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始于变法新声中的四川大学,“因图强而生,由创新而立,得融合而兴”。四川大学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还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洪流中;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迎接黎明的战斗中,走过125年发展历程,四川大学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的仁人志士和革命英烈。其中,有80多位校友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风云激荡的望江楼畔、华西坝上,无数四川大学的革命师生坚持“与人民同甘苦,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同进步”,唱响了高亢激越的青春之歌,融入了四川大学人的血脉和灵魂,凝结了四川大学永恒的红色基因。
校友江竹筠烈士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许多青年英雄,其中就有1944年至1946年就读于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的江竹筠烈士。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视察的时候,专门讲到了红色经典《红岩》,讲到了江姐,还动情地朗诵了难友们赞颂江姐的话:“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
在2009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评选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其中,同样有江竹筠和恽代英、杨闇公、甘远志等四位四川大学的校友。在刚刚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专门介绍江竹筠烈士:
重庆解放前夕,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残杀。共产党人江竹筠受尽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坚贞不屈,宁死不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定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在新中国已经成立、重庆即将解放之际,江姐壮烈牺牲,年仅29岁。以江姐为代表的许多革命烈士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说到江姐,四川大学的师生一听到《红梅赞》,一听到《绣红旗》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她的感人故事,浮现她的音容笑貌。江竹筠(1920-1949),四川省自贡富顺县(现大安区)人,原名江竹君。名扬中外的渣滓洞烈士“江姐”,被誉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1939年秋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至1946年就读于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46年后参加领导重庆学生运动,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冬,随丈夫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斗争,在丈夫不幸牺牲后接替工作继续战斗。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刚刚给还在四川大学的同学写完信希望复学,就不幸被捕。后来,她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带领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解放前夕壮烈牺牲。
立体的江姐形象
关于她的英雄事迹,在《红岩》《烈火中永生》《江姐》等无数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太多了,听到的是江姐坚定的声音,看到的是江姐崇高的形象。
从小就知道江姐的英雄事迹,在我看来,江姐形象一直没有改变,始终是一个“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的伟大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然而,作为四川大学校友的江姐,她不仅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同时是一位青春如歌的革命者。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个真实而又更加完整的江姐形象。
第一,江姐是一个有知识的革命者。
江姐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读小学时,她连跳三级,总分全年级第一。在南岸中学学习时,江姐学习成绩优异,获得过学校的学习成绩最高奖——银盾奖。1944年,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读完高中,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复习,她考入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次年转入农艺系,并以学生身份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她在校用名是江志炜,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志炜”。“炜”者,光明也。“志炜”就是以追求光明为志。在江姐的一生中,四川大学短短两年的学习经历或许是短暂的。江姐虽然没有最终完成在四川大学的学业,却把“江志炜”这个名字永远留在了母校,也把她的伟大精神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注入了母校。后来在万县从事地下工作时,她也曾使用过“江志炜”这个名字。
