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川大华西

来源: 2020年11月16日 作者:川大校友王化洲之子 王幼来

(王化洲,山东人,1938年考入西安西北联大,因抗战,1939年转到华西协合大学,于1945年毕业后到部队参加抗日医疗救治工作,1953年春季参加重庆抗美援朝手术队,任队长。今年7月,儿女将其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的历史史料捐给了川大。)

七月我和妹妹首次来到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父母亲五十年代调到东北,我们兄妹是在北方长大,没有来过华西。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谈起华西坝,抗日时期,他们都在此就读,母亲就读齐鲁,父亲求学华西。遗憾的是,他们一生没有机会再回到母校。这次来成都,我们的内心深处感觉是代父母回华西坝,看看熟悉的教室,看看常谈到的钟楼。所以,想了很久,把文章叫“再回川大华西”可能更贴切。

今年华西医学成立110周年!经商定,我和妹妹来到学校,完成父亲生前物品捐献工作。

父亲毕业于原华西协合大学医学专业,1944年底与同学们一起走入部队,投入了抗日的医疗救治工作。在他一生中,又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这三次反击外来侵略者的工作,尤其以抗美援朝时间最长,工作最危险。近年,我们也陆续发现了他保留的当年一些物品,和学校商定,将其中一些当年的物品,捐献给川大华西临床医学院院史馆。

捐献物品活动在华西校园办公楼举行,早年间称怀德堂,这座1919年完成的建筑还在使用。我们到访时,外墙正在维修中。这里和很多大学到处新楼的感觉不同,很多建筑保留得很好。细想想,百年华西若缺了历史的痕迹,还有什么可回味?据说怀德堂曾经遭遇过一次火灾,但愿她能够平平安安地再过百年。

前来参加活动的以年长朋友偏多,尤其有很多华西子弟,他们自小相识,有些人父辈参加了西南抗美援朝医疗队,我们虽然初次见面,真的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这次捐献的物品以父亲抗美援朝期间用品为主。

抗美援朝期间使用的挎包

父亲出国前部队发的物品,几十年过去了,还保留了下来,记得自己3-4年级时,曾经上学用过一个学期,那时哪懂她的珍贵。挎包没有拉链或扣子,就是靠绳子扎紧。照片上可以看到,时间长了,又用蓝布条做了一个带子。

我特意近距离拍了一张挎包照片,带子十分简易,带子的铁扣,看上去也挺特别了。挎包上的字依稀可见,仔细看可以认出,写着“中国红十字会抗美援朝总会国际医疗队第二十一队王化洲”。记得早年间字迹看得清楚,岁月把这都变得模糊了。不过,父亲的字体我很熟悉,这是当年留下的笔迹。

抗美援朝期间的战斗总结

这份总结的背景,我在《一封尘封了66年的战斗总结》文章中,做了详细介绍。父亲当时在第七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工作,赴朝担任重庆抗美援朝医疗队队长(中国红十字会抗美援朝21国际医疗队)。这是配合60军医疗救治工作的总结。他们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的全过程,这是其中60军181主战师的重要一仗,181师和兄弟部队一起,全歼南朝鲜军一个团,成为抗美援朝期间的经典战例之一。

这个战斗总结,一共六页纸,纸有些发脆,看上去页面有些发黄,但是,字迹都还清楚,详实地记录了战救工作的全过程。

战斗总结是去年底在家中发现的。算起来,是66年前的事情了。

缴获美军的战利品

印象中,父亲在朝鲜战场带回两样战利品,一件是美军使用的水壶,可惜早年遗失了。再有就是缴获美军的纱布卷,宽约8厘米,直径约1.8厘米。这物件在各地纪念馆中还没有看见过,留到院史馆展出,也许比它本身的作用还大吧。

早年工作手稿

这次带来了几页父亲早年工作手稿,家里有两台打字机,应该是解放前买的,小时候,经常看见父亲使用,这些手稿应该就是早年留下的。那时外教多,英语要求也高。听说学校毕业论文都要求英文写作。另外是他们的画图能力突出,几笔勾出来,简洁明了。当年父亲曾给一位美术学院教授看病,随手画出的图,让教授赞叹,和他朋友讲,王主任画的图比我们好。医生的图也许更实用些。这次到学校听说当年的解剖课有画图内容,让学生大都受益,尽管不知是否有道理,但是,今天的医生大都不会画图,确是事实。

废旧纸板上的歌

父亲给我的印象,除了是位称职的医生外,他也喜欢体育、音乐。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听父亲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是50年代初由著名作曲家李劫夫作曲。50多年过去了,父亲浑厚的中音歌唱声,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到今天,听到这首歌曲,心情就不平静,就会想起父亲,他利用新衬衣后边的纸板,手写了很多歌曲,包括很多外文歌曲。有时就会唱一唱,这个习惯他坚持到晚年。

华西医学中心医院管理处韩宇参加了会议,代表学校颁发了捐赠书,并邀请我们参加建校110周年的庆祝活动。

在捐赠活动中,有参加抗美援朝的两支医疗队的后代,他们父辈分别是1951年和1953年参加西南抗美援朝医疗队,华西协合大学不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输送了大量医学精英,走上前线,救治伤员。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期间,华西许多医学精英,同样不顾个人安危,投入抗美援朝第一线,救治那些“最可爱的人”。他们多数人,在后来岁月中,家庭和个人都经历了很多坎坷,有的人甚至走得让人痛心,但他们真的是一批最可爱的人!我们不可忘记。

在捐赠会上,我们向大家介绍了父亲生平,从山东老家开始的求学经历。抗战期间,在原华西协合大学完成学业,赶上国家危难之时,他先后走向抗日、抗美援朝的前线,多次遇险,没有畏惧,作为军人,一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他在不同医院,先后负责外科方面工作,(志愿军总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尤其是战伤外科和骨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勤勤恳恳工作一生,救治了无数病人,一直到七十岁才退休。

这次我们捐献父亲生前物品,也是代父亲对母校的汇报,感谢学校多年的培养。七十五年过去了,这一代人已经逐渐离开了我们,希望他们能在我们视野中,停留更多时间。

我们把父亲早年保存物品捐献给学校,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在我们心里,这是最珍贵的遗产,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期望学校能够管理好,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

和平不易,幸福不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