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齐鲁,相遇天河机场

来源: 2020年10月10日 作者:谭楷

云层很厚,直到飞机落地,西天才闪现出一线光亮。云破处,残阳如血。

2月7日下午5时30分,从成都起飞的专机,搭载着第三批赴武汉的131名四川大学华西医疗队成员,准时到达天河机场。飞机滑行时,肾脏内科医生苟慎菊想起了送别时,她那个被她戏称为“我家的二货先生”的丈夫耍贫嘴:“如果没得那个肺炎,我们就是要去新加坡,吹马六甲海峡的海风去喽。这会儿改变了计划,你要改签风暴中心了。”

苟慎菊想给“二货先生”说:“风暴的中心是安静的,安静得可怕。”

昔日车水马龙、机声雷鸣的天河国际机场,条条廊道,不见人影;商铺食店,关门闭户;长长的滚梯,寂寞空转;只有电子时钟,依然在跳动。偌大的钢铁构件,让人仰视的穹顶,恢宏的建筑物竟空空荡荡,无声无息。苟慎菊注意到了,队友们都把普通口罩换成了N95口罩,有人调整了口罩带,还紧了紧口罩。这一个细小的动作,说明大家都明白——死神就在眼前,决战即将打响!

这是封城之后15天,与凶残的新冠肺炎厮杀得难分难解的武汉。

来自全国的白衣战士,被誉为“最美的逆行者”。他们盯着死神,前仆后继,一直在往前冲。已经有白衣战士倒下了,还有的牺牲了。全国白衣战士增援武汉,华西医院岂能落后?

1月25日,四川省医疗队100人,包括华西医院第一批25名医护人员,在呼吸与危重医学教授罗凤鸣率领下奔赴武汉;

2月2日,华西医院第二批14名医护人员,在张伟书记率领下,奔赴武汉......

苟慎菊和所有等待命令的医护人员,时刻关注着武汉前线的战况。

华西医师朱仕超的语音日记配上沙画,由央视“东方时空”播向全球,影响很大;医师基鹏的“战地笔记”,不断回答四川大后方的同事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安全吗?”基鹏无法详细回答。每一位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首先得学习保护好自己。繁复细致的消毒,其严格是空前的。离开隔离病房那38个细节,包括洗手、开门、脱帽、取下防护面罩等,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基鹏感慨:“洗澡必须洗30分钟,洗手洗成了强迫症。”如此严密的保护措施,还有医护人员感染,可见这“流氓病毒”多么狡猾,多么顽固,凶狠。谁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呢?

“累吗?”基鹏回答:武汉的医护人员实在太困了,靠墙站着也能打个盹。各地的支援队伍来了,劳累程度降下来了。但是,人手仍然紧张,护理人员忙不过来,“康师傅”教授亲自滚氧气瓶进入污染区,亲自给病人戴高流量鼻塞,亲自做深静脉置管,亲自帮助病员翻俯卧位.....

除了劳累,难受的是神经绷紧。病员的呼吸,心跳,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分分秒秒牵扯着医生护士的心。防护服不断憋出汗水,脚踩鞋底,就像踩着一条滑溜溜的黄鱼。一天下来,脱下防护服,内衣内裤到外套,全湿透了!能不累吗?

“抑郁吗?”抑郁二字,面对着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也许有些轻佻了!队员张耀之,大年三十才给最爱她的外婆告别,不几天就收到外婆突然病故的噩耗。她只能呆在那里,承受一次“电击”,而无法停下工作,因为病人在呼号。病毒攻入肺部后,那充满活力的肺泡就被粘稠状衍生物挤满,垂危的重病号象扔在沙滩上暴晒的鱼,清醒中用最后的惨痛在嘶叫:“医生,快来救我呀!”张耀之,只能面向成都方向,默默道一声:“外婆,你一路走好!”她不能哭——她没有时间哭啊!

华西医院,创建百年,驰名中外,是中国现代医学的“西天一柱”。华西医院周边,从国学巷到电信路,是成都最堵塞的路,每天都是人潮涌动!对于渴望就诊的人来说,那一栋栋大楼就是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门诊医生,加号再加号;住院床位,紧张又紧张,华西医院的医护人员,怎能不忙?

