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为四川大学举办的“5?20”以购代捐活动做产品展示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学校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精神为行动指南,坚持“百姓所需、政府所急、川大所能”,聚焦问题短板,创新帮扶举措,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对甘洛县、岳池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以扶贫干部为支点,构建了“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模式,近年来先后选派了30多名干部人才到帮扶县挂职。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川大扶贫干部的所思、所感、所想,以及他们的扶贫心路历程!
从中原农乡到西南彝区
我出生在河南省淮河之滨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农村成长,对土地、对农耕方式、对农业生活怀有亲切而深厚的感情。为此,当我就职于四川大学,又在四川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就想能够在广阔的农村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喜欢思考问题、乐于投身于有挑战性的事业中去,这种性格也驱使我参与援边和扶贫事业。
2014年起,我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在新疆工作了三年。这是我和少数民族地区“结缘”的开始。圆满完成援疆任务一年后,四川大学组织部又征询我的意见,是否愿意到凉山州甘洛县参加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正是凉山乃至全国脱贫攻坚进入最关键的“攻坚”阶段,这激发了我乐于接受挑战的天性,于是欣然接受安排,于2018年10月离开妻子女儿,来到大凉山甘洛县这片土地,以援彝帮扶干部的身份,在西南彝区延续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缘分。
2018年12月,我被任命为甘洛县挂职副县长,分管县文化新闻广播电视旅游和四川大学帮扶工作。
认识甘洛:
发挥彝区的文化旅游资源
甘洛县是凉山州的“北大门”,是凉山彝区与四川北部汉地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彝、汉、藏等多民族共居的区域。
我原本不喜欢旅游,自存在甘洛分管文化旅游工作之后,出于熟悉业务的需要,我一改自己的喜好习惯,到甘洛各地走访,领略到了甘洛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险峻雄奇的大渡河大峡谷、美丽的高山草甸九环胜地和高寒湖泊“牛角海”、“圣山”吉日波和“鬼山”德布洛莫、“清溪峡”灵关古道、古韵犹存的海棠古镇;这里还有独特的尔苏藏族文化、土司文化;还有誉满凉山、蜚声国内的彝族民歌、彝族服饰以及省级物质文化遗产“甘洛杆杆酒”和“彝族刺绣”……
除了实地走访,我还深入分管部门调研,与干部职工拉家常、交朋友,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对文化旅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全盘了解的基础上,我感觉对甘洛的文旅资源开发大有可为。
甘洛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资金长期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一直吸引不到游客和商家,致使甘洛的旅游业至今仍是一片处女地,这让我感到焦虑茫然,也让我每天都在思考、为之努力。
当地的特色民居和古村落都是可以和“绿水青山”相提并论的宝贵财富。于是,我极力地去保护它们。经过努力,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境内两河乡马尔朵村董家坪古院落、镇西古道荞麦山段等多处特色村落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洛清溪峡“灵关古道”,自古就是贯穿凉山南北主干道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直到今天,古道上还可见到历史上的青石板和深陷的马蹄印。这条古官道对于理解历代王朝与西南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但由于年久失修、又被洪水冲刷,古道有所损毁。我积极对接、请教州局、省局,最终拿出了请求国家总局给予支持的维修方案和资金申请报告,尽管落实还需要时间,但感觉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回首脱贫攻坚对县域内交通往房等的极大改善,细细品味甘洛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正在开展的多景点详规编制工作,想到近两千万的中央财政资金对甘洛旅游发展的支持,我仿佛看到了甘洛县这座“金山银山”即将散发出的希望光芒。
情系斯觉:
建设彝区新乡村
我是斯觉镇的联乡县领导,同时,斯觉镇格布村是四川大学帮扶的贫困村。来到甘洛以后,我把斯觉镇与格布村纳入自己的工作规划,促进当地教育发展,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模式,建设平安美丽智慧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从乡村振兴的长远来看,“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脱贫攻坚工程倡导“扶贫先扶智”,人的教育、观念提升了,对地方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而对人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借助四川大学的教育力量,参与到斯觉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学改革中去。
2019年春节后,我向学校报告,争取川大派遣教师进行幼儿支教。在后勤保障部、校工会、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和校友会等部门大力支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川大启动了“四川大学-甘洛校地合作扶贫项目之幼儿教师支教”项目。该项目每学期选派2名川大附属幼儿园优秀老师到斯觉镇中心幼儿园支教,并赠送学习用品、生活用具等。