她的同室好友黄芬这样回忆:“江志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矮小灵活,头发微卷,眼睛炯炯有神。她常穿一双半高跟皮鞋,显得智慧超人而能干。”其实,学校一直有人议论“女的梳双毛根,男的穿草鞋,都可能是共产党”,她略略烫一下头,有时也涂一点点口红,穿上半高跟鞋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她勤勉好学,成绩优秀,还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同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革命积蓄知识的力量。为了读懂来自列宁故乡的俄文书刊,她和同学们一起到河对门去自发地学习俄语。她生小孩刚满月不久就回校上课,耽误的课程也找同学董绛云帮她补上,还抱着云儿在靠近锦江边上的文彬楼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在图书馆里,曾有她如饥似渴读书学习的难忘身影;在女生院里,也曾有她讲述革命故事、鼓励进步青年在战斗中成长的亲切面容。晚饭后,同学们常去锦江河畔或望江楼公园散步,有时大家还一起打扑克牌。江志炜思维敏捷,每次玩桥牌几乎都是赢家。有时输了的同学不依不让,往往玩至深夜,影响第二天上课。江志炜就建议大家别再玩扑克牌,不要浪费宝贵时间,不如多复习功课或看课外书,做一个有知识的革命者。
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江姐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时间,红色书刊和党的文件常常是读了又读。在赴万县的小轮船上,由于工作的需要,她不得不将随身携带的《简明联共(布)党史》丢掉。事后,她写信给谭竹安时,拜托他再为她买上一本,即使她已经把这本书读过好几遍。她隐晦地说,同行者认为,这本带“红色”的书由一个女孩子带在身边阅读太危险。在深陷监狱之中时,她带头发起、组织和号召大家“坚持学习,迎接解放”,几乎一字不漏地默写下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她组织难友们总结经验和教训,拟定了三条提纲“被捕前的总结”“被捕后的案情应付”“狱中的学习”,是著名的《狱中八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第二,江姐是一个有理想的革命者。
从小,江姐就是一个革命理想的追求者。在重庆私立孤儿院读小学时,她时常和同学们一起唱起《院歌》,“吾侪平民,同是中国主人”“列强虎视,看山河日就沉沦”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1939年秋,江竹筠在中国公学附中读高中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她考入黄炎培创办的重庆中华职业学校,成为学校和附近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南方局准备疏散人员去延安。江姐专门写了一首《到解放区去》的诗歌,非常希望到革命的圣地去接受教育和锻炼:“烈火,在地面燃烧,烈火,在我心里燃烧呵!我已经,决定了,我就要到敌后,到解放区……”作为一名革命者,在四川大学期间,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她不能公开党员身份,不主动参与学生组织工作,但是仍然积极参与和暗中支持“李实育事件”和“三教授(李相符、彭迪先、陶大镛)事件”中的学生运动。同时,她以进步青年的身份参加了四川大学民协(成都民主青年协会)、文笔会(四川大学文学笔会)和女声社(四川大学妇女之声读书会)等学生社团,参与川大学联(四川大学学术团体联合会)的工作。女声社社长是徐特立的外孙女、黄宪章教授的女儿、从延安来的共产党员黄立群(徐舟),江姐担任女声社副社长。两人都不知道彼此的党员身份,但配合十分默契。江姐负责墙报《女声》,还设计了一个妇女手擎火炬的刊头。她和渣滓洞烈士张大成、李惠明等是大学就读时的同学。她启发引导同学进步,充分利用进步学生社团发展革命力量,还给大家讲解革命的技巧,让大家在战斗中一起成长。她提醒大家,要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步社团,不断扩大队伍和力量。她告诫大家,既要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又不要脱离同学,还要保证上好课。她希望大家,多为同学服好务、办伙食,以实际行动争取同学们的支持。
许多同学都记得,1945年11月11日,在四川大学文学笔会成立一周年之际,江姐和大家一起在狮子山郊游庆祝,一起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起朗诵田间和艾青的诗歌,一起吃拌萝卜丝夹锅盔。在女生院里,也曾有她讲述革命故事、鼓励进步青年在战斗中成长的亲切面容。有一次,她在和大家散步时说:“我从前看过电影《丹娘》。丹娘最勇敢了,从容就义。她宁愿死,啥都不肯说。她被德国鬼子押往刑场,只穿着撕破的单衣,被反绑双手,赤脚在雪地里走。她吟诵过的一首动人的诗,我现在还记得。”在同学们的要求下,她激动地背诵了那首诗中最精彩的几句:“无论何种酷刑我都不惧怕,为祖国牺牲,决不战栗,让白雪染上了鲜红的血迹。”1946年的春天,江姐在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医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下儿子彭云。
第三,江姐是一个有担当的革命者。
