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在这场对新冠肺炎的阻击战中,一批成长起来的“90后”,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毅然接令,英勇无畏,舍小家,为大家,纷纷奔赴抗疫第一线。
他们用信念点燃自己,用青春诠释壮丽,如春风抚慰着那片受伤的土地。
他们肩负起了国家重担,成了不可或缺的战“疫”力量。
他们有的刚参加工作、还没结婚;有的成家有了几个月或几岁的孩子。他们给世人一个大大的惊讶:这群昨天还备受长辈呵护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2020年战“疫”,祖国放心地把接力棒交到了他们手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护士周娴,就是他们当中最普通的一员。
虽万千险,吾往矣……
一组数据令人惊叹:全国上下奔赴湖北参加抗击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4.2万多名,有1.2 万多名是“90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出的123名护理人员中,“90后”就有47名,占比38.2%。
“90后”,这个战“疫”的青春方阵,被人们称为前线“最美花朵”。
来看看周娴吧。都说好山好水出美女,可不,出生在青城山脚下一个小山村的她,高挑的个儿,飘逸乌亮的头发,白皙的脸上闪动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配一个动听的名字——周娴,真不知那灵秀得令世人神往的都江堰市给了她多少的恩赐哟!
通往小学的山弯小道,霞光穿绿荫,听鸟鸣,闻花香,哼着歌儿蹦蹦跳跳,一天天长大。
做一名白衣天使,是她儿时的憧憬和梦想。2008年,汶川地震,四面八方的白衣战士爱洒都江堰,一份感动铸就理想。那个夏天,中考成绩出炉,该填志愿了,她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一路走来,如沐春风,周娴打心眼里感谢这个时代,她深感自己是个幸运儿。
采访华西,我见到这样一份履历:周娴,1994年4月生,2010年进入华西医院实习;2011年进入华西参加规范化培训;2013年定科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2018年参加中国国际救援队。这是她青春激荡的靓丽轨迹。
今天的周娴,不满26岁,已经有一个幸福的小家,两岁半的女儿菲菲,活泼可爱,老公段力,多才多艺的空军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从事视觉艺术。春节即将来临,段力的工作接近尾声,周娴的假期值班时间也定下来,他们一切都计划好了:年前带上女儿回都江堰外公外婆家,晚上放烟花,让菲菲妹妹体验过年的气氛,年后回广安老家看爷爷奶奶。
一切都在期待中,而一切也在变化中。
2020年1月20日,各地新闻都开始陆续报道疫情。段力对周娴开玩笑说:“老婆,你作为国际救援队的成员,是不是有可能会被抽调帮助武汉控制疫情哟?”她也笑着说:“有可能的哦!”
殊不知,疫情越来越严重,一场没有硝烟的鏖战即将爆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开始在网上发自愿报名登记表。那天,他们一家三口在家休息,周娴把所有资料都填写完成后,举起手机对段力说:“老公,我报名去武汉哦。”没等段力回话,她就直接点击了“提交信息”。
段力是个简单而乐观的人,心想:报名就报名吧,事态也不会发展到那么严重,应该不会去武汉的。于是,笑着回答妻子:“那肯定要去啊,在这个时候要挺身而出。”后来,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疫情越来越严重,周娴的科室和她所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同时都在发布自愿报名去武汉的信息,她都主动一一报名,加上医院的报名,周娴一共3次报名。她是铁了心要去武汉。
2020年2月6日23:00,周娴刚把女儿哄睡着,手机突然响起:去武汉的通知来了!
尽管已有思想准备,可还是觉得这一天来得太突然!
