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观《川大英烈》宣传片有感

来源: 2021年03月11日 作者:档案馆肖茜

1895年中国甲午战争惨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国兴我荣,国辱我耻,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实现中华崛起、民族振兴,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其中也有不少川大人。

1911年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而川大英烈张培爵、龙鸣剑、董修武、胡良辅就是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的元勋。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四川大学聚集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王右木、恽代英、杨闇公、童庸生4位烈士,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1928年,在震惊中外的“二·一六”惨案中,9名川大人袁诗荛、龚堪慎、李正恩、钱芳祥、张博诗、王道文、王向忠、胡景瑗、韩钟霖为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和反对军阀滥发劣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川大人为革命理想甘洒热血写春秋,上海“五卅”惨案中,回荡着何秉彝爱国的呐喊;南昌起义的硝烟中,闪现着田雨晴、杨达奋勇的身影;长征时期,刘伯坚、廖恩波、余泽鸿、修焘披肝沥胆,舍生忘死;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统治,彭明晶、苟永芳、杨国杰舍生取义,甘为民主献身;在血雨腥风的斗争环境中,曾莱、余宏文、饶更之、康明惠、陆更夫、郑佑之临危不惧,他们坚贞不屈,他们斗志昂扬,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抗日战争时期,缪嘉文、黄孝逴、陈其镕、顾民元、乐以琴、饶世俊等川大英烈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将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扛于肩头的家国情怀。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国民党反动派对狱中革命志士进行了大规模屠杀。重庆渣滓洞监狱遇难的10位川大英烈是江竹筠、马秀英、何懋金、郝耀青、蒋开萍、黄宁康、李慧明、张国维、艾文宣、胡其恩。

歌乐山下枪声未灭,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又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共有11名川大人在这场“十二桥惨案”中遇害。他们是杨伯恺、王干青、刘仲宣、缪竞韩、田中美、余天觉、方智炯、张大成、黎一上、王建昌、毛英才。

解放初期,粮食问题和匪患问题成为稳定西南局势,巩固新生政权的关键所在,在征粮剿匪运动中牺牲的川大烈士有刘则先、杨家寿、曾廷钦、王景标、庹世裔、王开疆、苏文、李树成。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四川大学共派出21名师生到部队担任翻译,其中有3名学生不幸牺牲,他们是袁守诚、林学逋、詹振声烈士。

翻开川大英烈们的斗争故事,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他们大多生于苦寒的家庭,长于艰难的时世。虽然他们中有的人家境优渥,如龚堪慎烈士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乡绅;有的事业有成,如缪嘉文烈士在从军抗日前在家乡兴办实业,创办了广汉县第一个缫丝厂和沙河桥农场,后又兼第一平民工厂厂长,兴办大米加工厂、火力发电厂;有的深受家人宠爱,如毛英才烈士在家排行第六,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从小被家人如珠似宝地呵护着长大……

但是当祖国呼唤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生活,投身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事业中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我和我的祖国联系在一起,便成就了一个个优秀卓越的“我”!

他们胸怀天下、兼济苍生、忧国忧民。龙鸣剑烈士曾经愤然写到:“我更何心事吟咏,愿提宝剑上燕台。”刘伯坚烈士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写成条幅,粘贴在自己寝室内,并铭刻在心。

王右木烈士三次更换专业,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尝试“教育救国”、“科技救国”转向通过改造社会入手来救国。他学府执教,泽沃群英,为大革命培育了许多骨干。他巴蜀搏火,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传遍全省。他艰苦创业,为四川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他英勇奋斗,给四川地区无产阶级事业开辟了广阔道路。

他们刻苦勤勉,品学兼优,多才多艺。袁诗荛烈士从小勤奋好学,入校时已有较为深厚的国学根底,在国文部的学生中出类拔萃。由于他学习刻苦用功,每学期考试的成绩,均为全年级第一。龚堪慎烈士自幼诵读四书五经,勤奋好学,会一手漂亮的书法。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体育生,当时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生张博诗烈士各科成绩极好,学习和革命两不误,被同学们亲切地用名字的谐音称为“博士”。胡景瑗烈士喜欢画画,喜欢戏剧,漫画画得惟妙惟肖,讽刺幽默,戏剧无论中西,几乎演什么像什么。何懋金烈士能弹会唱,缪竞韩烈士能歌善舞,音乐和舞蹈成为他们团结群众、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

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我”,会哭泣,也有温情的一面。

他们是父亲,是母亲。作为一名父亲,刘伯坚烈士在牺牲前对自身安危泰然面对,“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但却最挂念三儿能否长大成人,甚至操心三儿何时结婚为宜。作为一名母亲,江竹筠烈士在狱中对幼子无尽牵挂,深情厚爱。她把竹签磨成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嘱咐“孩子们不可娇养”,表达了对希望“孩子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殷切希望。

他们是妻子,是丈夫。作为妻子,江竹筠烈士深爱自己的丈夫,在彭咏梧牺牲后,她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悲伤之情。她在家书中这样写道:“这惨痛的袭击你们是不会领略得到的,家里死过很多人,甚至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今天这样叫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但江竹筠并没有被巨大的悲痛压垮,而是坚持“这条线只有自己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坚决向川东临委要求回到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刘伯坚烈士在临刑前还在挥笔疾书,谆谆叮嘱爱人王叔振:“不要伤心”,“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

他们是女儿,是儿子。作为女儿,毛英才烈士在狱中见到64岁老父亲时情绪非常激动。但是,当特务们妄图利用父女之情,动摇毛英才烈士的革命意志,威胁她如不屈服,今后不准她再与父母见面,也不准家里送东西来,断绝与家里的经济联系时,毛英才毫不动摇地说:“那没有什么关系。”作为儿子,林学逋烈士的父母得知他参军以后,数次写信要他回家一趟,让父母好好看看他。他回信安慰母亲说:“谁无父母儿女,谁不希望家人团聚。但一想到祖国的安全,便深感保卫祖国的责任。难道您老人家忘记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乐山的情景吗?等我和同志们打败了美国强盗,再回来看望您老人家。”

说得多好啊,谁没有父母儿女妻子丈夫,谁不渴望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但是当祖国召唤时,他们便毅然决然地舍弃“小家”、成全“大家”,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当我和我的祖国联系在一起时,便铸造了一个个意志坚定的钢铁战士!

斗争时的不屈不挠,被捕时的不卑不亢,监狱里的宁死不屈,临刑时的从容不迫。王向忠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但是他在《野火》上发表的《新陋室铭》是掷向反动派的投枪,引起了反动派的极端仇恨。胡景瑗烈士被捕时面对如虎似狼的军警,从容不迫地用特有的幽默口吻说:“走,走……走就走!走到、到……到哪里都可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呼口号,胡景瑗就这样永远地走了。江竹筠烈士身高只有1.49米,但就是这位身材娇小,看似羸弱的女子,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在狱中她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没有丝毫害怕,蔑视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杨国杰烈士牺牲时,一面以深情的目光,向围观的群众和战友告别,一面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军阀!”“共产党万岁!”敌人的枪声响了,口号声犹未停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碧血丹心铸青史,岷山峨峨话英魂,川大英烈们用鲜血写就的“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一路向前。无论时移世易,我们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乘风而进,奋楫前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