1946年秋天,因斗争的需要,她休学离开了四川大学,直到英勇就义也没能再回到她难舍难分的母校。1946年后,她参加领导重庆学生运动,并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看过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组》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一群在牢里遭受酷刑、身体虚弱的革命志士,一针一线绣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明亮的眼眸里充盈着无限的憧憬和热烈的希望,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不移;一定不会忘记手上滴着鲜血,脚上戴着重镣,艰难地向女牢走去,带领大家继续进行斗争的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江姐的高大形象。
第四,江姐是一个有情怀的革命者。
江姐不仅仅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个女儿、妻子和母亲。她有一次和同学们到九眼桥附近的新民电影院看一部美国电影,发现其中有歪曲苏联妇女形象的镜头,就对同学们讲,革命的妇女绝不是这样的,应该有人情味,应该活泼有生气。当一位文文静静的女同学被男同学邀约时显得迟迟疑疑,女生院的传事诙谐地说:“我去说她不在好吗?”江姐赶紧说:“你去说她跟到就出来”,直率地鼓励她大胆地去约会,不要太过腼腆。作为女儿,她为母亲急病去世不在身边而懊恼。作为妻子,她热爱自己的丈夫。听到丈夫不幸遇难的消息,她坚决要求接替他的工作,去继续他未竞的事业。但面对自己最好的朋友,她也忍不住流下悲愤的泪水。
对于家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她也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她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好友王珍如,后来又托付给家人幺姐和谭竹安。短暂分别后再见时,她听到孩子叫好友做妈妈,抑制住痛楚的心情,毅然奔赴战斗的岗位。在她狱中写给家人的信中,多次提到的就是云儿,常常问生病没有。在最后一封书信中,她说:“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她教导云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她叮嘱家人“孩子们决不要娇养”。寥寥家书,短短数语,既展现了江姐坚定的革命信念,也饱含着江姐真挚的家国情感。
永远的江姐精神
在我们心目中,作为我们的学长和榜样的江姐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感人,更加鲜活。完全可以说,江姐的伟大形象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引领着我们不断地向前,支持着我们不断地奋斗。
关于江姐精神,有很多的概括和描述。正如《中国共产党简史》这本书说到的,江姐精神是“红岩精神”的重要组成。我个人认为,归纳起来,江姐精神就是“立志向上、引领时代”的不懈追求、“不畏艰辛、献身国家”的顽强意志、“铭记誓言、改造社会”的执著品质、“心系人民、振兴中华”的豪迈情怀,尤其是体现了作为四川大学杰出校友和红色校友的时代特质、知识素质和青春气质。正是江姐作为四川大学杰出校友和红色校友的时代特质、知识素质和青春气质,拉近了她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倍感亲切,倍感振奋。
1949年秋天,从渣滓洞被营救出来,后在四川医学院马列部任教的曾紫霞来到西康省荥经县参加革命工作。她见到当年曾经担任四川大学文学笔会会长与江姐相识的赵锡骅时,激动地讲起渣滓洞的难友们的英雄事迹。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江志炜你知道吗?你们川大的。”是啊,江姐是我们可敬的红色校友,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
江姐精神不仅仅属于她个人,折射的是四川大学革命英烈的群体形象和群体精神。我们学习江姐精神,要从其中吸取力量、焕发斗志。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是学习江姐“红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就是要具有“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定力。从十九岁入党到二十九岁牺牲,江姐始终牢记和践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诺言,把自己一生无私奉献给党,用奋斗的青春谱写了人生的华彩。“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就是江姐精神的不竭的原动力。二是学习江姐“舍我其谁”的高尚境界,就是要具有“葆初心,担使命”的奋发气概。在革命暂时处于困难的时刻,江姐面对丈夫牺牲毅然托孤而再上征程,面对酷刑和拷打无所畏惧而坚守党的秘密。“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这就是江姐精神的强大的震撼力。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薪火相传,初志不变。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一定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像校友江姐那样,红心向党,追求光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面推进四川大学“两个伟大”,不断奋斗,永远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