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仕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医生,也是华西医院支援武汉的第一支医疗队队员。作为感控医生,他负责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为一线的医务人员保驾护航,降低他们感染的风险。
大年初一,他随队出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战“疫”前线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点滴感悟,虽然很长,但值得耐心品味。
■ 1月29日
两次遇到暖心的志愿者司机
今日的天气更加晴好,路上的车辆也更多了,阳光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好。今天也发生了几件很暖的事。
早上扛着我们医院发来捐给红十字会医院的去污地垫,步行去医院。正在路口等红灯,一位开出租车的师傅看见了,立即停车在我面前让我上车,免费送我过去。师傅是地道的武汉人,戴着口罩。他说这段时间他都在免费接送援助武汉的医务人员,看到我穿着救援队服又拿着东西,就立即喊我上车了。在车上他反复表达了对我们医疗队的感谢。质朴的语言,温暖人心。
第二件事,也是被车送。把地垫送到医院后,我接到电话,通知我去四川省刚到的第二批医疗队驻地,对他们进行感控培训。3公里多,走路花的时间太长,准备坐车。路边一个开私家越野车的小哥看到了,也主动要送我过去。
车上还贴了志愿者车队的标识,近期他都自掏油费,开自己的车接送前线医务人员。我问他家里人都还好吗,他说都好,家里就他和妈妈,都很平安,除了消毒用品不好买,生活用品还是比较充足的,他没事就出来接送医务人员。小哥戴着口罩,但看得出来挺帅气。不过,他的人品更帅。
像他们这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无数平凡的热心人,汇成了一股暖流,温暖着武汉这个寒冷的新春。
晚上,整个医疗队还组织大家为近期过生日的队员集体庆祝。虽然简单而短暂,大家都戴着口罩,但温暖的氛围还是让口罩下的脸庞挂上了笑容。
同时,我们华西队伍负责的病房传来一个好消息。一个感染新冠肺炎的准妈妈核酸检测阴性,症状也基本消失,明日就准备出院了。她和爱人跟我们的队员们合了一张影,口罩之下,也能感受到她久违的笑容。
我想,这个世界总还是有更多的阳光和温暖的。
■ 1月30日
感控小组又来新增援
今天的天气更加晴好,只是我的随笔写得愈来愈像流水账。
工作的琐碎事情就不细说了。今天我们感控小组又增加了四名新成员——昨天新到的第二批四川省救援队感控人员。感控小组力量的增强,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做好全体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工作。
关于优化医务人员通道,我们发生了有趣的激烈讨论,我想这种讨论是非常积极的,也能不断促进我们改进工作。
经过病房里几天的相处,我们华西医疗队的医护和患者的关系都比较融洽。大家听到患者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谢谢。
有个阿姨特别可爱,看到一次我们就会说一次谢谢,还主动要求跟每一名病房的医疗队队员合影留念。每次合影她都会带着笑容,握紧拳头、竖起大拇指,给自己、给我们、给武汉,也给整个中国加油。他们诚挚的谢意和淳朴的笑容就是对医务人员最好的鼓励。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光明和爱是更多的。
医患一心,医患互爱,定能早日战胜病毒。
■ 1月31日
医护个个是心理护理小能手
连续好几个晴天了。
疫情的数字还在持续增长着,但对医务人员来说并不见得是坏事。因为检测的试剂盒越来越多,我们也能早点确诊患者,将非新冠肺炎的患者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我们援助的医院理得越来越顺,重新规划的病房也逐渐走上正轨;感控流程也逐步规范。为重新收治门诊患者打下了良好基础。
病房中也在焕发着生机。之前的病房中,病人太多,医护人员压力巨大,疲于奔命,与患者之间缺乏交流,病房里弥漫着恐慌和疲惫的情绪。在医疗队进入病房后,大家的压力减轻了许多。我们华西医疗队的医护老师们,个个都是心理护理小能手。除了积极协助和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还时常陪患者们聊天,开解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脸庞上有了笑容。在昨天那位可爱阿姨的带动下,好多个房间的阿姨叔叔们一起主动加起油,还让大家整齐喊口号,请医疗队拍视频给大家加油鼓劲。
窗外的阳光似乎照进了整个病房,带来一股积极而温暖的能量。
相信阳光终究会赶走阴霾的。
■ 2月1日
“妈妈,我想你,有成都到武汉那么远”
抵达武汉已经一周了。病房的工作和我们感控小组的感染防控工作也步入正轨。目前为止,我们四川医疗队全体队员保持平安。相信情况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只是前线的节奏很快,快到没有太多时间思念家人。好在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便利,每天都可以抽点时间和家人视频。距离因科技而缩短,思念却没有因之而减少。
家中两岁多点的“小棉袄”还无法理解什么是疫情和病毒,也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每天只能在视频里相见。不过,每每视频的时候,她还是会问,爸爸,你去什么地方了呀?清脆的、还带着些奶气的声音,通过手机的电波,跨越了上千公里的距离,传送到我面前。
