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
这些天来,我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六点半起床,洗漱后下楼拿早饭,七点半坐班车到医院。八点交班,紧接着查房。
进入隔离病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是袜套和鞋套,上面是口罩、帽子、外体衣、白大褂。因为最开始不熟悉,第一件防护服我穿了50分钟。防护服很厚,穿着行动不方便,即使是记录病人情况这样一个动作,也进行得非常缓慢。而且,隔离病房里的物品不能轻易带出,我们查房时会带纸笔进去,记录完每个病人的情况之后拍照发到群里,待到从病房出来,再重新下载图片,进行统计核查。
每天下午,我们都会进行病案讨论,有时五点,有时六七点结束,当然,持续到晚上九点、十点的情况也是有的。
新冠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各个病例不尽相同。为了让病人们得到更合适、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每天晚上回到酒店之后,我们都要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数据处理,综合分析一遍,推测新冠病毒与病人身体表现出来其它症状的相关性到底如何?例如,是否与他的胃肠道症状有所关系?再根据分析,适当调整病人的辅助营养治疗。
医生做的其实也是普通的工作,我们大家也只是疫情抗击线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支援武汉自愿报名时,我瞒着父母报了名。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我妈妈,她说,“当时即使你去了,我也不会阻拦,这是中国年轻一代的责任。该上还是得上!”但哪有一个母亲是不担心自己的孩子的呢?直到现在,她每天晚上还坚持与我通电话,问问一天情况怎么样,是否好转,问问我身体有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