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全团队在Nature Plants发表论文

来源: 2020年10月11日 作者:生命科学学院

本报讯 近日,由四川大学牵头,我校与华北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题为Prickly waterlily and rigid hornwort genomes shed light on early angiosperm evolution(《芡实和金鱼藻基因组揭示被子植物早期演化》)的论文成果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我校为论文第一单位,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刘建全教授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同时,刘建全教授与我校席祯翔教授、华北理工大学王希胤教授、哈佛大学Charles C. Davis教授共同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被子植物也称开花植物,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植物类群;其早期的快速演化被达尔文称为‘讨厌之谜’(Abominable mystery),主要分支之间的演化历史始终存在争议。被子植物主要为陆生,在早期被子植物中也出现了水生生活的类群。《芡实和金鱼藻基因组揭示被子植物早期演化》研究成果,对两种早期演化分支的水生植物代表种:芡实和金鱼藻,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装配出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序列,通过与其它代表性陆生被子植物代表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被子植物早期的复杂演化历史。值得一提的是,Nature Plants同期还配发了题为Aquatic angiosperm ambiguities answered(揭晓水生被子植物演化之谜)的评论文章,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解读和点评。该研究发现被子植物的五个主要演化分支——金鱼藻、睡莲类(芡实为代表)、木兰类、单子叶植物和真双子叶植物——早期都经历了独立的多倍化事件,芡实最近还经历了一次基因组加倍。

该研究利用多个数据集和多种方法的构树分析表明,无油樟和睡莲类依次是其他被子植物的姐妹群,同时推测金鱼藻是真双子叶植物的姐妹群。研究还发现,除杂交外,不完全谱系筛选可能是早期被子植物辐射分化过程中,引起主要分支之间基因树、或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分支关系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该研究对于阐明被子植物中主要分支的演化次序和生境转变,同时为后续生命之树,特别是水生被子植物适应性演化、不同类群加倍事件的研究都提供了基本框架。

被子植物是人类大部分食物的来源,并为地球光合作用和碳固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为认识被子植物早期辐射演化历史提供了证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