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角落》:

来源: 2021年04月13日 作者:李盛

初读李娟,是在一趟回乡的列车上。人声嘈杂,车声隆隆,但她的那本名为《记一忘二三》的小书,却令人沉醉。那时她已成名,凭借独树一帜的文字风格而斩获多项文学大奖,我却是在人们对她的热议消散后才来阅读她的作品,作为一个十足的伪文艺青年,实在有愧。

但乍一读你就会发现,她笔下的文字,就像是被她刻上了一个无形印章,那种清澈明亮,那股酣畅淋漓,让你如沐春风,相见恨晚。

李娟用她的方式,把那些最真实的生活、最质朴的情感用一种近乎稚拙的方式呈现出来,明明是一地鸡毛,却让你热泪盈眶。她就像是在一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孜孜不倦,生生不息,尽管生活可能赋予她许多愁苦和磨难,但她高亢嘹亮的歌声,依然如雄鹰般盘旋回荡在那片广袤天空。

在这个时代,李娟的文字无疑显得弥足珍贵,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无病呻吟,有的只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豁达和热忱。从那些动人的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她本可以比别人更有资格去抱怨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公,然后以一副饱经沧桑的口吻,说一些玄而又玄的话,以显示自己的通透深沉。但李娟却始终谨慎小心地呵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那里流水潺潺,那里虫鸣阵阵。

所以,我看到网友在评论她的写作时说道:李娟就做李娟吧,不要去模仿谁,不要去超越谁,倘若能够一直读到这样干净明亮的文字,那也是读者的一种福分。

对一个作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人在初涉写作时便给人带来足够惊喜,但一个作家好像又不能总是躺在之前的功劳簿上,所以便努力寻求突破,结果适得其反,既失了原有味道,又没有新的特点,颇有邯郸学步之嫌。

有人将李娟与另一位因描写塞外风貌而声名鹊起的作家刘亮程作比较,刘亮程更是被称作“中国当代的自然主义文学大师”。但我以为,虽然两人的散文都是以描写边疆生活、展现异域风情而引起关注,然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区别:刘亮程像是一位优雅淡然的隐士哲人,在竹林光影间点燃一支烟,然后在袅袅烟雾里向你诉说这人世苍茫;李娟则更像是一个大大咧咧的邻家女孩,尽管遇到很多酸涩与苦楚,但她还是把那些爱呀、悲呀、笑呀、梦呀编织到一起,呈现出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生命之画。

我们经常喜欢讨论阅读的意义,可以为读书这件事找到一些高深精妙的注脚,譬如增加知识储备,陶冶个人情操,但我想,除去那些冠冕堂皇的好处,读书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知道,与你一同生活在这世上的另外一些人,他们在用什么方式来度过这绝无仅有的一生,而在他们的奇妙旅程里,又会遇到怎样的事。

我们习惯了带着功利心来衡量世间万物,就像读书这件事,也总是强调它的益处。但我想,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即便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不知所获,那又如何。因为你在阅读过程中那份冥想与遐思,那份怅惘与寂寥,就已经是一种收获。读罢全书,掩卷而思,像是过完了别人的一生。

她写她在寒冷黑夜里的辗转反侧,她写她在烈日狂沙下的苦中作乐,都让人感慨她的心里到底住着怎样的希望,才能不被那些愁绪笼罩。

但我最佩服,也最好奇的是她的母亲与外婆,一位风风火火,一位乐观豁达,她们在北国边疆的苍茫戈壁里,在气候恶劣的寂寞深山里,热烈澎湃地谱写着自己的生命之歌。那里的空旷与浩瀚,会让她们更容易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体味世间的美好。

就像李娟在书中所写:“我就喜欢这样慢悠悠地走啊走啊,没有人,还是没有人。没有声音,停下来,侧耳仔细地听,还是没有声音。回头张望脚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浓稠。整个山谷,碧绿的山谷,闪耀的却是金光。”

我们的耳中可以轻易充满无处不在的喧嚣,我们的心中可以随时塞满四面八方的诱惑,然后在与那些欲望的搏斗里筋疲力尽,陷入挣扎或走向平庸。

幸而还有李娟这样的人,用她的文字不断提醒我们:即便满目荒凉,也要心怀灿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