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计算机博士的进阶之路

来源: 2020年10月11日 作者:华西临床医学院

北国的冬不比蓉城,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出声响。川大博士生刘大一恒像往常一样,坐在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认真地盯着电脑上的编码,一待就是半天。

出于学术交流和了解产业界实际需求的目的,刘大一恒目前正在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参加为期1年的实习。在这里,他从事着自己研究领域里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工作。在实习期间,他和同事们的一项工作成果被微软研究院AI头条、机器之心等AI知名公众号报道。

刘大一恒,人如其名,有恒心、懂坚持。因为坚持,他斩获各类奖学金,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保研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3+2+3”项目;因为坚持,他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类竞赛,从校级到国家级、亚洲级乃至全球级;因为坚持,他在研究领域深度耕耘,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论文12篇,其中9篇已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成为该领域的冉冉新星。

最好的安排,从玩游戏开始

学习计算机专业,是刘大一恒自小的愿望。这个愿望,是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萌芽、生长的。

幼儿园时,刘大一恒在父母的工作单位里与电脑游戏结缘。从那之后,游戏走进了他的世界。“小学二年级时,家里买了电脑,一到周末,很多小伙伴们都到家里玩。”

那时,他很喜欢玩一款游戏,其中有一个关卡,需要通过文字解密来确定12345这五个数字的排列顺序。而当时只有8岁的他,连游戏里的文字都认不全,却想到了通过“暴力枚举”方式破解的办法。在胡乱尝试了很多组合都没有解开密码后,刘大一恒想到了用草稿纸记录下尝试过的密码以防止重复尝试的方法。

“这个时候我发现,如果我按照从小到大的‘字典序’来尝试的话,一定可以找出最终的密码,于是我按12345、12354、12435……这样‘字典序’的排列方式一个个地去试,最后试了约100次,试到43215的时候,终于破解了密码。”这一无心之举,为刘大一恒争取到了“自由”玩游戏的机会。“爸爸在看到我写满有规律数字的草稿纸时特别惊讶,认为玩游戏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从此就很支持我玩游戏。”

高考时,刘大一恒的志愿表中只有一个专业——计算机专业。“我很幸运,来到了川大,在这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至今,电子游戏仍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个人接触过很多类型的游戏,比较喜欢RPG、策略类游戏和MOBA类游戏。”

现在,刘大一恒也喜欢玩一些流行的游戏,比如王者荣耀和王者模拟战,且都玩到了荣耀王者段位。他更喜欢偏策略类的益智游戏。“毕竟年龄慢慢大了,手速和反应没以前快了,只能拼拼策略了。”刘大一恒打趣道。

兴趣+主动,在竞赛中成长

大一开始,刘大一恒便开始参加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先后获得ACM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微软创新杯”等省级国家级奖项十余项。

刘大一恒说自己参加竞赛,只是因为兴趣,“我享受在比赛中挑战自我以及和队友们一起奋战的过程,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最后的ACM“退役赛”让他印象深刻。2015年9月,刘大一恒大四刚开学,参加了ACM-ICPC程序设计亚洲区域赛(沈阳站)。当时,他刚刚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计算机专业“3+2+3”本硕博连读,“虽然是大四,其实相当于研一,所以今后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科研中”,因此他称这场比赛为自己的“退役赛”。

为了这场比赛,刘大一恒团队准备良久。从大一下开始接触ACM并利用假期练习,到大二上进入学校的ACM集训队,刘大一恒训练了两年多的时间。他的另外两名队友,更是从大学刚开学甚至高中开始就为该比赛进行着长期而艰苦的训练。

这场比赛,也以浩大的声势迎接着它的每一个挑战者。比赛吸引了全国乃至部分国外近200支高校队伍参赛,要求以三个选手为一队,使用一台电脑现场编程,在5小时内解决10个难题,耗时最短且解答最多的队伍胜出。最终排名进入前10%的队伍可获得金牌,排名20%以内的队伍获得银牌。“我们在比赛中一度处于全场第5,拿金牌很有机会。但最后还是因为一些细节失误以20多名的成绩结束比赛,只获得了银牌。”说到结果,刘大一恒有些遗憾。