刘天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幼儿园的老师,她和川大二幼李恒文是第一批到斯觉镇的支教教师。他们把川大幼儿的教学日程和教育理念引入斯觉镇中心幼儿园,使教学方法更为科学。他们还利用山区的自然材料来美化教室环境,把幼儿园布置得充满童趣,吸引了孩子们,使他们热爱学校,喜爱上学。仅仅一个学期,两位老师就开辟了幼儿教育新气象,把原来属于中下水平的斯觉镇中心幼儿园打造成为了甘洛县示范幼儿园,得到甘洛县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中央电视台就川大帮扶斯觉镇中心幼儿园的事例采访了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太平。侯校长深情地说:“我们的老师看着幼儿小朋友们有这么大的进步,他们眼睛里都闪动着幸福的泪花。我们这项工作是值得的,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的轨迹。同时,让这里的家庭有了新的希望和未来。”侯校长的话代表了我和其他帮扶队员以及支教老师的想法。
取得这些成绩,川大相关帮扶部门领导也更倾心于对该幼儿园的打造。我也想进一步扩大帮扶的影响力和受益面,便有了打造远程示范教学平台的想法。2020年6月,在川大财务处的帮助下,我们引进了中国建设银行成都市自贸区分行的援助资金近40万元,完成了平台的建设。该系统包括四川大学3个附属幼儿园、新斯觉镇(原斯觉镇、原尼尔觉乡、原拉莫乡)1个中心幼儿园和10个幼教点的远程教学设备和网络,实现了川大幼儿园远程向新斯觉镇11个点位的示范教学以及斯觉镇中心幼儿园向10个幼教点的示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幼儿教育支教规模。该平台还可以在未来进行扩容推广,具有明显的可复制性。远程示范教学,还能拓展城市与农村的孩子之间的心灵上的交流,在不同方面激励着孩子们的进步。
川大对口帮扶的格布村位于斯觉镇附近,有243户,11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0户,719人。在脱贫攻坚工程中,格布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18年格布村退出贫困村序列。贫困户的住房问题、用水用电问题均得到圆满解决;村集体经济从零增长为2019年的13.36万元;群众的教育、医疗也得到保障。总之,格布村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在这个基础上,我带领格布村帮扶驻村工作队的小伙伴们探索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来促进格布村的进一步提升。我来甘洛前,四川大学校友企业和格布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森谷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经营活动有限。通过考察,我认为大凉山丰富而优质的特色农产品是一大宝贵资源,便构想出“实体种养殖产业+商贸”的模式来发展集体经济。
这个形式的创新之处在“商贸”环节。我的意图是实现消费者(师生)-集体经济-生产者的多方共赢。如何实现多方共赢?一方面,我们购进特色农产品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产品质量要好,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让他们得到消费实惠。另一方面,作为帮扶单位的四川大学师生职工数量众多,生产方和贸易方的出货量有保证,也能使他们赢得利润。
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我们带着美好的意愿进行尝试探索,结果令人欣喜。经过我们的努力,共谈妥了“阿尔镶”竹荪、“凉山雪”系列奶品、大凉山车厘子等几个产品的销售,并通过川大相关部门向老师们销售;与蔬菜产地村进行合作,向川大食堂供货,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还为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经贸活动为格布村集体经济创利三万多元。川大教职工对产品质量和价格也比较满意。我认为这种扶贫方式是可以长久进行下去的。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又以格布村集体经济的名义帮助校友企业销售口罩,获利一万多元;开展“520”以购代捐线上活动,“格布村展望专合社”销售产品32万余元。
为了降低物流费用,我们采取团购集中到货配送方式。由于人手不足,四川大学驻村干部吴先国、吴永超、席旸玺充当了搬运工。到了晚上,他们双手颤抖,吃饭时差点连筷子也拿不稳。我为这些年轻干部们的担当奉献精神而感动。
州委主要领导在格布村调研,对该模式的运用和发展十分认同。2020年全州表彰了40个“凉山州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甘洛县有两个村,其中就有格布村。
在发展“商贸”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实体经济发展。在四川大学扶贫办的领导下,我们在格布村建立了30亩反季节蔬菜和稻菇轮作基地;在斯觉镇引进了万寿菊种植、香椿芽种植;建设了气雾培高效农业大棚;督促森谷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进行整改促进健康发展等。目前,格布村的高附加值、多元化产业已形成,并兑现了每年给村民的分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在发展经济之外,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村级社会治理水平,如何将格布村建设成彝族人民的乐土?一年多的帮扶经历,尤其是分管的脱贫攻坚文化专规中的应急广播项目,让我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建设一个集远程教育、安全监督和智慧音箱于一体的乡村社会治理平台。