而急诊、重症监护(ICU)、呼吸等科室,更忙。一年四季都忙如飞旋的陀螺。在基鹏的笔记里,无意间勾画出“ICU”的医护人员的特点——语速都要快得多:“抢救!”“大出血!”“切开!”相比内科医生的温柔细腻,娓娓道来,他们就是“简单粗暴”。

此次援助武汉,是从ICU、呼吸等,最忙的科室调集人员。

苟慎菊还注意到,华西微博中列出了医护人员“五大愿望”和“五个不可能”:

愿望1.每天接娃儿放学——不可能;

愿望2.每周陪老婆吃一次大餐——不可能;

愿望3.每月全家看一次电影——不可能;

愿望4.每月逛一次街——不可能;

愿望5.每年带父母旅游一次——不可能。

而容易实现的是,每天发或转发一两条信息在朋友圈,证明自己还活着!

开玩笑的话中,透露出一丝令人崇敬的悲壮。

元宵前夕,战斗依然惨烈。在对疫情做了充分分析后,北京,给华西医下达了重要任务——10天之内完成20间负压ICUB隔离病房的改造;增派第三批131名医护人员急飞武汉,参加接管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院。

身穿紫色套装的华西医疗队的队员们,拖着行李箱,以急行军的步伐走进了机场大厅。留给摄影记者的,是一个个匆匆闪过的身影。在咚咚的脚音中,苟慎菊听到自己的脚音。从华西医院到双流机场路上,“二货先生”发短信说:“哈,我从电视直播中看到你了!”苟慎菊忙问:“我的样儿咋个样,瓜不瓜?”先生说:“不瓜,不瓜!”

或许,“我家二货先生”正通过电视直播注视自己哩,苟慎菊不由得高扬起了头。

131人,处在天河国际机场,显得那么微小,那么孤寂。苟慎菊盯了一下手机,哗!祝福的话语爆满——远远近近,那么多朋友喷涌而出!竟会有那么多人为我祝福!

启德堂前的宣誓

临床医学8年制学生王钝创作的一首送行的歌曲,通过华西医院的微博,迅速流传:

“不管外界的环境怎样,我们都将永远铭记披上白衣时庄严说出誓言,直面病魔披荆斩棘。在黑暗的时刻,也许光不能照在我们身上,可我们可以成为光本身.....”

2月7日下午3时,在百年老校的启德堂,即第八教学楼前,响起了气壮山河的宣誓声。131名赴武汉医疗队队员,在李为民院长带领下,齐声重温医学生誓言。苟慎菊伫立在宣誓者中,感觉自己声音有些哽咽,但拳头握得很紧,很紧!

国内国外,数万华西学子,亿万观众看到了中西合璧的启德堂,长长的飞檐,金碧辉煌的“华西临床医学院”招牌下,激动人心的场面。启德堂正门前有三层石阶,石阶中心是汉白玉雕刻的太极图和西方医学的标志蛇杖图。它象征着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与交融。

1910年,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教会的五个差会,在成都城南创办了华西协合大学。在此之前,加拿大人启尔德于1892年创办了西医诊所,以及林则于1907年创办了牙医诊室。医学和牙学,一直是华西的强项。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有“北协合”(北京协和医院)、“南湘雅”(长沙湘雅医学院)、“东齐鲁”(齐鲁大学医学院)“西华西”之说。

1937年,抗战爆发,先后有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内迁华西坝,形成了大师云集,精英荟萃,“五大学”联合办学的盛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鲁与华西,在抗战八年时组建了联合医院,救死扶伤,担负起历史重任。在极其困难的烽火岁月,两校的医学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百年老校,留下了什么?除了气势恢宏的国宝级历史建筑群,还有前辈留下的精神——用研究华西校史的犹太女学者文佳兰总结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精神”——潜移默化着后来人。有人说:当你迷惘时,请到解剖楼去看看吧。那里躺着近20名著名教授、护理专家。他们用行动,明确告诉后人:医学,是穷其一生也做不够的伟大事业,我们死后,希望我们的遗体继续为医学作贡献。