很平凡,于我而言,却是那么动听。偶尔,“小棉袄”也会因为爸爸没回家,流露出一丝丝哀怨或生气的情绪。也许,她现在还无法理解,但我相信,等她长大了,一定会为爸爸的选择感到骄傲。
这样的一幕幕,每天都在医疗队员的房间里上演。我们华西医院呼吸科的护士老师谢莉,8岁的女儿在她上班时,多次尝试视频通话无果后,给她发来了这样一句话:“妈妈,我想你,有成都到武汉那么远。”她听了潸然泪下。
我们都是平凡的一员,有着平凡的家庭故事。每个人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都无法不思念亲人。但每个人都仍然义无反顾地奋战在这里,不曾退缩。因为,只有暂时放下对亲人的思念,穿上白色战衣,才能给病房中那一个个苦痛的脸庞再次带来希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职责,也是誓言,不那么崇高,却有让人坚持的力量。
■ 2月2日
为一线的医务人员保驾护航
今天的工作强度有些大,一直忙碌到将近晚上12点。
但今天颇有成就感。亲自参与到医务人员更换防护服的通道流程现场更改工作中,尽管防护服下的内衣湿透,但总算基本定型,已是现有条件下相对最好的选择。因为动手参与到工作中,被红十字会医院负责通道的护士长很是感谢了一番。我想,目前我就相当于他们医院的一员,不能做光说不动的“砖家”,因为有时我们嘴上一个轻松的决定,带给他们的可能就是无数的汗水。
改完的通道更为流畅便捷,污染的风险更小,也受到了医疗队一些专家的肯定。能为一线的医务人员保驾护航,降低他们感染的风险,也是我们感控工作的价值体现之一。
今天我们华西医疗队接管的病房又传来好消息:一口气出院3人。病房的护士老师们说,出院的时候几个患者和家属脸上都写满了喜悦,不停地跟医护老师们说谢谢,辛苦你们了。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也许,疫情的局势还难以让人轻松,但只要能带给大家笑容,一切都会好的。
是的,只要能带给大家希望,只要能早日战胜疫情,我们的所有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愿生病住院的人们都能早日回到那个想回却回不去的家,愿大家都能早日上街,没有阻碍地呼吸和笑谈。
愿大家都平安。
■ 2月3日
的哥带我游武汉
上午的工作依然在快节奏中过去。为了帮一线医护们查看脱防护服的程序,减少污染的风险,我们感控小组分组在每天下班高峰期,守在脱污区督导大家脱防护服,有问题现场提醒和纠正。尽管饿着肚子延迟下班一小时,回到酒店近下午两点才吃上午饭,但能帮大家不被污染地脱掉战衣、平安下班,很值得。
昨日夜间,我们四川省第三批医疗队也已抵达武汉前线,防疫力量在持续增加。下午我接到通知去为战友们做感控培训。培训的第一句话我就说:“请大家放心,我们第一批医疗队已来十天,全体平安,只要做好防护,一定能平安凯旋!”大家马上以热烈的掌声响应,不是为我鼓掌,而是更有信心地为自己加油。讲解加现场示范穿脱防护服的培训下来,嗓子有些嘶哑了。不过,能为大家提升信心,也很值。他们支援的医院跟我们不再是同一家,驻地也远在30多公里外的武昌。来武汉十天了,还一直在医院和酒店两点一线间活动。今天借去战友驻地才有机会看了看这个城市。
送我们的的哥邱师傅是最近一直在接送四川医疗队的志愿者司机,大哥很热心也很健谈。他说他的家就在我们路途中不远处,不过从大年初一开始也没回过家了。问他想家吗,他说想,但他离家近,我们支援的医疗队千里迢迢都来了,能为我们做点事,他觉得值。路途中大哥充当起了导游,一直在给我们讲武汉的风土人情。返程的路上还绕了点路,带我们从黄鹤楼旁和武汉长江大桥上驶过,横贯了武汉三镇。大哥真是个好人。
以前想过来武汉,或许是旅行,或许是出差,或是去人满为患的武大看樱花,或是去挤不上去的黄鹤楼凭栏望长江。但从未想过以这种方式来到这里。
我们的车迎着夕阳的余晖向东驶去,又浸沐着夜灯的灿烂向西驶回。路上的车很少,像是凌晨三点的景象。看不到汉阳造,凭吊不了武昌起义;没有古琴台聆曲,也没有晴川阁临江;去不到东湖泛舟,更登不了万里长江第一桥。
从有管制的长江大桥匆匆驶过,去时的江波浩渺,归时的夜灯闪烁,似乎都无法掩藏这座见惯风雨的长桥此刻的寂凉。正如夜间刷屏的武汉视频所言,这座繁华的城市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安静得有些悲壮,安静得让人心疼。
然而,那些依旧辉煌的灯光,那些处处闪烁的“武汉加油”灯语,显示着这座城市的坚持、坚强与倔强。
所以,我们来了,更多的我们来了,成千上万的我们来了。还有更多像司机大哥一样的志愿者、热心人,都行动了起来。全中国都行动了起来。
病毒在蔓延,但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无论疫情的数字怎么增长,来援之后,我的信心都不曾动摇。只要万众一心,必将战而胜之。武汉,我们等你。
■ 2月4日
被出院患者的感谢信“催泪”
今天又被戳了一下泪点。
我们华西医疗队牵头负责的病房中,两名今日出院的患者为我们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封感谢信。信的内容如下:
华西医院罗教授、刘教授带领的医务护理人员辛苦了。
响应党中央的召唤,来到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治疗肺炎感染患者。对待患者是精医品德,认真负责,对患者护理服务态度很好,似对待亲人一样对患者。
我们病房都有共同感觉,我们感到每天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等,工作起来很不方便,但每天坚持在岗位,完成医护任务。没日没夜,忘我工作,使我们敬佩这些来自华西的医务护理人员。
您们是英雄,学习您们身上体现的白求恩精神!
