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诗:猛虎一般的“博士”

来源: 2022年05月26日 作者:陈光复 刘乔(编写)

在“二一六”革命烈士中,有一位以“敢冲敢闯、勇猛泼辣”著称的勇士。由于他各科学习极好,革命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又借姓名谐音为“博士”。他就是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生,共青团川西特委委员兼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部长,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进步组织导社领导人之一的张博诗(1904—1928)。

我们要反抗

张博诗祖籍陕西,其父早年入川采盐。1904年,他生于四川省自贡自流井区珍珠山镇。在他童年时代,家道中落,生活渐窘。他幼上私塾启蒙,15岁时到东兴寺高等小学堂读书,与苟永芳、王楠兄弟、胡曼人等同班。他们都聪明颖慧,勤奋于学,是班级中的优等生。

张博诗酷爱学习,能言善辩,喜打抱不平。1920年,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代表到自贡,组织荣(县)、威(远)、富(顺)、自(流井)地区学生联合会,在自流井的湖广会馆开成立大会。张博诗年仅16岁,也被选入地区学联领导机构。他和苟永芳等进步学生结盟,表示了“矢志反日救国,要同甘共苦到底”的决心。

上下求索

1921年寒假,恽代英从沪州率领讲演团到自流井,在东兴寺高小演说,鼓励学生反帝救国。17岁的张博诗听后,萌发了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想法。恰在此时,沪州团练学校来招免费生。他以为是“新事业”,于是和好友王楠一同考入。但他很快发现,这不过是军阀杨森为抢占地盘、鱼肉人民、进行混战而办的军事训练班。他感到,这与他的初衷南辕北辙,便趁部队调防时与王楠一同回到家乡。

投笔从戎报国的道路走不通了,他准备走教育救国的路。1923年秋,张博诗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来到了成都。

张博诗在省一师与同班同学中思想活跃、后任共青团川西特委委员兼中共成都市委书记的周尚明很接近,成了知交。在周尚明的帮助下,他知道了革命的许多道理,开始了新的求索。

张博诗企望将来做一位优秀教师,以开启民智,救国救民。因此,进校后,他十分用功,语文、数学都有坚实基础。省一师国文教师是有名的国学家李雅南。李雅南渊博的学问、高尚的人品、清苦的生活,让他深深地受到熏陶,并以先生为楷模。

1925年,因对当局撤换富有办学经验的周子高校长极为不满,张博诗愤而转学到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第九班甲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当时有大批思想进步的革命学生,与张博诗十分友好。当年,张博诗即由周尚明介绍,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了新的革命历程。

张博诗在附中是个勤奋用功的学生,各科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数学尤为突出。有时连教师都不易解决的数学难题,到了他手里往往迎刃而解。在他的影响下,全班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增,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开玩笑说:“我都可以编一本数学教科书了!”同学们用他名字博诗的谐音,亲切地称他为“数学博士”,有时干脆称为“博士”。“博士”这个称呼很快就在学校里传开了。

由于张博诗学业优秀,又有较强的宣传组织能力,他在班上倡导“英语谈话会”、学术讨论会和体育活动,在学校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常常借进步书刊给同学们阅读,还到传事房与工人摆谈。他向他们讲解,穷人的“穷”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地主资本家剥削的结果,还动员他们参加夜校学习。

1926年寒假,张博诗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毕业了。在补习功课准备升入本科的过程中,他与国立成都大学学生、共产党员李正恩、钱芳祥等来往密切。由于在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和在群众中的影响,不久经李正恩介绍,张博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他进入国立成都大学旧制预科理科班学习。

敌人有刀枪,我们有热血

1927年秋,张博诗免考进入了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体育科。体育本非张博诗所长,为何弃熟悉、爱好的数理科而就体育,自有他的考虑。他对进步同学孔庆锰说:“学体育我虽不见长,但这科对我有利,时间短,三年就毕业。”

张博诗进校的当年11月,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分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国立成都大学。学校和本属一校的国立成都大学比邻而居,张博诗与李正恩、钱芳祥、苟永芳、杨光池等进步学生联系、往来十分方便。他很快就成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进步组织导社的领导成员之一。

每当导社同志与国家主义派的“惕社”分子等开展论战时,张博诗总是以其雄辩的口才和威猛的气势镇住对方,使进步力量占据压倒性优势。为了接触农民,他练习“汉流”(即袍哥)用语和“丢拐子”等礼节,住在农家借以进行宣传。他深有感触地对同学说:“过去,我有几个好朋友,我的学业也使我精神有所寄托,自己感到很满足,认为自己这一辈子很值得。现在,我有了成百上千的好朋友,为大多数人工作,生活得特别充实有意义,回想过去。真是太渺小了!”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和反劣币运动等斗争中,进步学生起着先锋作用。张博诗是其中的活跃人物。四川省和成都市各界抗捐抗税大同盟成立后,张博诗被选为联络员。他以勇猛泼辣著称,表现了不可动摇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力量,被战友们称赞为“猛虎”。

1928年2月16日凌晨,大批军警闯入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施行预谋已久的大镇压时,因中共成都师范大学党支部书记苟永芳不在校内,他成了敌人搜捕的头号目标。当天下午,未经审讯, 24岁的张博诗即和其他13 位同志被军阀当局枪杀于成都东门外的下莲池。就义前,他高呼口号,怒 斥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日常生活二三事

在日常生活中,张博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崇高品质。

他服从真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在短短一生中,他对那些反对过他的人或犯了错误的人,虽有过针锋相对的时候,但只要人家改了,或者实践证明自己错了,他都从不介怀,敢于承担,或者以事业为重,事过即忘。在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时,同室自习的两位同学,一位喜空谈革命,一位反对关心政治。对这两种观点,他都反对。他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教育和帮助两位同学改变了看法。

张博诗自幼一直家贫,家中20多口人靠父兄在盐号当职员糊口。他在学校生活极为困难,一年四季都穿件青布学生服,冬天无棉袄,就穿一件夹衣。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只要口袋里有一点钱,他就常常用来资助更困难的同学,并和同学们到学校附近的皇城坝同吃“车夫饭”,如红苕稀饭、“冒儿头”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豪放乐观的性格。

张博诗在个人爱情生活上也是很严肃的,他追求的是能与他患难与共的伴侣。1926年,他和刚迁来的邻居、一位姓卢的姑娘相识。见她受宿命论和教会学校奴化教育较深,他便送进步书刊给她阅读,引导她脱离教会和封建思想影响。后来,他们相爱了。卢姑娘根据张博诗的意见,改名卢松寒,张自己则取名访松,意在像耐寒的松柏一样。后来,卢松寒在张博诗的带动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张博诗自己,却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关闭