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学校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精神为行动指南,坚持“百姓所需、政府所急、川大所能”,聚焦问题短板,创新帮扶举措,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对甘洛县、岳池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以扶贫干部为支点,构建了“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模式,近年来先后选派了十多名干部人才到帮扶县挂职。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川大扶贫干部的所思、所感、所想,以及他们的扶贫心路历程!
周娓,在2019年学校选拔“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克服家庭困难,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凉山州甘洛县挂职人才办专职副主任。期间,她组织各级人才培训20余场,完成人才培训等汇编资料15万余字,参与考察干部10余人,走遍甘洛县28个乡镇,多次参与“脱贫攻坚”大型督查工作,圆满完成扶贫任务。
挂职期间,她不畏艰难,走进群众,秉承校训,勤勉工作,积极维护川大形象;高质量、圆满完成相关工作,挂职考核“优秀”,得到当地领导及群众的一致好评;还利用专业优势助力甘洛文旅产业发展,研究、宣传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又梦到了你,大渡河大峡谷上的“悬崖村”……
从甘洛县城驱车近一小时到达甘洛、汉源、金口河交界处,一座宏伟的大桥豁然于眼前,这就是深溪沟大桥。大桥横跨大渡河,气势恢宏,桥下河水滚滚,两岸皆是悬崖峭壁,抬头仰望峭壁似与天际相接,山顶云雾缭绕。站在大峡谷谷底,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壁立千仞”一词顿时闪现在脑海里。
大渡河大峡谷是四川境内最长、最险、最窄、最深、最雄、最奇、最幽的大峡谷,两岸山脊的平均海拔约2600米,最高点是峡谷北岸海拔3236米的大瓦山,峡谷的平均谷深约2000米,最大谷深约2600米,比世界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542米,最窄处两岸仅10米,比之前公布的世界最窄大峡谷——虎跳峡还要窄20米,被赞“雄比三峡,险胜峨眉”,可想而知其雄奇深幽。
你也许会好奇,在这样的大峡谷上,为什么要修这么一座大桥?你可能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之上竟然会有人居住!没错,这里就是你曾经或许在电视上看到过听说过的“悬崖村”之所在。我有幸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帮扶团队一行现场考察旅游资源,全程攀爬上“悬崖村”。这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自亲身攀爬后,那人、那山、那水、那峡谷、那悬崖、那陡峭的天梯、那狭窄的山路,多少次进入我的梦里,挥之不去……
“悬崖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境内,现称二坪村。村上现有村民近500人,百余户,传说是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的部队后裔。据载,1861年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此时据骆秉章奏章所书太平军尚有三四万人。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在大渡河东线防御的清兵来到对岸,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其中,石部三千人被王松林收编,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大树堡。后来,两千人中有七百余人过河,或遣散或被杀。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余老幼存活外,几乎全部被杀。
传说虽无史料可查,但也或可一信。从当地服饰、头巾、图腾、建筑风格等来看,也可见一斑。最有说服力的是村上还保留着一杆红缨枪,据当地村民讲述,由于是躲避战争杀戮,居住险恶之地,所以几乎断绝与外界往来,历来对外也不敢宣称是石达开部队后裔,只是代代口传,为了让后代知道祖先的来历。而且当时凉山彝区是奴隶制社会,杀戮抢夺、买卖人口是常事,不敢说明来历也是可以理解的。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在悬崖上用藤条和木头搭建“天梯”,逐渐与外界有了交流。
现在,从大渡河大峡谷谷底经深溪沟大桥驱车,经过险峻的“山路十八弯”可达田坪村,之后便没有了公路,只能一路步行攀爬。田坪村古称“一坪”,因每过一级陡峭的悬崖后有一阶较为平缓的区域而得名。一坪之上有二坪,二坪之上有三坪,据村民所说,三坪之上还有四坪、五坪,只是如今有人居住的最高处仅到二坪,可以由天梯攀登上的也仅到三坪,三坪主要是放牧之用,基本无人居住。山路崎岖狭窄,陡峭险峻,只能一人通行,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攀爬到二坪,全程约需两个多小时,途经三级悬崖峭壁,无路可行,这也就是“天梯”的所在。在十余丈高的悬崖上用藤条和木头缠绕而成的悬梯,别说爬,光看一眼就已经腿脚发软,而且山雾缭绕多雨,木梯上长满了青苔。往上,胆战心惊,向下,万丈深谷,真正是进退两难。但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
2009年,“悬崖村”上的小学教师李桂林夫妇,20年如一日坚持在村上教书,无私奉献,被评为“感动中国双百人物”。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用藤条和木头缠绕而成的悬梯旁架设了钢梯。我们攀爬的虽已是钢梯,但站在钢梯上,手紧紧抓住扶手,身体几乎与钢梯贴在一起,双腿打颤,不敢回头。每爬完一级“天梯”之后的路也几乎需要手脚并用,尽量将身体贴近山体。尽量避免回头看,以免眩晕滚下山谷。能在“悬崖村”上安家居住的人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无欲则刚”。如今村上早已通了电视网络,虽面对着山外的花花世界,繁华万千,而那一方人,依然愿意守在祖先居住的地方,繁衍生息,扎根耕耘。
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会忘了这些人,坚持初心,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安置的新居正在如火如荼的修建中,通往大山另一侧的盘山公路亦基本竣工,这一方集鬼斧神工自然景观、浴血奋战历史传说、感动中国奉献典范的小村也有望被开发成旅游胜地。贫穷不可怕,拥有不惧险阻、敢于攀登的坚毅品质才尤为珍贵。扶贫要扶志,扶贫先扶智。面对着险峻恶劣的环境,其实又怎么不是一份得天独厚的资源呢?或许多少年后,“悬崖村”将会是凉山北大门上一颗闪耀的明珠,熠熠生辉。
无欲则刚,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无法用言语来置喙,或许更无法为世人所理解。它,就在那里,屹然不动,震撼着能理解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