非常时期,他们无法去制作精美的感谢信。只是一张从病房借来的草稿纸,几句朴实的感谢言语,却是我们医务人员收到的最好礼物,使每一个坚持在一线的我们眼含热泪。
并不是要特别表扬我们医院,不过这是进入前线以来,我看到的第一封对医务人员的感谢信。我想,信中描述的一幕幕,现在每天都在前线的病房中上演,所有医务人员都在这样坚持。能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早日康复出院,回到那个想念的家,是我们最热切而平实的愿望。
而他们的一句感谢,如同拂过大地的春风,让所有在压力下奋战的医务人员备感温暖,也倍增信心!
春风拂过,花终究会开的。
■ 2月5日
护士耀之老师的外婆去世了
今天是个有些悲伤的日子。
我们华西医疗队的护士耀之老师的外婆去世了。
出发驰援武汉之前,她匆忙和外婆见了一面。90岁的老人知道了自己从小带大的外孙女要去疫情前线,没有挽留,只是叮嘱她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还为她唱起歌儿壮行。外婆的歌声也许已不再悠扬婉转,却充满了对外孙女的爱。
如今,支援前线的12天过去了,正如外婆期望的一样,耀之老师一切平安,我们医疗队的战友们也都还平安如初。但老人却等不到疼爱的外孙女回去了。对耀之老师而言,世界上最好的外婆离开了。但她却因为奋战在千里之外的武汉前线,连回去送老人家最后一程都无法做到。
她哭了,哭得让战友们心疼。但疫情特殊时期,队友们也不能聚集起来去安慰她。连护士长冯老师想抱抱她也只能忍住,隔着口罩给她眼神的鼓励。
她不哭了。她说,要调整好状态,继续战斗!她一定会保护好自己,平安回去的时候再去看外婆。
耀之老师,好样的!我想,这样也是对老人家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奋战在前线的医务人员都有难以割舍的亲情,但无论多么难舍,大家都暂时放下了,毅然来到了前线。有告别的不舍,有不告而别的心疼。像耀之老师这样跟外婆道别却成永诀,更令人洒泪。
但我们还是来了,还是坚持着。不需要大家铭记,只希望大家能够全民一心,全力配合国家的政策,早日打赢这场战争。让病人们早日回到家园,也让前线的白衣战士们早日回到那个想念的家。
愿所有前线奋战的战友和家人都平安健康。
耀之老师,一起加油!
