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6日,2020华西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院士论坛在我校召开。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杨昕,校长李言荣院士,生物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校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院士等15位两院院士和4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主持。
李言荣说,在川大华西转化医学大楼即将投入使用之际举办院士高端论坛对下一步如何使用好、发挥好这个平台非常重要、非常及时。他说,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单独列为科技工作的“第四个面向”,中央在规划国内经济增长第四极时也提出将成渝地区打造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些都涉及医学与健康,也为转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华西医学成立11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学人才,为国家和区域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学校正在以“医学+”和“信息+”为引领,加快推进医工结合的新医科建设和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该设施建成后将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高度综合集成、高度开放共享的再生医学与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的发展、加快成果应用及产业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
魏于全围绕建设背景、发展前景、总体建设方案、工作进展、后续重点工作等方面介绍了华西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
杨昕在致辞中说,华西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成,将有利于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有利于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我省发展实效,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对提升我国生物治疗研究的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学校继续加快推动华西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早日验收投入使用。同时充分发挥好项目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抢占转化医学研究的制高点,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我省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雷朝滋在致辞中说,四川大学牵头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转化医学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正面临从建设阶段向开放运行的阶段转变。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建设意义更加重大。他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特别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建立新机制、坚持高标准、推动融合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城市。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刻认识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高校科技创新和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充分汇聚各方面创新要素,有效发挥人才创新积极性,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创新引领责任。
李为民在主持讲话中表示,由学校牵头申报的生物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各级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转化医学两栋大楼均已封顶并计划于明年年初投入运行,这标志着定位于“国际一流、装备先进、高度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设施即将开启新时代的创新引擎。广大川大华西人誓将在转化医学中心的有力支撑下,全面推动“三中心一平台”建设,以“医工结合”为抓手,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华西医学努力奋斗。
院士论坛期间,刘德培院士、郑树森院士、陈志南院士及其团队、丁健院士、程京院士、韩德民院士、卞修武院士、张英泽院士、马丁院士、董尔丹院士、李校堃院士、张运院士以及宁光院士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他们分别围绕转化医学、健康医学、智慧医疗等领域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就建设“国际一流、装备先进、高度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设施带来新的启迪等内容开展了深入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