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担最重要的责任!

来源: 2020年10月11日 作者:刘姝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校积极履行高水平大学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我校华西医学的整体优势,先后派出五批由华西医院(175人)、华西第二医院(26人)、华西第四医院(12人)医疗骨干组成的医疗队奔赴武汉,积极做好地方疫情救治和支援湖北工作。

这是疫情期间,奋斗与坚守的点点滴滴……

从1月25日我校第一支援鄂医疗队出发到4月7日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归来,我校派出的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抗疫一线连续奋战74天,共收治846人,治愈467人,转出254人。逆行出征,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援鄂医疗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誉和各大媒体的连续报道。

4月21日,学校举行隆重仪式欢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外派医疗队结束隔离凯旋返校。

我校援鄂医疗队紧急出征

驰援武汉疫情

疫情发生后,学校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李言荣等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学校第一时间广泛组织动员医疗队奔赴湖北,驰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

一份份请战书、一枚枚红手印、一句句“我报名”,我校医护人员们纷纷主动请缨奔赴抗击疫情最前沿。“去战斗!我们肯定要成功!我们肯定会成功!”,1月25日大年初一早上8点,我校华西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部党支部书记乔甫作为四川逆行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第一人,乘坐动车奔赴抗疫最前线。同日,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中心等部门的20名医护人员紧急出征,驰援武汉抗疫一线。为继续支援武汉疫情防控工作,2月2日、2月7日、2月13日、2月21日,我校陆续派出192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参加疫情救治工作。

出征前,王建国书记代表学校向援鄂医疗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希望大家发挥华西国家医疗队作用,用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精心组织、科学施救,坚决打赢防疫阻击战。李言荣校长十分牵挂援鄂医护人员,多次关心援鄂医疗队工作情况,对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表示感谢,并叮嘱大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充分展现华西医学水平,早日平安归来。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承担最重要的责任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阻击战、总体战面前,我校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召唤,义无反顾、主动请缨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舍生忘我、夜以继日投入到疫情救治中。

从大年初一开始,199名医护人员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武汉协和肿瘤中心新冠肺炎Z9病区开展救治工作,集中优势力量,采取一人一策,利用各种可能的治疗手段,科学精准地救治了重症患者。13名医疗队队员在武汉五医院和湖北省委党校方舱医院开展患者心理干预工作,同时负责四川1456名援鄂医务人员的心理保健及营养保健工作。

疫情面前,213名援鄂医疗队队员不畏艰险、深入一线,与全国各地支援力量一道,同湖北人民携手并肩、同心战“疫”,为夺取全国疫情防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挥华西优势

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在湖北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华西医院第三批次援湖北医疗队受命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整建制接管两个危重症病区,是全国援湖北医疗队中承担任务最重、工作强度最大、持续战斗时间最长的医疗队之一,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4月7日,在四川援湖北医疗卫生队最后一批队员凯旋的接机仪式上,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领队、我校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介绍了驰援武汉开展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相关情况。

面对千方百计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我校华西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结合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实际,与进驻医院紧密衔接,创新采取“三早原则”:早期评价病情变化,早期精准呼吸支持,早期多学科协同,开展新冠肺炎危重症、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极大提高了新冠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病亡率。

同时,医疗队还成立了“华西-武大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按照华西医院的科室管理模式和制度对科室的医疗、护理实现与本部同质管理。团队还依托学科联盟建立的远程信息平台,在华西医疗队接管的武大人民医院四个病区之间,武大人民医院与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之间、武汉市与湖北省其他城市之间以及武汉市与华西医院本部之间实现常态化危重患者远程多学科病例讨论(MDT),充分发挥了华西优势,做到高水平同质性医疗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重症患者。

发挥多学科优势

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为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我校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派出涵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中心、重症医学科、心理卫生中心、实验医学科、放射科、急诊科、心脏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代谢科、消化内科、老年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科等科室213人的医疗队队员,同时根据疫情和患者人群分布特点,特别配置呼吸治疗师、老年医学科、肾脏内科、心血管内科、风湿免疫科、中西医结合科及心理、医院感染、医学气体工程师等人员。

“比接到回家的消息更激动的,是一名患者治愈出院。”华西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赵毅表示,他们所救治的一名35岁的新冠肺炎重症女性患者,被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救治时已经生命垂危,血氧低到已经无法测量的程度。这名患者最终能够起死回生,得益于被称为“王炸团队”的华西医院“重症小组”和“护理小组”。为了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华西医疗团队通过多学科会诊,为这名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安装人工肺等措施,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这名患者4月6日最终被治愈。

“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救治,尤其是重视多器官功能的支持,在后期对于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的治疗非常必要”,康焰强调,借助先进科技远程会诊,可以帮助缩短救治距离,提高效率。这在此次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担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联合专家组组长的康焰,牵头组建了重症救治MDT讨论组,每天下午都会定时组织华西医院三个批次的援鄂医生以及华西医院本部的专家进行远程多学科的危重症病例讨论,为每位危重症患者提供一人一方案,并且是最优化的方案。

援鄂医疗队凯旋归来

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4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留守武汉的最后一批141名援鄂医疗队队员,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从武汉平安飞抵成都。至此,我校援鄂医疗队213名医务人员全部凯旋,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

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我校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李言荣,我校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等到机场迎接。

在迎接仪式上,省委书记彭清华肯定了医疗卫生人员坚持科学救治、精心护理,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圆满完成各项救治任务,立下了英勇抗疫、拯救生命的赫赫战功。他对我校派出的医护人员给予了肯定,并指出我校派出的华西医疗队占整个四川援鄂医疗队的主体。“岁寒出征,春来凯旋,你们是最强逆行者,也是最美四川人”,彭清华在讲话中叮嘱大家安心休养、补足能量,以最佳状态回到亲人身边、回归工作岗位,重整行装再出发,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决胜全面小康、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我校213名援鄂医疗队队员逆向行驶、驰援武汉,用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为湖北为武汉打赢防疫阻击战做出了川大华西人的贡献。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74天,我校支援武汉共同抗击肺炎疫情得到了中央、武汉地区和群众的广泛赞誉,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中央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还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的七次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教育部官方微信“微信教育”公众号以《微视频|战“疫”,我们在一起:四川大学篇》为题,对我校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援鄂医疗救治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进行了全面、深入、生动地展示。光明日报以大篇幅对我校华西医院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进行了深入报道;登载了我校李言荣校长的署名文章《“医学+”“信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报道了我校充分发挥文理工医多学科优势,以学科交叉、医工融合为抓手,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公共卫生教育,如何破题发展》为题,刊发了我校副校长张林教授署名文章,阐述了我校针对优化公共卫生医学教育、深化公卫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和思路措施。

疫情如令,责任如山。援鄂归来后,我校医护人员再次整装出发,奔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黑龙江绥芬河新战场,为国家、全球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川大人的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