通知要求第二天一早就要从华西医院出发,周娴意料中,却又措手不及。不用说,注定这是一个不平静的夜!好在段力当兵时参加过“4·20”抗震救灾,颇有经验,早早地就为她准备了奔赴前线的个人物资。现在,他们一家正住在都江堰娘家,小两口需要连夜赶回成都。紧急又不舍,得与爸妈告别。周娴知道爸爸妈妈都很担心,她内心也很复杂,借助让女儿抱抱外公、外婆,她也抱了抱爸爸、妈妈。他们不再年轻,爸爸已经60多岁了,满手的老茧,是他种地、养猪、榨油的积累,辛勤劳作的见证……
赶回成都小家,已是凌晨一点。一进屋,段力就赶紧帮周娴收拾行李,其间他上了几次厕所,周娴知道他,一紧张他就会上厕所。晚上睡觉,他紧紧抱着她,她的眼泪不停地流,和段力在一起这么久,分开从没超过一周。段力对她有太多的不放心,她听到他在抽泣。她擦了一把他脸上的泪,嘱咐他照顾好女儿和家里,照顾好自己。这一夜他们都无眠。
早上起来,吃了婆婆煮的煎蛋面。要出发了,可女儿不让她走,大哭,婆婆也哭了。她们相拥一起哽咽着什么也没说,最后,她喂了一颗糖给女儿,女儿才和妈妈说再见。女儿很乖,在报名去武汉前她就给女儿说:妈妈要出差,打病毒、救人。女儿喊道:妈妈加油!这让周娴很欣慰,又很不舍。
从接到通知到出发,周娴一直收到来自同事、朋友、亲戚发来的信息,为她加油、打气。她很感动,只是觉得这真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一件自己义不容辞的事情,就像当年汶川地震大家都来帮我们一样。科室护士长杨梅和同事们为她们准备了一大箱物资,包括各种常用药、尿不湿、卫生巾、维生素、酒精、消毒片等。
太阳快要升起来的时候,古朴雄伟的华西行政楼前,站着130余名由医护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华西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他们身着制服,沿阶梯整齐排列,威武雄壮。周娴就在其中,她所在的华西胸外科,这次一共派出了两名护理人员,另一名也是“90后”女护士,叫朱英。
融入救援方阵,周娴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她感受到了一个团队的力量。
宣誓仪式开始了。她和队友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慷慨激昂的声音,响彻美丽的华西校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出发!”随着领导一声号令,周娴和队友们陆续登上大巴车,去往机场。一路上,领导的动员讲话,不时在她耳边响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毅然接令,只因为肩上的使命。
生而平凡,却不凡。火速行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赴重疫一线,虽万千险,吾往矣……
2020年2月7日17:05,华西第三批医疗队抵达武汉。
风儿不会回头
周娴坦言:踏上战“疫”的征程,虽说是年轻骁勇,壮志满怀,但一想到“新冠肺炎”这几个字,还是会心跳加快,有些打怵!想想嘛,单凭国家启动“一级响应”,就该知道事态该有多么严重!在名声赫赫的华西从事护理工作9年了,没少砺炼,没少锤打,什么病人没见过,但,即将前往救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会是什么样?等待着自己的病人和病房会是什么样?一切都是熟悉的,而一切又都是陌生的。她将怎样面对这一切?
2月8日,到武汉的第一顿早餐,周娴吃得并不勉强。尽管馒头、鸡蛋,都是半成品的那种,冷冰冰的,这对美食之都成都来的小妹子,是有点为难。不过,周娴没有挑剔,抓起冷馒头就啃,一口气吃了两个,外加一个冷鸡蛋。
科室同事朱英,周娴管她叫朱儿,见她吃兴蛮高,又帮她打了半碗面,清汤的。周娴闻了闻,只有猪油和胡椒味,想起了临行前婆婆给她做的煎蛋面,这没法比,不过还得吃。周娴说:“我们是来救人的,不是来享受的,为了自己的抵抗力,得多吃。”两人吃着,说着,笑着。
吃完早饭,开始了紧张的培训,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主管技师乔甫老师,给他们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防治知识的培训。让周娴打怵的是传染病尸体护理,在学校从书本上学过,但上班这么几年还从来没有实际操作过。培训老师让他们心态保持稳定、自我开导、自我减压,不要去想明天病房将会是怎么样。
接下来,穿脱隔离衣的训练又开始了。授课老师反复强调,穿脱隔离衣,是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不能有半点的差错,得多练习几次。当天每个队员都练了3-4遍,直到像穿自己衣服般熟练。一想到明天就要进病房,周娴就感觉自己练得还不够好,真的有点紧张。
下午,组长通知女护士剃头发。要在平常,这些爱美的女护士们谁会愿意?这次忍痛割爱,但大家都没有一丝犹豫。周娴很爽快,抬手摸摸飘逸的长发说:“头发没了还可以再长嘛,剃了头发会很凉快,来,剃我的!”朱英也说:“短发的我们,更加美丽!”
下午晚些时候,发物资了,口罩、帽子、鞋套、垃圾袋、擦手纸、方便面、香飘飘奶茶、棉签。洗完澡收拾完已经快23:00点了。今天华西救援队还上新闻联播了,呵呵,不图什么,只求给女儿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明天就要正式上班了,周娴加油!