宣誓之后,苟慎菊和同伴们在“华西临床医学院”的金匾下合影留念。她在这里读了7年临床医学,后来又在北大拿下博士学位。可以说,这一栋老楼,以及楼前那一条入秋后铺满金叶的景观大道,洒满了她的足迹。如今,要暂别这一栋有着母亲情怀的老楼,涌出难以割舍的感觉。

上车了。亲人和朋友们,频频招手,泪眼相望。

车上,有医术精湛的教授,有不同科室的技术骨干,有经验丰富的护理高手,有身怀绝技的技师。同时,他们是爸爸、妈妈、儿子、女儿,每个幸福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

苟慎菊想起,第一批赴武汉医疗队的吴孝文医生发出的一条微信:“我不敢跟儿子(4岁)对视。他一看到我就要哭。他一哭,我就要哭。一流眼泪,面罩外的世界就看不清了。”

上午,苟慎菊去跟嘟嘟告别。听说妈妈“要走半个多月”,4岁的嘟嘟紧紧抱着苟慎菊流泪,大滴大滴的泪水落在妈妈后颈窝里,滚烫滚烫。苟慎菊想,到了武汉视频时,乖儿子啊,你千万别这样啊,会影响妈妈的工作!

为了践行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医学生的神圣誓言,华西医疗队直奔风暴中心。没有一个人刻意要想当什么英雄,只愿尽快降伏疫病,为了早日与家人幸福团聚——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团聚,出发!

相隔83年后的呼喊

华西医疗队空降天河机场时,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赴武汉医疗队也到达了天河机场。

这是齐鲁医学院派出的第四支医疗队,也是131人。身穿蓝灰色套装的队员们,个个信心满满,精气旺盛。那份自信,来自个个业务娴熟,目标明确,也来自“齐鲁医院”这面辉煌大旗赋予的光荣感。

诞生于1864年的齐鲁大学,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学。1930年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有文、理、医三个学院,规模大、师资强,著名教授有老舍、顾颉刚、钱穆、胡厚宣、侯宝璋、陈耀真等,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怆惶内迁到华西坝。一本《齐鲁校友沧桑录》,记下了齐鲁师生通过沦陷区,历尽艰险来到成都的故事。而我的老父亲,抗战时的华西学子,生前曾给我讲过——

有一条溯水而上的木船,载着十几名齐鲁师生,来到成都水东门。由于涨洪水,船老是靠不拢岸。迎接他们的华西学子,拼命喊“齐鲁,加油!”一边套上纤绳,帮助拉船;船上的齐鲁师生,帮助船工一齐摇桨,拼命喊:“华西,加油!”在岸上船上一片“加油”声中,木船终于靠了岸。

往事如烟,散淡于历史的天空。83年过去了,无论是“华西”还是“齐鲁”,说到彼此,有一种不可言状的亲切感。

齐鲁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走下飞机,也觉得:偌大个机场,实在冷清得瘆人!当大家在给家中发平安短信时,血液科的崔先泉医师发现了不远处,行进着一支队伍。他猜想,那边也可能是一支医疗队吧?

两只队伍,越走越近,隔着几十米宽的廊道了。

有人在喊:“喂,你们是哪儿的?”

“我们是齐鲁医院的!”

“我们是华西医院的!”

哦,哦,齐鲁的,华西的!83年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齐鲁”与“华西”相会华西坝,共赴国难;83年后,“齐鲁”与“华西”,会师天河机场,共战疫情。

听,131人的华西医疗队,以滚滚川江的涛声在喊:“齐鲁,加油!”

听,131人的齐鲁医疗队,以巍巍泰山的气魄在喊:“华西,加油!”

苟慎菊说,我们喊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整个大厅如春雷震响,如山呼海啸!

感谢齐鲁医学院的崔先泉医师,用手机拍下了“山川相遇”的瞬间,几十秒的视频,一夜间点击上亿。网上评:“北协合”“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全出手了,这是“王炸”!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