■ 2月6日
始终还是相信,善良的人更多
昨夜睡得偏晚。凌晨入睡的时候下起了雨,雨有些大,雨声从开着的窗户里传进来,惊扰了睡熟的梦。
今日的雨下了一整天,撑着伞走在下班路上,微寒。快要连成线的雨滴击打在路面积起的水坑上,把水面上摩天大楼孤零零的倒影击得支离破碎。
这场春雨下得有些急了,少了润物细无声的温柔,或许是想帮我们早点冲走这场疫情吧。
刷消息的时候看到一些负面消息。我一向乐于以最大的乐观去揣测人们的善意,也乐于传播正能量。只是这些消息着实令人失望。心底在这场寒冷的春雨中滋生了一些负能量,不评价也罢。
不过,我始终还是相信,善良的人们更多。这个社会还有更多的满怀善意的人们在为这场疫情而努力着,默默付出着。有在一线奋战的警察、军人,有加班加点提供物资的后勤人员,有为雷神山火神山奋战的建筑工人,有免费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司机,还有千千万万正在为打赢这场战争而奋斗的人们,无法一一讲述。
他们,都值得我们为之而努力。
战友们,不要气馁,这个世界依然是阳光和温暖更多。
而且,今天也有个很好的消息,武汉方舱医院正式开始接收患者。随着越来越多确诊的轻症患者被集中收治,相信对于控制传染源、减少病毒传播会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拭目以待。
■ 2月7日
医院第三批队员已抵武汉
白天的时候雨停了,空气依然湿冷。今天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我们华西医院第三批医疗队131名队员已抵达武汉前线。看着队伍誓师出发的视频,尽管已来一线14天,依然热泪盈眶。华西医院和齐鲁医学院在机场的偶遇会师也看得人心潮澎湃。
紧接着,协和来了,湘雅来了,复旦、中山也来了,各大医学名校齐聚武汉携手抗疫情。全国各地还有更多的战友们也来了,对抗疫情的一线力量越来越壮大。白衣战士们前赴后继,我相信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倾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尽快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也再次请所有的人,全力配合国家的政策,勤洗手、少出门、戴口罩,坚决不聚会,每个人都将是消灭这场疫情的功臣。
不要让白衣战士们孤军奋战。
来吧,一起加油!
■ 2月8日
元宵节,想起母亲的肉馅汤圆
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武汉不知不觉已半个月,今天元宵节了。有些想念母亲做的汤圆。
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家的传统都会吃汤圆,元宵节当然也是。我们家的汤圆对有的朋友来说算是黑暗料理——肉馅汤圆。我从小就爱吃,比乒乓球还大一点的个头,能一口气吃十几个,多少年了,还馋这一口。
中午跟父母通了视频,他们今天还是吃了肉馅汤圆,可惜我没能吃到。母亲说,等我完成任务回家再做给我吃个够。
口水当时不争气地流了出来,连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还在流。那是关于童年和家的味道。
今天从红十字会医院下班出来的时候,猛然发现,医院前面的一片绿地里,梨花和桃花都开了。前日的一场春雨尽管有些微冷,还是给这个春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尽管阳光还没有再次洒满这片煎熬中的土地,但终究是开花了。
我想,在下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这些春花会开得更欢快。
开花总是让人愉悦的。在我们华西医院牵头的病房中,好消息也在增加。
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我们收到患者的感谢也越来越多。尽管条件有限,在医疗组长罗凤鸣教授、尹万红教授的带领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尤其是我们第一批医疗队的队长罗凤鸣教授,为人低调务实,兢兢业业,用最少的人手,带领着整个病房在有限的条件下高效运转着,为红十字会医院尽量多分担收治病人的压力。
今天听说一件有趣的事。由于整个医院的中心供氧压力不足,绝大多数病人基本都是用以前传统的氧气罐供氧。但氧气罐沉重,还时常需要费力搬动。罗教授看到护士老师们搬动吃力,就亲自上阵搬起了氧气罐。对于一个医学名校的大教授来说,这样的行为即便不必大书特书,但至少也非常少见,非常亲切了。至少,当班的护士老师们心中都涌过一股暖流。
正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罗教授带领着我们华西的白衣战士默默努力着,为早日打赢这场战斗贡献着扎实的力量。而一股股这样扎实的力量,汇聚成了一股寒风中的暖流,滋润着这片大地。
相信我们一定能胜利,就像春雨过后,花一定会开放。
■ 2月9日
医院门口的花又开了一些
天终于又放晴了。阳光晒得人很舒服。
医院门口的花又开了一些,越来越明亮起来。
单位的领导发了张医院门口的照片,蓝天白云,红柱黑瓦,颜色分明。清新明丽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春天终究是来了。
在家乡,在各地,在疫情肆虐中心的武汉,都来了。
今天,驰援前线的四川省第六批医疗救援队300人也已抵达武汉。前后已有近千人的川军医疗队来援。而全国又将整个湖北按地级市划分,16个省份分别对口支援一个地级市。全国的力量集中到一起,全力帮助武汉和整个湖北。更多驰援的队伍,都纷纷上路出发。这样的阵仗,也只有在我们国家才能看到。战胜疫情的信心,如同这温暖的春光,越来越盛。
在脱污区帮医务人员督导脱防护用品的时候,看到大家明显比刚来的时候更熟练和稳健,触碰污染面的情况也明显减少,连日来的辛苦“站岗”也相当值了。
晚上,我们华西医疗队牵头的重症病房开了一个会。会议确定了接下来病房的管理策略,重点是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华西积累的管理经验更高效地管理现在的病房,为国家每天公布的死亡数字少增长一点、治愈的数字多增长一点贡献力量。这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而我的工作,则是尽可能帮助在一线的医护们降低感染的风险。
高效而务实,是华西一向的风格。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帮到更多的患者。也希望我的努力,能帮到更多的一线战友们。
一起加油,不让武大的樱花孤独开放在这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