2月9日,吃了早饭,医护人员开会了,分组、排班。周娴被第一次排班,时间是20:00-00:00,组长是周娴熟识的高慧,华西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来到武汉是周娴他们护理组的组长。周娴一直觉得高慧很优秀、很能干,有她当组长,周娴平添几分信心。
分组后,组长高慧组织全组5个成员再次练习穿脱隔离衣。让周娴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做错了一个步骤:还没取下护目镜,就先把手套给脱掉了。要是在病区现场,这样的失误,就等于自己在谋杀自己!这事让周娴想着就后怕。也深深地自责,她问自己,若不能战胜自我,到了医院现场还怎么战胜病毒?她再次调整心态,自己给自己打气:从学校到华西医院,一路走来,什么时候这样胆怯过?那股与生俱来的冲劲儿哪里去了呢?勇敢些,相信自己一定能平安完成任务回成都。
晚上,工作微信群里响起一首歌,歌名叫Heroes In White:“年夜饭上告别爸妈,别担心我很快回家,告诉孩子抱歉没法陪她,为了更加需要你们保护的大家……”这首歌是华西医学生为奋战在一线同行创作的,很动情,在华西官网抖音上很火。许多人都被感动流泪了,周娴也是。正如歌中所唱,她和同事们都是为了孩子、家人、朋友、同事、同胞,来奔赴一线无声的战场,义无反顾,既来之,则安之。
晚上8:00,周娴穿上隔离服,全副武装,走进病区……
第一次在陌生而充满恐惧的疫区上班,周娴处处小心翼翼,就连每跨出一步,都像要踩响地雷似的。好在这第一个班,没安排她进隔离病房,只是熟悉病区工作环境、房间、病员病历等各种情况。
隔离服隔不断的情谊
有过第一次上班的经历,第二天走进医院,周娴感觉步子轻松多了,不过,一想到今天上班要进隔离病房,心情还是有些紧张,这里住着重症患者,毕竟,被感染的医护人员那么多。来到门口,定了定神,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周娴,加油,你是来救人的!”便一步跨进病房。
这时,同事李帅正在给32号病床的一个病重患者戴氧气面罩。这是一位老爷爷,意识有些不清,还患有老年痴呆,不知老爷爷啥时挣脱了手腕的约束,摘掉了氧气面罩。李帅帮他处理时,他还在挣扎乱动,周娴赶紧前去帮忙。
这间病房内住着3个病人。由于病房只剩下一个清洁工,忙不过来,病房地面上散乱着不少东西,像好久没人打扫似的,更增加了恐惧感,仿佛整间屋子都被病毒包围着、笼罩着。幸好穿有严密防护服和戴了N95口罩,别人看不清她惊恐的表情。
重新把老人安顿好后,周娴看到他呼吸不畅的艰难表情,他的眼睛期期艾艾地望着她,突然伸出枯瘦的手抓住她的手,抓得很紧。老爷爷的动作吓得周娴哆嗦了一下,但她很快镇定了下来,她知道他比她更恐惧。周娴拍着他的手,安慰道:“爷爷别怕,带上面罩舒服一点。”
爷爷似听话的孩子,真的安静了下来。可能很疲惫,很快就睡了。
31号床也是一位老爷爷,还没有休息,他用武汉话问周娴:“你们是换了一批吗?”
周娴说:“是的,我们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爷爷似乎不知道华西医院,愣怔地看着她。她又解释道:“我们医院在全国排名第二呢,您放心,会好起来的。”
周娴正要转身要离开病房,老爷爷拉住她的手,不舍让她离去。周娴了解病人的心情,他们被隔离,没有亲人来陪伴照护,他们的内心孤寂又苦闷。
她安慰老人:“爷爷,好好休息,才会打败病毒。”
老人点着头,慢慢地松开了拉她的手。周娴感觉到护目镜笼罩了一层雾气,她知道自己流泪了,到门口时,她又回头对老人说一句:“爷爷加油。”
一连4天与病人密切接触,周娴感到隔离室并不是那么恐惧,里面的病人都是那么的和蔼、友善而又脆弱,每天,周娴都默默地关注着病房里的每一个重症病人,她决心用亲人般的关爱,去缩短医患间的距离。
病房连着心房。42床的那个阿姨,除了新冠肺炎,还患有糖尿病,周娴对她格外记挂,每次走进病房上班,第一眼就是看看这个床位,她生怕某一天这个床位突然空了起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