平台的首要功能是实现远程教育。我们通过网络和视听接收设备,让四川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辐射到格布村,乃至甘洛县,实现多个党支部结对共建,让贫困村的党建工作在四川大学优秀党支部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第二个功能是开展“公共安全”视频监督。主要用来动态监测村内社会治安、疫情防控、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及自然灾害点、产业基地等重点防控区域的实时情况。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导建立“居家安全”分级视频联络系统,让外出务工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了解家居环境变化与家人动态;让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和其他特殊人员遇到困难能及时寻求帮助,让关心不再受时间地域限制。第三个功能是“智慧音箱”,这是集应急广播、新闻宣传和音乐播放为一体的广播收音系统,它将让格布村处处充满新农村乡村旅游的气息。
发挥川大优势:
扎实开展教育—智力扶贫
我在甘洛县开展帮扶工作,背后支持我的是整个川大。为此我感到很幸运,川大领导及各部门、各学院,是我们这些在脱贫攻坚一线“战斗”的保障和“大后方”。由于我在县上是分管川大帮扶工作,所以还有管理川大帮扶团队的职责。我们的帮扶队员任劳任怨、作风优良,赢得了甘洛干部群众的好评,我感到很自豪。
我认为从高校选派教职工帮扶贫困地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对地方来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培养地方人才,发展地方文化。对于高校来说,也能够了解现实,开阔视野,结合复杂的现实来进行理论研究。
在甘洛任职,我常常想,如何更好地调动川大资源,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如何更好地搭建川大与甘洛的互动桥梁。
“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是我和川大艺术学院合作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个工作本身是我分管的文化专规方面的重要内容,演出场次是考核指标之一。不过,甘洛县本土缺乏专门的演职队伍,难以组织成规模的演出。于是,2019年6月,我与川大艺术学院联络,请他们派遣师生到甘洛来演出。
艺术学院吕志刚教授和工会主席、舞蹈系主任李延浩教授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记得当时我们谈到,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帮助甘洛县文广旅局完成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的任务,还可以成为学院的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艺术下乡,师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脱贫攻坚工作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爱国情感;能够了解民间的艺术和文化,体会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9月21日至9月28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代表团一行44人,长途跋涉开赴甘洛,分成两个小组与甘洛当地民间艺人一道深入6个乡镇开展了22场演出,为广大农村群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每场精彩演出都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喜爱。整个下乡惠民演出完全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70周年,也是甘洛县脱贫“摘帽”之年。作为分管副县长,整个春节我都沉迷在酝酿策划活动中,没有认真陪过家人一天,我特别盼望假期早点结束,好将沉淀整理好的新思路和新年新景象激发出来的新动力快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甘洛脱贫攻坚加油鼓劲,呐喊助威。
彝汉双语“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快闪活动的视频拍摄,是一个成功的文化作品。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广旅局组织当地艺术家、群众共同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这个作品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来临之际,以中共甘洛县委、县人民政府名义隆重推出。该快闪被学习强国、央视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等20多家媒体采用播出。
2019年,针对川大党委委托文学与新闻学院创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项目,我建议校党委将报告文学项目从前期围绕书写川大帮扶事项,调整到考察彝区全面的脱贫攻坚工作。这个建议获得四川大学和甘洛县广泛的支持和认同。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讲好甘洛脱贫攻坚故事、展示甘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深挖甘洛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商贸活动,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察,我策划了“甘洛首届文化旅游活动周”大型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目前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下一步我将继续听从学校号召,继续坚守扶贫岗位,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精神在甘洛帮扶工作中充分展示出来,团结带领四川大学帮扶团队,自觉担当起时代重任,进一步推动四川大学在人才支持、教育培训、智力帮扶、医疗援助、产业扶持、消费扶贫等全方位的行动,与县内其它帮扶力量和甘洛县干部群众一道,齐心协力,为提高甘洛县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顺利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