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1-22日,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49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多家期刊负责人共15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议。
11月21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四川省社科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天府新论》主编张志怀代表四川省社科联介绍了四川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现状,并祝愿本次论坛和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曹萍介绍了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情况。她表示,学校将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努力开辟新局面、作出新贡献。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在致辞中表示,一年多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地位有了较大提升,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学理性、政治性、思想性都有很大提高,中国学者在世界上也取得了话语权。开幕式由川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栓久主持。
大会主题发言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顾海良教授从思想、精神、风范三个方面,讲解了恩格斯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恩格斯思想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论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人格、才能、著作思想作出的科学评价。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教授重点阐述了19世纪80年代后,恩格斯关于欧洲革命的研究。北京大学王东教授指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本理论的一致性。在第二阶段,武汉大学左亚文教授、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复旦大学马拥军教授、四川大学李兵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此次研讨会采取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会议的参与度、辐射面和影响力,线上观看人数达到2万多人。主办方还提供了会议回看功能,方便广大师生线上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