“比赛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刹那,我意识到,我的本科生涯已经结束了。”刘大一恒说,“虽然比赛结果略有遗憾,但在ACM集训队训练的那两年,为我后来的研究生生涯打下了坚实的代码基础,这对我后面的科研非常有帮助。”

高频度地参加竞赛更让他养成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一般情况下,参加竞赛的人会主动学习很多东西,就我而言,我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这使我受益良多。”

好奇+坚持,论文是最好的奖励

从接触游戏开始,刘大一恒对计算机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因为喜欢,所以好奇,所以想探求更多的东西。”直到现在,刘大一恒也时刻保持在专业领域的好奇心,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查文献、提出解决方案。

在进行学术研究伊始,刘大一恒遇到过一个大困难:研究大方向与导师一致,但感兴趣的小方向处于“尚未开发”的状态。刘大一恒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生成,他所在的实验室之前没有专门做这个方向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几乎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这让刘大一恒的研究起步有些困难。 “比如选题上少有参考,实验、代码、数据等都得靠自己摸索,研究的切入点也主要靠自己尝试和探索。”

中途,他也曾想过放弃。“完成第一篇论文后,我发现斯坦福已经有人做了和我相似的工作,却做得更好。”这个时候,刘大一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但是我的导师一直鼓励我坚持下去,这一坚持,就快四年了。”

最后,刘大一恒在该领域发表了数篇论文,并在顶级会议ACL上发表文章。据了解,这是川大学生第一次在该会议上发表论文,该论文更被四川省计算机协会(SCF)评选为2019年年度优秀学生论文。

截至目前,刘大一恒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12篇论文,在国际顶级会议期刊AAAI、ACL、TASLP等发表9篇论文,并先后受邀前往温哥华WCCI、佛罗伦萨ACL、新加坡国立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际会议和机构作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

“知乎专栏”“世界第一”

除去做实验、写论文,刘大一恒还有一个写“知乎专栏”的个人爱好。研一和研二期间,出于梳理专业知识、督促学习、分享交流的目的,刘大一恒开始在知乎写“揭开知识库问答KB-QA的面纱”的专栏文章,至今已更新13篇文章,并“一不小心”达成个人学术专栏多次被AI领域TOP5公众号转载,累计阅读量超20万的成就。

“揭开知识库问答KB-QA的面纱”专栏在知乎上收获了“干货满满”“期待下一篇”“本科小白深深感激”等好评。同时,专栏文章也受到学界关注,“当时写的过程中就有AI领域权威的公众号paperweekly等联系我,希望能转发我的文章。”

随着文章影响力的日益增加,不少网民期待作者能继续更新文章,知乎网友“吃酸奶只舔盖”评论称,“感谢作者分享,整个专栏已经看完,干货满满。可惜貌似已经停更了?”对此,刘大一恒表示,博士期间有一些更重要科研要做,专栏文章可能要等到毕业之后才会再写。

去年,刘大一恒所在团队在Google AI举办的世界性竞赛Natural Question上排名世界第一,超越IBM、Google、MSU等研究团队。对这一成果,刘大一恒很谦虚,“这个比赛还没有结束,且是实时排名,虽然我们团队目前排名世界第一,但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有人超过我们,所以要不断努力”。

研究生期间,刘大一恒有70%的时间都在做科研,他认为应该趁着年轻,努力奋斗,不负韶华。但同时他也注重生活体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累了的时候,喜欢玩玩游戏,看看电影,唱唱歌,运动一下,和大家一样,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生。”

未来,他期望能继续做学术。科研上,他希望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一些对人们生活、对世界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许春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